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珍藏。

他是藝術界公認的壺藝泰斗,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在宜興工藝美術史上,他的名字震古爍今,蜚聲海外。他的造壺藝術更與明代時大彬等齊名並稱。他便是紫砂壺“一代宗師”——顧景舟。

摶埴方圓 雪泥留痕

五十餘載競摶埴,卻憶年華已古稀。

魯陽奮戈猶未晚,願留指爪踏雪泥。

1984年七十歲生日當天,顧景舟寫了這首自勉詩,寄託他對紫砂藝術的執著情感和歷史使命感。

從17歲開始進入紫砂行業到82歲仙逝,顧景舟六十餘年的摶埴藝術生涯,印證了他的誓願,他做到了蘇東坡所說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我就是顧景舟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1915年,顧景舟出生在一戶宜興上袁村的摶壺人家,父親顧炳榮給他取名“錦洲”,後他自改名為“景舟”,寓意為競舟於藝術的海洋。少年時的顧景舟耳讀目染,作壺的技藝早已小有名氣,一把壺更價值“五斗米”。


早年,他還剛嶄露頭角,一次在當地茶館,偶然聽到一群茶客在談論自己做的茶壺。其中,一位資深的老茶客正拿著一把洋桶壺點評,站在一旁的顧景舟,耳聽其詳。


老茶客列舉顧壺幾大不足,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一旁聽得仔細的顧景舟卻早已羞愧得耳根發熱,背心冒汗。老茶客說話有些偏激,但評壺觀點卻還是有些道理的。


一向追求極度完美、容不得半點瑕疵的顧景舟,突然覺得,自己的壺藝功夫還很淺,待改進的地方確實還有很多。於是,他幾步上前,從老茶客手中接過茶壺,將茶壺摔得粉碎。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 如意仿古壺


在眾人回過神,正想要斥責這個不知從哪來的魯莽少年時,卻見男孩不慌不忙行了個禮,說:我就是顧景舟,先生您剛才的話是對的。明天還是這個時辰,我會賠一把新壺給您。說完,顧景舟揚長而去。


這一連串的行為,讓眾人目瞪口呆。茶館裡老茶客們大多以為“顧景舟”只是某個經驗豐富的老名匠的化名,可沒想到真人竟只是個孩子,不禁肅然起敬。


一向認真的顧景舟,沒有食言,第二天,新壺送來了。只見那把洋桶壺,壺身筆挺,肩胛方正,壺嘴剛勁,風骨凜然,任誰都再挑不出半點瑕疵來。


據顧氏家族記載,顧景舟的奶奶邵氏逝世於1934年2月15日。其時,顧景舟20虛歲。顧家的當家人走了,對全家的打擊是巨大的。沒有奶奶的日子裡,很長的悲傷與落寞伴隨著他,難以排遣。奶奶臨終前,已經講不出話,她只是以最後的力氣,從枕邊拿過一隻她做的小水平壺,顫巍巍地放到他手裡。這把壺,朱泥潤亮,形態窈窕,而手法老到;制工尤精,是最具邵氏風格的力作。顧景舟知道奶奶的心思,她是要他把顧家壺風傳續下去。


人,有時可以在一夜之間突然長大。奶奶不但是景舟制壺的導師,更是他人生的啟蒙者。她的離去,讓哀傷的顧景舟懂得,其實,奶奶並非不能長生,如果他能傳承奶奶的正脈,那麼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壺藝裡。


師父之謎


顧景舟被譽為紫砂泰斗、一代宗師,當今業內的許多大師都是他的弟子,但是顧景舟到底師從何人,似乎大家都不是知之甚詳。


從有限的資料上看,顧景舟年少讀書,後家境窘迫轉投制壺,其最早是跟隨其祖母邵氏學藝的,祖母邵氏是清代紫砂高手邵友蘭的孫女,是顧老的啟蒙者,可以說顧老算是繼承了邵友蘭的衣缽,但真正使其技藝精進的,另有其人。


顧景舟的一些介紹中,在“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之後,往往後面還有一句“承襲家中制壺客師的訣巧”,這個客師就是指當年顧景舟父親顧炳榮聘請來家中制壺的

