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运营作为互联网商业时代中一个极度重要却又“稚嫩”的岗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运营的理解、运营工作的职责定义必然会不断地出现疑惑、争辩,在争辩与困惑中不断地向前探索实践,而实践结果的反馈又能不断地优化运营工作,最终推动“运营体系”的不断成熟。

尽管运营的工作表象、运营的工具、手段会随着科技、主流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变更:例如,从纸媒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但是,运营的目目的是将目标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因此运营思考的起点——回归“用户视角”。

思考并制订策略,这些却是永远不会变的。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故此,我坚信,“用户视角”便是前文提到的“运营底层框架”的核心要素:通过“用户视角”重新思考、定义运营的工作内涵,它能够拥有更长远的生命力,而这也是本书的灵魂之所在:

仅探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运营底层框架”,无论外部运营环境如何变迁,我们依然能通过“运营框架”的“液态属性”塑造运营策略,使其对环境进行“自适应”,并通过“运营框架”的“弹簧属性”释放运营能量。

如何初步驾驭“用户视角”指导运营工作,从而让我们运营人在与用户、市场、竟品的博奔过程中,能始终清晰地知道伺去何从。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由于运营在互联网商业时代的竞争中日趋重要,但偏偏却缺乏成熟指导思路,导致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运营都处于高度迷茫状态:要么整体盲从跟风,要么内部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科学、体系化的运营思路,直接导致在执行具体运蓄战术时无的放矢。

看着新媒体火了,业界评论新媒体优势显著,便也赶紧招个新媒体运营,开个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开始吸引粉丝;看别人家通过策划“病毒营销”产生了上千万曝光,就也督促市场人员天天绞尽脑汁思索借势营销;看媒体报道“社群运营”如何顺应当下、如何有效,便也开启“社群运营”工作……往往折腾了大半年才发觉,粉丝、曝光度、关注度,看似该有的都有了,但为何漂亮的业绩始终是“别人家”的?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何为用户养成运营?

经过前文对“用户视角”的分析,我们应当不难理解,对于不同的产品,其用户在接触、认知、关注、体验、使用、付费、习惯、分享等各个环节上都有非常大的出入,而“用户视角”每个环节的转化又是如此环环相扣、藕断丝连。故此,成熟的互联网运营应当是体系化的一环接一环的“无缝衔接”的打法,而非孤立空洞的华丽招式。

我相信玩过即时战略类游戏的读者朋友们最能感触其中的差距:军力接近的两军交战,如果我们将攻击能力强、防御弱的远程攻击类兵种置于前线,三两下就会被敌军消灭;但如果我们能在前线设置具有强大抵抗力的步兵,就能与后方辅助攻击的远程类兵种产生强大的“协同强化”效应:一加一远远大于二。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这种能产生“协同强化”的运营组合策略必定来自于对“用户视角”的深度思考,这就是我所说的成熟运营框架的“弹簧属性”。

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020产品通过“烧钱”刺激用户体验产品、培养用户习惯的事例:如果美团外卖、滴滴打车之类的产品尚未做好准备,例如,产品的引导机制、使用操作流程、商家服务的响应、线上支付”一”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较大问题,那么,无论对用户的利益刺激多大,势必沦落到“用户来一个卸一个”的悲惨境地。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然而,一旦企业能够回归“用户视角”分析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便能够清晰明了地知道企业当下最该为用户做什么,例如,是培养用户认知,还是促进用户体验,又或者是促使用户分享?

以用户为核心的运营框架

唯有如此思考,企业才能得出一个最容易为用户所接受的运营策略,这种基于“用户视角”为思考起点进行运营规划及实施的方针,我们在本书中称为“用户养成”运营,我是如此定义:

结合行业、产品特征,调研产品用户(用户视角)的特性,包括接触用户的渠道、用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以用户视角驱动运营策略,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用户面前,并不断扩散影响用户人群,持续引导、打动用户、最大程度地缩短用户从接触产品到习惯使用产品的时间,激励用户分享产品,最终实现产品价值至商业价值的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