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看過顧老的人生,我覺得封面這套9200萬的茶具賣得一點都不貴。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87個故事

編者 / 盡歡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

2008年,上海工美秋拍,一件紫砂“唐雲壺”以318萬元成交,創下當時紫砂的交易記錄。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唐雲壺

2010年,嘉德春拍,紫砂“相明壺”以1232萬元成交,刷新紀錄。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相明壺

2013年,保利春拍,“寒汀壺”以1495萬元成交,再刷記錄。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寒汀壺

2015年,東正春拍,“湖帆壺”現身,成交價2817.5萬元。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湖帆壺

這四把一步步將中國紫砂壺推向天價的紫砂茶壺,出自同一個人之手——1996年辭世的顧景舟先生。

唐雲、戴相明、江寒汀、吳湖帆皆是當時上海名聲赫赫的文人墨客,而顧景舟是一個出身於江蘇宜興一戶做壺坯的人家的年輕人。一個做茶壺的手藝人能與當時中國最頂尖的一批書畫篆刻家齊駕並驅,在後世的評價中甚至隱隱超越了諸多書畫大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

顧景舟先生始終以一個傳統文人的態度來制壺,來生活,這是他成為一代紫砂泰斗的“秘訣”。 可以說他的成就,來自於他一生堅持的文人風骨。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老先生堅持每天練習書法

1915年,顧景舟出生在江蘇省宜興一戶紫砂世家裡。顧景舟祖上曾是京官,名聲顯赫。故而家裡重視教育,虛歲六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東坡學堂讀書。

他自己也特別爭氣,天資聰穎,記憶力尤強,學業出類拔萃。顧景舟夢想著飽讀詩書,考取功名然後光宗耀祖重振家門。

他自幼不像普通的小孩子一般貪玩。當時的小學校長呂梅笙古文功底深厚,顧景舟非常佩服他,因此在小學畢業後,他繼續留校隨呂校長又讀了三年古文,由此打下紮實的文學功底。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少年顧景舟

奈何時運不濟,小學畢業後世道不寧,家道中落,再無力供顧景舟繼續讀書深造。17歲時顧景舟便開始在家隨祖母與父親學習制壺。

學完自家的手藝顧景舟自知不足,他到隔壁以做水平壺出名的著名藝人王寅春家串門,又向同村的制壺大師程壽珍請教,就這樣博採眾長,默默提高自己的制壺技藝。

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研究,顧景舟做出一把當時流行的“洋桶壺”。由其姑父徐祖純帶到茶樓,剛一亮相,便引來很多資深茶客的讚賞。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制洋桶壺

而資深收藏者華蔭棠在蜀山街頭遇見顧景舟之後,見他的茶壺精美,便以一擔八斗米的高價換了顧景舟的三把茶壺。

消息傳開以後,顧景舟的茶壺在江南火了起來,上門求壺的人絡繹不絕,在戰亂時期的民國江南,顧壺的開價最高能到十幾擔米換一把壺。

面對供不應求的市場,父親及友人都勸顧景舟多做壺,以更快地揚名天下。但此時的顧景舟卻反而花了更多的時間在琢磨製壺之道,讀詩書以養蓄清逸之氣上面。

年輕的他以古代文人的氣概留下了一句話:“多做必濫。”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制扁腹壺 今年春季在北京拍出3450萬的天價

顧景舟不僅不貪多濫做,甚至會毀掉自己覺得不滿意的作品。

剛出名的他有一次去蜀山茶館找人,恰巧碰見一位老者拿著他的茶壺評頭論足。老者有理有據地列舉了他自以為完美的洋桶壺的幾大不足之處,聽得顧景舟面紅耳赤,羞愧不已。

他上前幾步搶過茶壺便將其摔爛在地上,在滿座驚訝的目光中,顧景舟向老者行了個禮:“在下顧景舟,先生您說的話是對的,明天這個時辰,我賠一把新壺給您。”

次日一早,顧景舟提著一把新出窯的洋桶壺走進茶樓,交給早已等候在那裡的老者。改進後的新壺讓人眼前一亮,圍觀者不禁為之稱好。“顧景舟摜壺”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制上新橋壺

晚年顧壺名滿天下時,常有藏家高價買了茶壺上門求證真偽。

據說有一次一位收藏家帶著茶壺上門詢問真偽,顧景舟將茶壺放在桌角端詳,與客人喝茶時不小心將茶壺碰碎在地,而後他十分淡定地取出一把新壺相贈。

據傳,這也是因為顧老不滿意自己之前製作的那把茶壺而耍的“小花樣”。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制大梅花壺

顧景舟老先生對自己作品的嚴格要求每每讓我想起與他同為宜興人的吳冠中,吳冠中先生定期焚燒自己覺得不滿意的畫作,而顧景舟摔碎自己覺得不完美的茶壺,這其中蘊含的都是一種傳統文人對藝術的至高追求。