儲銘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儲銘仿古如意

儲銘,江蘇宜興西鄉盛塘橋人,生於龍溪山,號大匠巨人,龍溪山人,十六歲只蜀山制壺,工藝精湛。清末宣統年間,受聘於宜興陽羨陶業公司,得壺界推薦並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其所制牛蓋洋桶壺更是聞名業內,人稱“洋桶王”。


顧景舟在後來對徒弟們說到,其實當年他並未拜師儲銘,並不是儲銘的弟子。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追溯,當年顧老制壺之初出名的,也正是洋桶壺,並且從傳器的風格上也可以看到卻是受儲銘影響的。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可以想象在那兩年中,儲銘做壺,而顧景舟便在觀摩學習,而儲銘也並未藏私,大方展示,並提點細節,由此,顧景舟的技藝得以精進。


此外,儲銘制壺一絲不苟,講究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而顧老亦是如此,在泥料配置與工具製作上下功夫。


這些,也是奠定了後來顧景舟成為一代紫砂大師的基礎技藝,正是拜儲銘之教。


顧景舟的“藝名”


“曼晞陶藝”是顧景舟學藝時所用的藝名印款。曼,為美;晞,將明未明之意。在躊躇滿志的內心中,他的青春和抱負清新、明亮,又如此擲地有聲。而此時的顧景舟壺藝初成、壺鋒初露,二十多歲就已躋身名手之列了。


上世紀30年代,顧景舟被請去上海從事仿古做陶期間,用的是“武陵逸人”的印款。從“曼晞”到“武陵逸人”,以及之後所用的“荊山壺隱”等,匠心裡所裹著的是一顆散淡而悠遠的古風文心。也就在這個時期,在十里洋場的大都會,顧景舟開始潛心臨古摹制,從明代的時大彬、供春到清代的陳鳴遠、邵大亨、黃玉麟等,似乎歷史總會出現這樣不經意的巧遇和安排。顧景舟心儀古人,梳爬著傳統,接受著影響,又斟酌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於是,在紫砂藝術的流派裡,時大彬—邵大亨—顧景舟這一藝術脈絡成為了一道耀眼的風景。


“啜墨看茶”,是顧景舟帶藝徒後所用藝名印款,簡單四字飽含著一代宗師對下一代藝徒的殷切期望和苦口婆心。一些看似嚴苛的要求,對細枝末節的鍛造,其實正是顧景舟對“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最好詮釋。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將自己的紫砂藝術生涯總結為

青年仿中年創晚年變的三步曲。


青年仿


顧景舟第一次到上海,是25歲。當年在上海的“仿古生涯”以及稍後的標準陶瓷公司,對顧景舟一生的影響很大。他在這裡接受了海派文化的薰陶,接觸了大量聞所未聞的藝術珍品,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所以,上海是顧景舟從手藝人成為藝術家的一個轉折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海也是顧景舟除故鄉外讓他最魂牽夢縈的地方。

早年他從仿製歷史名作入手,奠定了高起點的技藝基礎。

為探究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和文化脈絡,他專注於紫砂技藝的研究,抄寫明清陶瓷著作《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在眾多的藝術流派中,顧景舟注重仿製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

他根據自己的工藝實踐經驗,結合文獻材料,總結研究出明代時大彬改革紫砂工藝,使紫砂走向精雅的成就,釐清了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頭緒。


他特別鍾愛邵大亨的古樸與端莊,“自習藝開始,以之為畢生孜孜於斯道的技藝上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諦,遂以奠定基礎。”


他最為推崇大亨壺“質樸典雅的大度氣質,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出技巧的深刻”。《紫砂陶史概論》在顧景舟其它砂壺中同樣貫穿著大亨壺的這種精神。


中年創


50年代中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高莊教授來到紫砂廠。他是有手藝的教授,顧景舟是有文化的手藝人,兩人惺惺相惜,結為莫逆,提璧壺就是兩人合作設計的。


顧景舟在高莊教授的設計基礎上,反覆琢磨,打了小樣帶回家中修改,歷時三個月,終於完成了提璧茶具的從紙面到立體的設計製作。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景舟仿大彬僧帽


