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欖的一口氣讀懂文學常識系列之 究竟是誰發明了考試?

現如今,大大小小的考試讓我們頭疼,有的孩子經常惡狠狠地問:“到底是誰發明了考試?”想要回答出這個問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考試是一種文化的現象,如果要詳究到底哪一個人發明了考試,那可就是強人所難了。

小欖的一口氣讀懂文學常識系列之 究竟是誰發明了考試?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製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中國古代的考試製度。也是政府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開始於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續了1000多年。讀書人要先參加“童試”,參加的人不論年齡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試合格被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國家按月發給糧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考上的叫“舉人”。考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禮部”(政府的一個管理機構)舉行,考上的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土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小欖的一口氣讀懂文學常識系列之 究竟是誰發明了考試?

在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考試史中,古人幾乎嘗試了只要能想得出的考試形式。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取代。唐朝進士錄取以詩賦為重,從而促成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到了宋元兩朝,經義逐漸取代詩賦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內容。明、清科舉考試分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的文體格式逐漸發展定型。

小欖的一口氣讀懂文學常識系列之 究竟是誰發明了考試?

總之,中國古代選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不外乎那些經學,直到了近現代,中國的考試才漸漸西化,演變出各種各樣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