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爲,爲何卻寧願戰死?

在宋朝以前,由於行軍大戰均是以冷兵器作為攻擊手段的,所以在這些時代,軍隊中的統帥之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一般情況下作為統帥的那個人也是可以分為三種的。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第一種統帥,武勇過人,上陣殺敵是把好手,而且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還能起到鼓舞三軍軍心、士氣的重要作用。這類英雄人物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如呂布、張飛等等。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第二種統帥,武略過人,此類統帥一般是自帶軍師光壞的人。此類人物的具體發光發熱時段主要是在戰前,對於作戰的部署以及統籌的安排等等,還有一種就是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當情況發生了不利於己方的時候,這類統帥也會通過自身的能力及時調整戰略,以此來扭轉局勢。具有過人武略的統帥在行軍打仗的勝率提高方面以及減少人員傷亡方面均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這類英雄人物在歷史上也不少見,例如韓信、岳飛等等。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第三種統帥,武略武力均結合的比較好的人,也可稱之為戰場上的全才。是綜合性統帥,在與對方的猛將、虎將交手過程中雖可能不能勝之,但最起碼能做到自保;在萬一與對方統帥直接交手時,則有可能完勝之。此類人物最為傑出的有數項羽。畢竟他本就是勇武過人之輩,再加上家裡祖上世代出將士,所以受家庭氛圍的影響,自己也成了戰場上的全才。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而在璀璨的華夏文明史上,出現過四位具有悲情色彩的統帥,雖然最終都已戰敗收場,但他們均沒有選擇投誠,高官厚祿吸引不了他們,唯獨是精忠報國、以死效忠才是他們的歸宿。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第一位,正式上述提及的項羽。項霸王在歷史上名氣太大了,無論是正史抑或野史,對後世的影響力與其在歷史上的名氣也是不遑多讓。縱觀項羽其一生對歷史所作出的影響可以歸為兩方面。首要方面是項羽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國,俗稱掘墓人,正因為有了項羽對二十萬秦軍主力的坑殺,等同於直接把大秦給致殘了。

另一方面則是“成全”了劉邦,因為打贏了秦國後,基本就是二分天下的格局了,項羽及劉邦,誰能扳倒對方,就是天底下的王者。在垓下的戰役裡,項羽遭到了圍困的局面,如果項羽最終選擇臣服於劉邦,相信憑其氣節,劉邦也是有可能會接納他的。就算假意投誠,為後事在謀取機會也未嘗不可,但項羽選擇了力戰到底,而最終自刎於烏江。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第二位,楊再興。拋去虛構的高寵不說,楊再興這位仁兄可是正式中嶽飛麾下的頭號猛將了。而且楊再興與岳飛也是同一類武將,均屬於武略武力都有的人。而且其勇武很可能不下於岳飛。在歷史上,楊再興所打過的最漂亮一仗應該是發生在1140年的抵抗金兵一役。當時楊再興在岳飛的命令之下進行對金兵的抵擋。本想活抓當時統帥的楊再興最終因為當時的金兵人多勢眾所以沒能如願,於是,楊再興本著擒不了敵將頭目那就砍殺士卒的心理,戰了開來。那一役,他殺了不下數幾百名金兵。

歷史上這些將帥之才,無論去到哪都有一番作為,為何卻寧願戰死?

之後,楊再興再次奉命前往臨潁,但突遭金兵埋伏,當時的情況是楊再興算上自己也就百餘人,奮戰之下,殺敵有兩千餘人。其中有萬戶級將領1人、千戶級將領100餘人。最終,楊再興是在身體不停中箭的情況下繼續殺敵至死。如果當時的楊再興選擇投降,相信金人是不會“放過”這麼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的。可楊再興依然是選擇死戰而後到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