提璧壺充分運用紫砂材料的質感美拍片成型的工藝方法的魅力,結構嚴謹,線面明快簡潔,剛柔並濟,工藝周正,營造了氣韻素雅深沉

的中國氣質。


雪華壺也是他中年時期的創作,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次組合壘壓,突出六方橫直線條的魅力,造型上疏密張弛,皆有章法,技藝精到,器型完美。


“文革”受冷落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1958年,全民鍊鋼鐵的洪流充斥了整個古街深巷。顧景舟所在的紫砂工藝廠也不例外,當時,紫砂廠到處懸掛著這樣的橫幅:三天學會製作高級工藝品,儘快實現制壺工業化。


“多快好省”,是當時的時髦話,而手工制壺已經被公認為“速度太慢”而摒棄於一邊。甚至,有人公然提出,要用機械化來替代手工製作紫砂壺。對於純手製紫砂壺,持有深厚感情的顧景舟,出於心急,不顧形象、毫不忌諱地破口而出:“無知”。然而,一個人的聲音是無力的。堅持手工制壺的顧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擠與冷落。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隨著“文革”的到來,形勢日益嚴峻。一日,顧景舟的工作室門上,出現了一幅醒目的標語:打倒偽保長顧景舟!徒弟們看到了,非常氣憤,隨即撕了下來。而顧景舟臉色煞白,久久無語。


又一日,顧景舟工作室裡,居然出現一幅漫畫,一隻放壺坯的套缸上,棲息著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行歪歪扭扭的打油詩:壺坯進套缸,終日懶洋洋;為何不敢曬太陽,老虎坐在套缸上!無非是形容顧景舟壺做得少,拙劣的創意,包藏著被扭曲的用心。面對這樣的指責,顧老雖心痛,但仍在私下裡偷偷設計著壺。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在一張數十年後被發現的紙色泛黃的紫砂壺設計圖紙一角,寫著這樣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製,景舟。說明這期間,顧景舟雖遭到眾人的不滿,但仍未放棄創作。


由於與領導作對,顧景舟被調入了機械作業的機動車間。無奈的顧景舟,還是去了機動車間,每天埋頭工作。一次車床作業,他不慎被一隻轆轤擊中頭部,瞬間血流如注。被送往醫院時,經確診,是腦震盪,躺了半個月,才慢慢康復。


就在這時,廣交會傳來消息,凡是用“機械化”灌漿製作的紫砂壺,因為滲水,因為失卻了藝術個性,而被全部退貨。這一鐵的事實證明,顧景舟的堅持是對的。他用自己的流血,守護了手藝人的那份尊嚴。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款 “文革壺”


1968年,紫砂工藝廠接到一筆大宗“水平壺”業務。訂戶要貨甚急,而剛進廠的許多藝徒,尚未掌握以手工來捻壺蓋上的“的子”(即壺蓋上的鈕)的技藝。顧景舟站出來說,“的子”的事,我和漢棠(紫砂藝術大師)包了。


數以千計的水平壺全部由顧景舟把關,此壺後來俗稱“文革水平壺”。由於他的把關,這批壺的質量很高,當時出廠價4角錢一把,後來,收藏市場上漲到3000元一把。1973年,“文革”勢頭已然出現頹萎。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又將紫砂作為了國禮。顧景舟更是被廠方召去,接受了製作國禮的重任。


晚年變


晚年的顧景舟,總結出壺藝創新要有形、神、氣三要點,同時強調“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紮實而又靈巧的雙手”,他一再重申工藝技術基礎的重要。

他在晚年作此樂提樑壺,“不圓而圓,不方而方,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並濟,允克用藏。”他將此銘刻於壺上,是一種對於中國傳統造型精神的總結。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在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的同時,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獨創出了屬於自己,那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


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的他,如今也在不停刷新著中國紫砂壺的拍賣新紀錄。在很多人眼裡,他的一把壺,是尊嚴的象徵,也是可以升值的財富,就這樣,顧景舟成了紫砂壺藝界身價最高的大師。


