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不等於假貨?難怪國內零售發展如此緩慢

山寨不等於假貨?難怪國內零售發展如此緩慢

​最近某多多可謂是惹上了巨大的輿論危機,敲鐘上市之後的靜默期,一點也不風平浪靜,當然,這或許有一部分是來自競爭對手的黑公關,但不可否認的是,絕大多數網友自發的吐槽,才是輿論一發不可收拾的根源。

其實一提到某多多,許多網友自然就會想到“砍價”、“拼團”,靠著與微信的關係,肆無忌憚的在微信圈子裡玩著社交裂變營銷,要知道,微信可是“明令”禁止裂變營銷的!

當然,換句好聽的話,這叫消費分級,在許多行業論壇裡,某多多依然成為“消費分級”的典型案例,在新零售高速發展的當下,許多巨頭品牌都指向“消費升級”,不斷強調創新和科技,紛紛向消費者展示出更高品質的服務,而高品質也意味著高消費力。

所以,某多多選擇了逆向而行,進行“消費降級”,與新零售的“消費升級”形成了明顯的分層分級現象,畢竟,在國內消費大環境下,80%的人群還停留在中低收入水平,其中有著超過60%的鄉鎮人口。

可俗話說的很好,便宜沒好貨,一分錢一分貨,而某多多卻徹底將這句老話發揮到了“不要臉”的地步,一方面是因為“山寨”與“假貨”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平臺的態度問題。

以某多多的回應來看,其主張的山寨並不等於假貨,並扯上了某寶,勢有一種“你們罵我,為什麼不罵他”的態度,當時,早年的某寶,也是一直被公眾吐槽,可隨著近些年的發展,某寶雖然還是山寨品的聚集地,卻不是假貨的聚集地,兩者雖然相似,卻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比如大白兔和太白兔,前者屬於正品,後者雖是山寨品,但打著擦邊球誤導消費者,即便擁有合法的經營許可,也屬於假貨,假冒品牌難道就是假貨嗎?

那麼,何為山寨品呢?其實很簡單,在數碼產品領域最常見,大品牌出了什麼新機器,直接改一點設計,換一個外殼,用另一個品牌名字去賣貨,嚴格來說,國內大多數手機廠商都是山寨蘋果,可如果品牌名字改成“萍果”,那麼就是假貨。

而如今的某寶裡,幾乎看不到假貨了,因為搜索品牌關鍵詞的時候,平臺屏蔽了虛假商品名稱,所以,這類假貨都跑去某多多了。

有時候,消費者並不反感買到山寨品或者假冒品,許多真正的山寨品在品質方面還是有所保障的,因為以目前高端零售行業的利潤佔比來看,大多數的費用還是來自廣告投入和研發設計,一旦出現山寨,即節省了研發設計費用,又無需增加廣告費,其本質價格會明顯下降,這其實也無可厚非。

可是,掛著大品牌的信息內容,靠著隱藏性的文案和設計去誤導消費者,以“拼團”和“砍價”的方式,讓消費者誤以為用低價購入高端產品,這難道不是欺騙消費者嗎?

更令網友反感的是某多多的經營態度,一方面默許假貨商家大肆經營,另一方面宣稱“假一賠十”積極打假,可事實上,平臺在釣魚執法,降低商品審核,提高罰款力度,當商品出問題之後,直接封店扣款,而後賠付代金券給消費者,平臺本身既沒有任何損失,又能挽回聲譽,這確實不失為一個好的“資本家”。

只是,好的“資本家”卻不是一個好的“企業家”。

劉強東曾在物流大會上說到,國內新零售的發展,最核心的人群是生活在底端的鄉鎮人群,只有當他們能買到放心、貨真價實的商品時,新零售才會有未來。

其實回過頭看國內的零售氛圍,也確實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新零售主張創新,可企業卻只想賺錢,而最簡單的賺錢手法,就是“山寨”,共享單車一出,立馬冒出十餘家同類競品;無人貨架一火,同樣激起幾十億的風口。

競爭本無對錯,可無論是模式還是產品樣式,相似度都極高,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從商品競爭演變成了資本競爭,誰燒的錢多,誰就能壟斷勝出。

當然,新零售的創新型企業還是有很多,譬如天貓推崇的潮流零售玩法,又或是甘來科技在無人零售領域推出的智能零售機器人,杜絕傳統產品的翻新山寨,而是選擇洛可可創新工業設計,以Ai智能的形態貼合新零售的消費需求。

對於新零售的未來,我們需要的不是便宜的東西,而是值得買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