正是這種態度和追求,讓他們得以超越前人,開創出一派新河。

1936年,顧景舟因技藝過人,與一眾大師被上海的古董商人看中,請到上海進行仿古紫砂壺製作。這期間他接觸到大量的古代名師佳作,仿製過程猶如書法家入門時的“臨帖”階段,對顧景舟的藝術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顧景舟的仿製水平有多高呢?晚年他多次受邀到故宮鑑定紫砂壺文物,期間他發現故宮收藏的清初紫砂壺大師陳鳴遠的幾件作品,竟都是自己在上海期間的仿製品。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清陳鳴遠制蓮子壺 拍賣行估價也只在150萬-200萬

雖然在上海的磨練使顧景舟的技藝突飛猛進,藝術素養和鑑賞能力都有很大的充實和提高。但在顧老晚年,他很客觀地評價這段經歷: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30多歲的顧景舟在上海已小有名氣,其時他的作品多經由好友戴相明經營的“鐵畫軒”賣出。在戴相明的介紹下,顧景舟認識了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上海著名書畫篆刻家。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戴相明(左)與顧景舟(右)

由於顧景舟飽讀詩書,在書畫上也有一定的造詣,跟鄉下的手藝人很不一樣。上海一眾文人墨客既佩服他制壺的手藝,又驚歎於他言談舉止的文雅清逸,故而常常與之交流切磋,互換作品,這使得顧景舟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有了很多不同視野的養分。

回到開頭我們提到的一系列“天價紫砂壺”,便是這一時期顧景舟與上海書畫名家們的合作作品,這更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文人們的友誼見證。

1948年,顧景舟精心製作了五把大石瓢壺,壺坯送到上海之後由吳湖帆及江寒汀在壺身作了裝飾書畫,而後經貨船帶回顧家,顧景舟親自鐫刻,五把石瓢壺燒成後顧景舟自留一把,其餘四把分贈江寒汀、吳湖帆、唐雲、戴相明。

這五把壺被業內認為是“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可謂陶、書、畫、刻的珠聯璧合”,這段藝壇佳話也被認為是近代史上最具標杆性的一次文人壺傑作。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至今四把在拍賣行面世的壺都已創下天價,僅剩景舟壺由顧先生家人典藏未曾面世

顧景舟因客觀條件所限被迫輟學,但這不影響他向學的心。小學畢業後沒條件讀書,他就跟著校長再學三年古文;生活所迫要靠做壺賣壺養活家人,他就在半夜擠出時間看書。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結束一天的勞累之後會先睡下,半夜醒來這樣子躺著看會書再接著睡

顧老的骨子裡始終堅持要做一個文人而非只有手藝的工匠,這也是顧景舟紫砂壺能達到別人無從企及的高度的最主要原因。

而顧景舟老先生的作品中,最令我動容的是這個鷓鴣提樑壺。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制鷓鴣提樑壺

幼年家道中落,中年經歷文革之苦的顧老可謂命途坎坷,到了五十多歲才與徐義寶結為夫妻。然而造化弄人,沒過上幾年安穩生活的顧老便遭受喪妻之痛。

時年68歲的顧景舟老先生住在上海的朋友家,每日拄著柺杖去醫院看望老伴。當時醫院的確診報告已經出來,是十分麻煩的惡疾。明白病情無可挽回的顧老先生在尋醫問藥之餘,悄悄做了兩把鷓鴣提樑壺。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與妻子徐義寶

我國的文人擅長將自己的感情寄託在種種意象中,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鷓鴣是南方的一種小鳥,它的叫聲聽起來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顧老用鷓鴣壺來祈禱希望妻子不要離去,留他在世間獨自一人孤苦伶仃。一想到顧老在製作這把壺時心境的悲涼,想到不知有多少眼淚伴著這把壺的逐漸成型而落下,就令人心酸不已。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這種文人雅士的真情流露,最終凝結成或詩詞、或戲曲、或工藝等等的美到極致的作品,最是令人動容。

晚年的顧老一壺千金,但老伴去世後的五年間,他將自己投身於單位的公務及社會活動間,五年內製壺不超過50把,全都用來送給摯友或者上交單位。

顧景舟老先生一生生活簡樸,儘管無數人或找上門或託關係千金求壺,晚年的他始終堅持不賣一壺。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景舟代表性作品之一:僧帽壺

此時的紫砂壺在他心中已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一門崇高的藝術。仿若魏晉文人的清高風骨在晚年顧老先生的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彼時他的唯一一個養子要從農村調上來,很多人說:“你這麼一個獨子,應該可以調上來的,是符合政策的。但是不是應該送給領導一把兩把你做的東西呢。”他斷然拒絕了。

顧景舟一生中拒絕了無數個前來要壺求壺的領導官員,又怎麼可能為了一點私利違背自己的本心,彎下自己的錚錚傲骨呢?

中國傳統文化最精髓的,關於人格道德修養的東西,在顧老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踐行和表現。這一點上,對我們當今的很多藝人,乃至於所有搞文化的文化人,顧老都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一項美術工藝品達到高級階段往往是融入了手藝人的修養、學識以及文化。看顧景舟的紫砂壺,你會發現,顧老把他的一生,都放進了那一個個方方圓圓的紫砂壺中了。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顧老逝世三年前接受採訪

B站:百年景舟紀錄片(合)

淘壺人:顧景舟五把傳奇石瓢的故事

新浪新聞:“大石瓢壺”見證顧景舟與吳湖帆友誼

——

顧景舟——一代紫砂壺泰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