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本來可以贏,清朝其實很富裕,但這三件事使局面立刻翻轉

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既然失敗了,就需要有反思。清政府反思的結果是這樣的:我大清帝國雖然牛,但是一頭染上鴉片癮的牛,也就是說,大清帝國這頭牛是一頭中了毒的牛。

然而,清政府可能不知道的是,他這頭牛所中的毒可不止鴉片一種。

鴉片戰爭本來可以贏,清朝其實很富裕,但這三件事使局面立刻翻轉

先說吏治腐敗。

吏治腐敗每朝每代都有,而且絕大多數王朝都比清朝厲害。在以前,只有吏治腐敗到一定程度,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會被迫造反。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百姓日子其實還算湊合,官員吃肉,百姓至少還能喝上湯。只不過,中英戰爭使這一切都暴露在陽光下,讓再小的病毒都變得異常明顯。

和珅可以說是千古第一貪,貪汙數量據說相當於清政府15年財政收入之和,確實夠猛的。然而你別忘了,他能貪這麼多恰恰說明國家和百姓有錢讓他貪,說明康乾盛世確實不是蓋的。

後來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帝國情況雖然趕不上康乾,但在世界上還絕對算得上是響噹噹的有一號。中國真要是像印度那麼好欺負,列強也不會等到19世紀中期才開始動手。

不過,清政府的腐敗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如廣東巡撫百齡剛上任的時候連路費都是借的,後升任兩江總督,竟動用兩千多人搬運個人財物。道光時期的詩人張際亮在給鴻臚寺卿黃爵滋的信中,更是對吏治腐敗作了生動描述:“為大府者,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蒐括邑之錢、米,易金賄大府,以博其一喜。至於大飢,人幾相食之後,猶藉口徵糧,借名採買,驅迫婦女逃竄山谷,數日夜不敢歸里門,歸而雞、豚、牛、犬一空矣。”

知道了這些,再聯想一下孔子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你就明白為什麼清政府在遭遇外患之時不但沒有獲得百姓的同情,反而還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本來可以贏,清朝其實很富裕,但這三件事使局面立刻翻轉

其次是武器和軍隊問題。

清朝當時的軍費是每年2000萬兩白銀,相當於財政收入的近3成,開支不可謂不大。但我們還是先來看下他們的裝備吧。

清軍當時的武器多是一些弓箭、矛戟、刀斧等冷兵器。也有一些像火繩槍、滑膛槍等能冒煙的,不過這些都是為了應付領導下來視察用的,能否打得響,估計連槍自己都不知道。而海防大炮,要麼是蜂眼很多、偷工減料做成的土炮,要麼是 300年前明朝的古董炮,真要裝上彈藥,那絕對就是一威力巨大的炸彈。難怪曾刺探中國沿海炮臺軍情的德籍教士郭士立說:“我確信有些大炮對炮手們的威脅要比對他們所瞄準的敵人的威脅大得多。”至於戰船,多數也是“薄板舊釘”製成,多上去倆人,不沉也得散架。

武器不行也就算了,畢竟我們是農耕國家,和英國大工業相比還差一個級別。英軍武器總體比我們先進我們也能理解,但要真較起真,那時的洋槍比起弓箭,除了射程遠其實也不佔太大的優勢。因此,只要我們軍隊爭氣,守住陸地,他們也不能把咱咋地。

清王朝在鴉片戰爭前擁有22萬八旗兵和66萬綠營兵,英軍方面,戰爭期間最多也不過1萬5千人。這麼大的懸殊,我們就是派個零頭去打還得防止有人會說我們以多欺少,誰知結果還是慘敗。真搞不明白作為清政府爪牙的軍隊,到底是用來保家衛國還是用來撓癢的。

事後有人研究其原因,才發現清軍原來是用最不擅長的去打英軍最擅長的。

清軍最擅長的是喝酒、吸菸、泡女人,最不擅長的則是打仗。英軍方面呢,前者雖比不過清軍,但發展比較均衡,單挑群毆都不含糊。因此,多數清軍欺負一下百姓還行,真要遇見硬茬,沒開打估計就尿了。

鴉片戰爭本來可以贏,清朝其實很富裕,但這三件事使局面立刻翻轉

最後是階級矛盾。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階級矛盾說專業點是地主和農民的矛盾,說糙點就是沒飯吃的和吃飽撐的之間的矛盾。通常來講,這種矛盾在封建王朝的後期表現的最為尖銳,清朝也不例外。

和以往一樣,清朝的階級矛盾也是以農民的造反來表現出來的。在鴉片戰爭之前,以1796年到1804年的白蓮教 起義影響最大。這次起義前後有數百萬的農民參加(都是沒飯吃的),波及鄂、川、豫、陝、甘5省,清政府使出渾身解數,耗費2億兩白銀才把這場起義給摁下去。也就是說,在英軍發動戰爭之前,清政府已經受過一次嚴重的內傷。

至於像一些小的農民起義,更是多如毛毛雨,每時每刻都在腐蝕著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國家機器。農民問題,沒有問題就是沒有問題,一有問題那都是大問題,這個道理古今亦然。

顯然,清政府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