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啓示錄

小米啟示錄

8年時間過去了,小米公司以及它的創始人雷軍的每一個動作,依舊牽動著中國互聯網和科技媒體從業者的神經。

這家從誕生之日起就高舉移動互聯網旗幟的手機廠商,在徹底掀翻中國手機行業傳統格局之後,被媒體和大眾輿論推向“神壇”,成為移動互聯網風口中的現象級公司。隨後,卻在由其引爆的中國智能手機血戰中,被華為、OPPO、vivo彎道超車,引來行業和評論家一片唏噓與質疑。痛定思痛後,大舉進攻線下的小米乘著新零售之風,重回手機出貨量世界前五,狠狠的扳回一局。而近兩個月以來,關於小米赴港上市、發行CDR謀求內地上市、估值750億至800億美元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次讓這家公司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

毫無疑問,在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大軍中,小米是少數幾家極為典型且成功的公司之一。而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國際化的陣營裡,小米的國際化程度甚至超過不少經常將“國際化”當作口號來喊的巨頭公司。藉著小米申請上市之際,我希望通過研究這家公司的發展軌跡,梳理出一些潛藏在表面的、更深層次的所謂的創業方法論。

小米重回“巔峰”,靠的是不是新零售?

在小米的發展歷程中,有兩次轉折特別值得注意。第一次發生在2016年4月。當時,IDC發佈的《全球手機季度跟蹤報告》數據顯示,小米手機2016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不敵華為、OPPO和vivo,被擠出世界前五。這是繼2015年年出貨量8000萬至1億部的目標泡湯之後,小米在手機業務上的一次慘敗。而緊隨其後的鋪天蓋地的質疑和嘲笑,又將小米和雷軍拖入到了創業以來的最低谷。

小米的第二次轉折發生在距離其低谷已過去一年零四個月的2017年8月。標誌性事件是雷軍在8月2日當天連發三條微博,內容概括起來是小米手機在2017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猛增,重返世界第五。三條微博的配圖分別是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Analytics、Counterpoint以及IDC發佈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報告截圖。

從雷軍連發三條微博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和他的小米公司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經歷過怎樣的“痛苦”和“蛻變”,以至於他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回應所有曾經質疑小米的人。

一切重歸平靜後,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反思了小米被友商超越以及後來又成功逆襲的原因。他將這一原因指向了同一處,即線下渠道。解釋起來就是,小米因為在創業前四年只專注於線上渠道的建設,而忽略了受眾更廣的線下渠道,結果在2016年被深耕線下多年的友商所超越。在意識到線下渠道重要性後,小米開始全力推動小米之家線下直營店在全國的佈局,與此同時,又與電信運營商和其他公司合作,在其線下渠道大量鋪貨。這樣,小米手機出貨量得以重新迎來高速增長,並重返世界第五。

在這裡,我並不想否認線下渠道對於小米重回“巔峰”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但我更想說的是,小米早在2014年就著手佈局的智能硬件生態和國際化戰略,才是成就其今天的規模、核心競爭力和驚人估值的主要原因。

國際化戰略自不必說,這為它贏得了比多數友商龐大得多的海外用戶群體。小米從2014年便開始拓展中國以外的市場,根據中國證監會公佈的《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託憑證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手機業務已進入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且在15個國家和地區取得了市場前五的排名。其中,尤屬印度最為亮眼。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線上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一。按成交總額來算,www.mi.com/in(小米商城印度)已是印度第三大線上零售直銷平臺。

此外,海外市場營收佔小米總營收比重越來越高,數據顯示,2015、2016、2017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場銷售額佔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7%、13.38%、27.99%和36.24%。從這份數據上看,小米之所以能在2017年將銷量下滑的趨勢逆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其海外市場銷量的不斷增長。

事實上,相比某些巨頭所謂的國際化,小米的國際化擴張才是真刀真槍、穩紮穩打。除了有實際數據支撐,小米招股書中融資用途一欄裡還清晰地顯示,其融資總額的40%將用於國際化擴張。對於國際化,小米的態度不可謂不堅決。

如果說小米的國際化戰略是一個周長不斷增大的雪球,那麼智能硬件生態的建設就是在往雪球裡注雪。當這個雪球密度越來越大,周長越來越長,其戰鬥力也會呈數量級增長。

如果沒有為數眾多的智能硬件產品的助攻,小米之家頂多只能算是一家手機專賣店,本質上與無數的街邊巷尾的手機店並無差別。這種情況下,小米想在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的同時做高坪效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智能硬件生態的初步形成,讓小米之家從一家手機專賣店轉變成了雷軍口中的智能硬件領域的無印良品,“盤子”一下子就大了。

龐大的智能硬件產品體系,讓本來低頻的電子產品需求變得高頻起來,成為小米在線下渠道狙擊友商的有力武器。正如微軟(中國)公共事業部戰略合作總監劉潤在一篇分析小米新零售戰略的文章中提到的,“小米之家有20到30個品類、200到300件商品,所有品類1年更換1次,相當於用戶每半個月都會進店來買一些產品。雖然手機、充電寶、手環等是低頻消費品,但所有低頻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高頻。”

總結來看,小米之所以能夠重回“巔峰”,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因素。

偶然性在於,友商的激烈競爭和自身手機銷量的不斷下滑將小米的關注點從線上拉回到線下,這或多或少有些被動,但好在小米能夠及時調整戰略,發力線下,才讓它有機會扳回一局。儘管機會很小,但它把握住了。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家公司的執行力之強。在當時的情形下,換了其他公司說不定已經回天乏術。

必然因素在於小米早在低谷到來的兩年前就佈下的局。也即是上述的智能硬件生態和國際化戰略。這兩個頗具前瞻性的佈局不僅為小米後來的絕地反擊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勁,今天來看,它還是小米未來成長性的保證。

兩點啟發

通過分析小米的發展歷程,我總結了兩點啟發,希望和你分享。

第一,基因能成就一家公司,也能毀滅一家公司,但基因可以通過人的力量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家公司創始人或者是CEO,有多大決心來改變。小米是一家攜帶著互聯網基因而誕生的公司。其初期發展之迅速、對傳統手機行業“破壞”之強,都與它的互聯網基因有關。然而,由於太過專注於線上,這為它日後的銷量下滑埋下隱患。後來小米開始發展線下渠道,這本質上是在違背自身基因,但小米卻因此變得更堅固。如果雷軍沒有強大決心推動小米的變革,小米想要翻身恐怕很難。

第二,承認錯誤,及時挽救,才是一家公司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任何一家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遭遇低谷,都會面臨被對手反超的危險。如果能儘早認識到錯誤、承認錯誤,才有改變的可能和再次成功的機會。今天的小米如此,納德拉治下的微軟也是如此,曾經的英特爾、IBM就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