他晚年在紫砂藝術領域的成就,已得出神入化的

造型之法工藝之法,此中有樂,可怡天年。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制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2015秋拍 8960萬元成交


藝術唱和


在顧景舟幾十載的壺藝生涯中,不僅與書畫名家合作,在紫砂壺上落墨削泥,還與美術學院的造型設計大師合作,誕生了一把把經典茗壺。


一、於耀忠:芝靈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芝靈壺,又稱扁笠壺,此壺造型古拙、姿容挺秀,線條明承暗合,轉折適度,自有韻味。壺嘴自然胥出,壺把簡潔有力,形態靈動自如;紐蓋塑形別緻,口蓋嚴絲合縫,盡顯功力。


整器佈局巧妙,別出心載,氣韻端莊穩重,轉合之間極盡精微又渾然天成,藉著陶都窯火的藝術鑄成永恆,文人情懷躍然而出。


此壺為顧景舟先生於上世紀70年代而制,由中央美院教授於耀忠設計,當時共同創作此壺原本為參加展覽而特製。


而在展覽前夕,其胞弟顧陸舟的孩子突發疾病,因當時家庭條件差無錢治病,顧景舟先生當即決定放棄展覽把壺送於其弟,讓其弟賣壺換錢給孩子治病。從中體現了顧景舟先生有著親情高於名譽的崇高品質。


二、韓美林:此樂提樑、雨露天星提樑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的人生歷程走到1979年的時候,一個重要人物出場了——韓美林。陶都宜興幾乎家喻戶曉的人物。當時,“美林猴”“美林虎”“美林壺”等諸多由韓美林設計的陶藝作品,走進尋常巷陌,成為平頭百姓搶手的生活點綴;與各路紫砂藝人的合作,也是佳話連連。不過,對於韓美林來說,他在宜興最重要的收穫,莫過於與顧景舟的友情。

1996年,顧景舟病重。韓美林專程自北京趕來宜興看望,在市人民醫院的病榻前,兩人合影;畫面上的一對諍友,都在努力地笑著。但顧景舟風前殘燭的生命景象,已經顯現。韓美林說,其實當時我們都知道,這張合影,可能就是最後的留念了。你細細地看,我們的笑容,是苦的啊。

此壺創作精髓在於高而突出的提樑,動勢飛揚,協調呼應。從紫砂壺的工藝角度,提樑越高製作難度越大,需要制壺者對紫砂的泥性有絕高的把握。

顧景舟將超高提樑的紫砂壺從設計稿變為現實,每一處細節,每一種角度,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足見其功力。


三、與張守智:玉璧提樑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1988年顧景舟,在張守智教授玉璧提樑設計的基礎上,參考古代玉璧的圖樣,將蓋面製成“谷紋玉璧”的形狀,故稱之為玉璧提樑壺。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此壺的亮點與點睛之筆,就是

谷紋玉璧壺蓋,其製作比整把壺還要費工費時。


採用雙層設計,上層蓋面裝飾谷紋,顆顆穀粒作萌芽之態,排列勻整有序;中間鏤空,鏤空的孔璧為壺鈕,底部下凹,氣孔開在上下的夾層之中。每個細節都體現著大師的巧思與匠心。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四、高莊:提璧壺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與高莊,聯袂創作,在長達三個月的反覆修改摸索,擷取眾長之後,提璧壺於焉問世。當年共制三件,

此後的二十餘年間,顧景舟又在此基礎上陸續作了一些微調,是顧老畢生傾力最多的經典之作。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的印章


顧景舟一生用印甚多,每款印章的使用都有開始的時間,可幫助判斷其壺的真偽。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武陵逸人”,是自1932年開始鈐用。


“自怡軒主人”、“得一日閒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藝”,是自1942年開始鈐用。


“瘦萍”、“老萍”,是自1944年開始鈐用。


“荊南山樵”、“荊山壺隱”,是自1948年開始鈐用。


“啜墨看茶”,是自1955年開始鈐用。


“景舟七十後作”、“壺叟”,是自1984年開始鈐用。


“生於乙卯”,是20世紀90年代他才使用的最後一方印章。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1988年4月,顧景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顧景舟:落落乾坤大壺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