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我們來聊聊科舉

今天高考結束啦,又有一批可愛的孩子們解放啦。不管三年或者多年前你們考的如何,如今我們都在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鬥,其實很多人都在考研的過程中圓自己當年的夢。

今天我們就講講古人的“高考”吧。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

隋朝以前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朝開始改為科舉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被稱為八股取士,後於20世紀清末廢除。

高考結束,我們來聊聊科舉

古代“高考”科舉考試

古代科舉制度大致經歷了以下發展歷程:

①隋文帝建立分科考試

②隋煬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

④武則天增加了武舉和殿試

⑤唐玄宗時期,進士科考詩賦

⑥宋太宗時期:糊名和謄錄

⑦明清:四書五經,八股取士

⑧清末:《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廢除科舉(1905年)

科舉名銜稱謂

高考結束,我們來聊聊科舉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會元: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解元: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闢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後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宋太祖之後,進士由御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同時亦明文規定以後舉人不得自稱考官門生。

貢生: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秀才:別稱“茂才”。本是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最後,祝各位高考學子謹慎報考,金榜題名,考入自己理想的院校。

高考結束,我們來聊聊科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