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雄致敬|紅軍爲什麼稱爲「紅軍」?

紅軍之所以稱為紅軍,是南昌起義10個月以後的事。

1928年4月間,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此後不久的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規定“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至此,“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就成了“紅軍第四軍”。值得注意的是,有了第四軍,前面還有沒有第一、二、三軍?後面還有沒有第五、六、七、N軍?當時還不清楚。福建文史專家傅柒生在《軍魂》一書中解釋說,因為南昌起義的主體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這支部隊“北伐”時期戰功赫赫,被譽為“鐵軍”,朱、毛部隊沿用“鐵軍”番號,表明繼承“鐵軍”的傳統基因。發揚“鐵軍”優良的戰鬥作風,是紅四軍戰鬥力旺盛的精神基礎。

1929年,朱德、毛澤東率主力離開井岡山,實施外線作戰,途中打了一個大勝仗,在長汀製作了四千套軍服,這也是中國紅軍第一次統一著裝,“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當時,周邊都是國民黨軍和軍閥部隊,相繼投入兵力數十萬人“會剿”。奇怪的是,紅四軍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打越強,先後擊斃反動軍隊的旅長郭鳳鳴,活捉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抵抗了劉和鼎、蔣光鼐、金鼎漢等部接踵而至的進攻。

一個典型的戰例是,1928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趁紅四軍外線作戰欲歸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會剿”。朱、毛紅軍下山時,帶走了主力部隊,惟一的迫擊炮因為打不響留給了看家的部隊。後來彭德懷做過一個保守的比較,當時敵我兵力對比大概是三十比一。8月30日晨,敵軍兩個團加強一部,向黃洋界哨口發起進攻,留守部隊以區區兩個連的兵力,憑險據守,連續打退多次攻擊。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最後關頭,戰士們把那門破炮找出來了,僅有的三發炮彈,前兩發都是啞炮。就在絕望之際,一個戰士不甘心,又把第三發炮彈填入炮膛,奇蹟就在這個瞬間發生了,第三發炮彈不但響了,還正好落在敵軍指揮部,上山之敵以為紅軍大部隊殺回來了,連夜逃之夭夭。

解讀這個戰例,我們不難看出,人少不是問題,槍破不是問題,天寒地凍也不是問題。那麼,紅軍為什麼能打勝仗,為什麼能以少勝多,為什麼能以弱勝強?事實上,毛澤東在戰鬥結束之後寫的那首詩詞,就給出了答案: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眾志成城,就是紅軍能打勝仗的根本原因。不僅眾志成城,連那門破炮在關鍵時刻也幽了一默,真是恰到好處,有如神助。

向英雄致敬|紅軍為什麼稱為“紅軍”?

彭煥生,1910年生, 1930年參加赤衛隊,後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通訊排排長,走完了長征。

紅軍初創時期,打了很多勝仗,也打了一些敗仗。當然,若依實力對比和傷亡對比論成敗,紅軍即使打了敗仗也是勝仗,用俗語說,幹掉一個夠本,幹掉兩個賺一個。但是,在毛澤東的眼裡,這個“賺”要不得,夠本不行,小賺不行,大賺也不行,要特別大的賺才行。

星星之火,必須燎原,這就要求年幼的紅四軍,必須儘快成為一支比純金還要純、比鋼鐵還要硬的隊伍。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瞭解麾下這支剛剛從農民和舊軍隊脫胎的軍隊,雖然名稱變了,但是很多舊的習氣還有待改造,攏到一起就是一塊鋼,攏不到一起就是一盤沙。早在秋收起義之後不久,部隊就進行了三灣改編,克服大而無當,把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把手掌攥成拳頭。當然,最重要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對官兵進行組織管理和思想教育,逐步建立主動革命的思想基礎。

或許,就是從三灣改編開始,一個課題就在毛澤東的腦海裡醞釀了,培養信仰,首先就要解決為誰打仗,為誰扛槍的問題。三灣改編的另一個原則就是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員會,內部實行民主。官兵很快就有了感情認同,這支部隊是自己的,為自己扛槍,為老百姓打仗,為子孫萬代打天下。這個認識激活了強大的戰鬥力。

如果說,三灣改編還處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摸索階段,那麼,到了1929年12月,紅四軍召開古田會議,則明確把思想建黨、政治建軍作為我軍的靈魂。決議第一部分第一條,就是糾正單純的軍事觀點。這是一個偉大認識,認識這個真理是紅軍的偉大轉折。一方面講,沒有政治信仰的軍隊,即便實力再強,裝備再好,技術再精,可是,不知道為誰打仗,不知道為什麼打仗,最終的出路,第一是成為反動政府的御用軍隊,第二是成為軍閥的個人軍隊,第三是落草為寇。從另一方面講,沒有政治信仰的軍隊,當兵為了吃糧,為了升官發財,勢必見利忘義,可以隨時倒戈,隨時“城頭變幻大王旗”,上個世紀初的軍閥混戰便是典型的例子。“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任務的武裝集團,絕不是單純打仗的,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和建設革命政權。”一言以蔽之,

紅軍打仗是為了崇高的信仰,這同軍閥的僱傭性質有著根本的區別。克服單純的軍事觀點正是為了軍事上的真正強大,是思想和精神動力的強大。為信仰而戰,是紅軍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節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散文精選 · 紅軍為啥打勝仗》(人民日報文藝部 主編) 原文作者徐貴祥,標題為編者所加。

向英雄致敬|紅軍為什麼稱為“紅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