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逼阿巴亥自殺,他的三個兒子爲什麼不反抗?

你像繁星閃爍



阿巴亥,烏喇那拉氏,努爾哈赤極為寵幸的第4任大妃,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努爾哈赤死的時候,阿巴亥正值徐娘半老,年方36歲,無奈被逼殉葬。努酋病逝於8月11日,8月12日晨,以皇太極等諸王傳努酋遺詔,要求大妃阿巴亥及2個庶妃殉死,阿巴亥無奈被迫於當日辰時殉死。死時,其子阿濟格21歲、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阿巴亥遺體於當日盛殮,巳時,與努爾哈赤的遺體同時出宮,1629年2月13日,阿巴亥同努爾哈赤葬入福陵。在皇太極之異母兄代善家族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極推辭再三後,遂焚香告天,於同年9月1日登上後金的汗位。

皇太極是葉赫納喇氏所生的,即常說的大福晉孟古哲哲。1603年亡故,時年皇太極11歲。以上以《太祖武皇帝實錄》、及其他正史來源之摘錄。現在分析一下,阿巴亥到底死於誰的逼迫之下。


首先要明白,當時皇太極也就是一個貝勒,並未登基稱汗。即便登基稱汗,權力也沒有努爾哈赤那麼大了。為啥?“八王議事制度”在鉗制著新汗位呢。這是努爾哈赤首創的政冶制度。核心思想是通過幾個代表各旗的王,來推舉或撤換滿族的汗位繼承人,並在平時與汗王共商軍國大事。換句話說,皇太極在這個時候,不僅沒有獨斷專擅權,汗位的命運也捏在宗室各王的手中。

滿族將原來的漁獵原始部落制度,改造成以中原文化為主、皇帝獨栽的中央集權制度,“八王議事制度”或“議政王議事制度”,是不可缺少的過渡政冶制度安排。它給了滿族汗王的宗親,從原始社會基本平等的參與共商國是的地位,到康熙的內閣、雍正的軍機處,贊襄皇權理事輔助地位的一個緩衝。讓宗室及權貴慢慢習慣從共商軍國大事,到只參與幫助皇帝處理旗務、出巡、少民事務等具體的事務,直至到乾隆時取消了“議政王議事制度”,最終讓滿清的統冶制度,完全進入了中原文化帝制的範疇之內。一句話,入關前後,宗室及權貴的地位,已由股東變為打工,由共國變成奴才。





回過頭來繼續分析,一樣與皇太極為汗王,但權力和威望要遠大於皇太極很多的努爾哈赤,預留有一份決定阿巴亥生死的遺詔,“俟吾終,必令之殉。”這份遺詔的存在,事實上已很好撇開了皇太極和宗親們逼死大妃阿巴亥的嫌疑。讓宗親們在此事件之中,連利用矯詔的嫌疑也沒有。很簡單,以“13付遺甲”起事的努爾哈赤,25歲時起兵,統一了女真各部、平定了關東地區、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70餘城。

以如此從底部一步一步,踩著血泊上來的努爾哈赤的功業,就說明了他,決不是一個輕信他人、任人擺佈的蠢角色,否則他就早就被明朝、或他族給滅了。況且以他的威望和權力,也足以讓他的子侄、宗親在他死前,對矯詔作假望而卻步。唯一可能就是,8月11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馬上矯詔傳諭。但阿巴亥是死於次日辰時的,傳遞信息的落後,和次日晨的首次召開“議政王議事”會議的磨合,以及勸導不想就範的阿巴亥的過程。從時間上,排除了這種做假矯詔的可能性。


而且不要忘記,那時皇太極還不是後金汗王,9月1日他才登御汗位。實際上,即便是登位後,他也不可能馬上獨斷專行,因為各宗親手裡還握著隨時將他撒職的權柄,這也是有努爾哈赤遺詔的。連英明睿智的皇太極和當時位高權重的代善、莽古爾泰等貝勒宗親,都不敢違背努酋的遺詔,象阿濟格、多爾袞等幾個毛孩子,又何敢阻擋努酋遺詔的執行呢?至於,努爾哈赤為何在生前,既寵信阿巴亥,死後又要她殉葬。我讓史料來告訴你為什麼。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努爾哈赤一死,以皇太極為中心的“四大貝勒”就逼著努爾哈赤生前最愛的大妃(相當於皇后)阿巴亥殉葬。彼時阿巴亥最有出息的兒子多爾袞只有十五歲。

說起來,阿巴亥就是人殉制度與新政奪權的犧牲品,她雖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兒子,無奈他們都還太年輕,三人的勢力加起來也不及“四大貝勒”中的一個。先來看看阿巴亥傳奇的一生。

阿巴亥是烏拉部的公主,烏拉部曾聯合九大部落攻打建州女真,後被努爾哈赤虐打,元氣大傷,烏拉部為了不被女真所滅,將十二歲的阿巴亥嫁給四十三歲的努爾哈赤,實際上努爾哈赤的妻妾多數都是這樣的政治聯姻得來的。

老少配的一大特色是大叔會特別寵愛小很多的女孩子,況且阿巴亥不僅有傾城容顏,更極為聰慧,成了努爾哈赤的心尖尖上的人,並在兩年後成為努爾哈赤的大妃,大妃即為正室,就相當於皇后身份。

