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是一種天賦,裝傻卻是一種智慧

懂得裝傻,是收斂鋒芒

聰明是一種天賦,裝傻卻是一種智慧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是個典型的刺頭憤青。

咸豐皇帝下詔求批評,別的官員說的都是“皇上多注意身體”。

曾國藩卻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字,批評朝政、批評皇帝,把自我感覺良好的咸豐帝氣得半死。

要不是有人攔著,幾乎就要把曾國藩拖出去砍了。

曾國藩在湖南帶軍,因為自覺皇帝待他不公。

公然威脅皇帝,你要是不給我督撫大權,我就撂挑子。

皇帝順水推舟把他轟回家了。

曾國藩的前半生,鋒芒太盛。

湖南的官場沒一個喜歡他的,朝廷上也沒有喜歡他的。

因為他太直,太真。

這樣的人沒什麼不好,但是真要出來做事,就遭了罪了。

這次回家之後,曾國藩深刻反省之後,開始篤行黃老之道。

曾國藩起復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拜會了自己的老對頭,低頭服軟。

甚至連縣令這樣的芝麻小官都有禮物奉上。

和其光,同其塵。調和光芒,收斂行跡。

書本上的世界是非黑即白,而現實中的事情卻錯綜複雜。

很多問題不是道理是非就能說清楚。

出頭的椽子先爛。

懂得裝傻,收斂鋒芒,做人不要太較真。

聰明是一種天賦,裝傻卻是一種智慧

懂得裝傻,是不說閒話

俗話說:啞巴吃點心,心裡有數。

很多事情,心裡知道就行,沒必要提到桌面上談。

明面上說開了就傷了和氣,沒法相處。

背地裡要是說出來,傳出去就更尷尬。

所以懂得裝傻,得管住嘴,心裡明白就行。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經常對子侄說的一句話就是:慎言。

禍從口出,不要隨便說話。

曾國藩、曾國荃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名聲大振。

有人對皇帝進言:一介書生,振臂一呼,萬人響應,著實可怖。

皇帝要對曾家兄弟收權。

曾國藩一面讓自己的弟弟退休,一面削減軍權,出讓權力,沒有半句怨言。

我們今天看到的曾國藩家書,是帶著面具的。

上面的種種細枝末節都是寫給皇帝看的。

手下有人對皇帝“卸磨殺驢”表示不滿,曾國藩馬上降了他的職。

不說閒話,是心照不宣的懂得。

曾國藩若是和皇帝易地而處,他也不會做第二個選擇。

所以,有時候,選擇閉嘴,是智慧,也是默契。

懂得裝傻,是不計較

聰明是一種天賦,裝傻卻是一種智慧

面對曾國藩,年輕的左宗棠常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忌之感。

曾國藩位高權重,左宗棠卻才華橫溢。

倆人曾一起共事,左宗棠總是對曾國藩呼來喝去。

背地裡左宗棠常常對人吐槽,說這位曾大帥的腦筋愚笨,不過是中人之姿。

曾國藩聽到風聲,卻不以為意。

後來左宗棠因為倨傲得罪了上司,卻是曾國藩發動人脈,把左宗棠撈了出來。

後來更是放權給他,讓他主政浙江。

結果,左宗棠依然不聽招呼,甚至在攻破南京的時候,參了他一本。

這在古代官場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後來左宗棠帶兵平定新疆,曾國藩依然不計前嫌,就當這些事情都沒發生過,傾盡全力,支援糧草。

可以說,新疆的收復,曾國藩起碼有一半的功勞。

這件事之後,左宗棠從此對曾國藩心悅誠服。

聰明是一種天賦,裝傻卻是一種智慧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若是對朋友斤斤計較,那內心除了仇恨什麼也放不下。

有一位經過多年奮鬥已經有所成就的商人,想在後半生寫點兒東西,但他既感到力不從心,又感到無處下筆。因此,心中鬱結,難以排解。

於是,他找到一名得道高僧請教。高僧聞知他的困惑後,拿出一個缽盂,讓商人往裡面裝石頭。裝完後,高僧問商人:“還能再裝嗎?”

商人回答說:“不能裝了。”

高僧讓他往缽盂裡裝沙子,結果,又裝進了好多沙子。裝完後,高僧問商人:“還能再裝嗎?”

商人回答說:“不能裝了。”

高僧讓他再往缽盂裡裝水,自然又裝進了很多水。

這時,僧人問商人:“是否還能裝?”

商人皺皺眉頭,思考許久,說:“不能了。”

這時,僧人拿起缽盂,將缽盂裡的水、沙子、石頭全都倒掉,又問商人:“是否還能裝?”

商人頓悟。

接受新的事物,必須首先將所有的以往舊觀念放棄掉,才能真正地、完全地接受新事物。

這次的請教,讓商人受益匪淺,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事業更是蒸蒸日上!

為了能夠更加穩健地發展自己的事業,他第二次去請教僧人。僧人依舊拿出了那個缽,對商人說:“你仔細看這個缽,很小,卻可以無窮盡地裝載很多東西,是因為這個缽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商人經過再三斟酌後回答:“不是,這只是個普通的缽,是因為使用缽的人思想在不停地轉變,才使得它也更有價值!”

僧人聽後,笑了笑,從身後又拿出了一個缽,對商人說:“一個缽所能承載的畢竟有限,但是,如果你肯放棄以前裝載的東西,那麼再裝載任何東西都是無窮限的。”

商人聽後,獨自回到家中,反覆思考,終於大徹大悟,從此以後,他放下手中所有事情,悉心研究寫作事業,多年後,他終於步入巔峰。

聰明是一種天賦,裝傻卻是一種智慧

智慧之光:人生就如同一個缽,裡面裝的是快樂與煩惱,但總有一天裝滿了,再也容納不下什麼新鮮的事物的時候,那麼索性把缽內“昔日的餘暉”倒個一乾二淨,當你再一次的把快樂與新鮮裝進去的時候,就不會再溢出缽外了。人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

一天,一位少年揹著一個砂鍋前行,在路上不小心繩子折斷了,砂鍋也隨著掉在地上打碎了,但他還是頭也不回地繼續前行。

路邊有人喊住他:“你不知道你背上的砂鍋打碎了?”

少年回答:“是的,打碎了。”

明智的放棄是一種跨越,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那人又問:“那你為什麼不回頭看一下呢?”

少年笑著說:“它已經碎了,看了又有何益呢?”

智慧之光:林語堂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明智的放棄勝過於盲目的執著。”屬於我們的,我們竭力去承受去追隨,不屬於我們的,我們何必浪費時間去強求、去死守呢!放棄是一種跨越,當你放棄一切、從容生活的時候,你陰暗的低谷也就過去了。學會大膽放棄,才會得到更多回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顧及,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應學會放棄。放棄並不屬於丟掉;放棄並不是什麼懦弱與洩氣的表現;明智的放棄是智慧的選擇,是對生命和生活中更高層次追求的一種途徑。看輕看淡,不再計較,人生才能和諧美滿。(李鴻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