阿巴亥十六歲那年生下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濟格,後又生下第十四子多爾袞和第十五子多鐸,成為努爾哈赤後宮中最有權勢的女人,即便阿巴亥的叔父、烏拉部首領布佔泰因為“女真第一美女”東哥而與努爾哈赤公開決裂,致使努爾哈赤滅了烏拉部,阿巴亥依舊穩坐大妃之位。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卻讓阿巴亥措手不及,阿巴亥善妒的性格讓她與努爾哈赤的妾室關係緊張,1620年,努爾哈赤的小妾德因澤告發阿巴亥與代善行苟且之事。根據後來努爾哈赤的處置,此事應為事實,但其中有沒有皇太極的身影就不得而知了。按照後金的習俗,父親去世後,兒子可以續娶父親的繼室,努爾哈赤有在百年後將阿巴亥託付給代善的意思,但那是死後的事。在他活著的時候,這兩個人就私下裡接觸,這就是赤裸裸的打臉啊,努爾哈赤查明事情的原委後,為了顧全顏面,將阿巴亥以私藏金銀的罪名離棄。並禁止阿巴亥與任何人接觸。

但阿巴亥不僅僅是後宮裡的女人,她還是一名政治家,她出色的政治能力讓努爾哈赤離不開她,一年後,努爾哈赤佔領遼陽,阿巴亥重新做了大妃,與努爾哈赤並肩作戰,1626年,68歲的努爾哈赤還在南征北戰,在對明朝作戰中身負重傷,待傷勢稍好後又去攻打蒙古,最終身體每況愈下,已是回天乏術,於是努爾哈赤命人請大妃阿巴亥到渾河見面,兩人見面後曾經密談過,至於說了什麼不得而知,有說努爾哈赤想讓多爾袞繼位,但不足為信,就當時阿巴亥一邊的勢力來說,根本不足以順利繼位,如果努爾哈赤想讓多爾袞繼位,必有一番籌謀和託付,但這些顯然都沒有。幾天後,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闖進阿巴亥的後宮,逼迫阿巴亥殉葬,理由是努爾哈赤留下遺言“

俟吾終,必令之殉。”指明讓阿巴亥殉葬,他們只是執行命令,阿巴亥試圖反抗,畢竟她才三十七歲,而她的三個兒子都還年輕,還需要她的謀劃,但很顯然,皇太極不會容許阿巴亥留下來,最後,阿巴亥不得不自縊身亡,連同努爾哈赤的兩個小妾成了努爾哈赤的殉葬品。

不得不說明清時期重新實行的人殉制度給了皇太極正大光明的排除異己的理由,如果沒有這個人殉制度,皇太極還要花費心思來對付阿巴亥以及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那麼,在阿巴亥被逼迫殉葬的時候,她的三個兒子為什麼沒有阻止呢?

說白了,就是政治勢力的不對等。

四大貝勒是誰?大貝勒為努爾哈赤的次嫡子代善、二貝勒為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三貝勒為努爾哈赤的嫡五子莽古爾泰、四貝勒為努爾哈赤的庶八子皇太極。

其中在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被處死後,代善一度被立為太子,領正紅旗和鑲紅旗,為四大貝勒之首,曾立下赫赫戰功,只是後期因為虐待兒子的事情被努爾哈赤得知,剝奪了其太子之位,後又與阿巴亥弄那麼一出,代善離繼承人的身份越來越遠,但其勢力不可小覷。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雖勢力不弱,但畢竟被努爾哈赤所防備,與太子之位無緣;莽古爾泰也是個人物,沒少立戰功,但急於表現,以至於殺死自己的母親(此事存疑)被努爾哈赤所不喜。

皇太極以庶子身份成為“四大貝勒”之一,本身就能說明皇太極的謀略,努爾哈赤的嫡子們紛紛出局,皇太極成了繼承人,而代善更是打消了繼位的念頭,一心支持皇太極。

四大貝勒的勢力盤根錯節,但阿巴亥的兒子們呢?他們位列四小貝勒。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阿濟格22歲,領一旗軍力,但有勇無謀;多爾袞15歲,彼時並未成為旗主,倒是13歲的多鐸領滿洲鑲黃旗。

所以面對皇太極等人的行徑,三個兒子只能隱忍不發,畢竟他們打著的是努爾哈赤的遺言的旗號,而且妃嬪陪葬前朝就有,三個兒子無法拒絕。

當然,也可能努爾哈赤確實有遺言讓阿巴亥殉葬,而且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也知道,所以在努爾哈赤去世後,面對母親被逼著殉葬,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而且,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四大貝勒完全是突然發難,阿巴亥事先不知道,她的三個兒子也不知道,所以在阿巴亥被逼著殉葬的時候,三個兒子並不在身邊。

至於皇太極為什麼逼著阿巴亥殉葬,無論有沒有努爾哈赤的遺言,他都會這麼做,畢竟阿巴亥政治手腕很強,又有三個努爾哈赤的嫡子,絕不會與皇太極一條心,將來必會引發爭權奪勢之戰。


蕭曉四姑娘


努爾哈赤一死,皇太極在逼殺老爹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時,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三兒子多鐸13歲。且此時,大兒子阿濟格手握鑲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殺(劇照)


如果說多爾袞、多鐸年當時紀尚小、無能為力,那麼手握鑲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濟格,為什麼不救母親?滿人歷來敬重老人、重視長輩,何況那是自己親媽將被人逼死?


我這麼說吧,阿巴亥三個兒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臨終遺命”之名,下有皇太極勢力集團強大威懾。想反抗?名義上和實力上,都站不住腳。


雖說他們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實力和威望區別太大。我先來說說這個厲害的皇太極!

清太宗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是老汗王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都要大,且久經戰場、威望甚高,是後金國努爾哈赤後期“四大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貝勒。


皇太極善於權謀,文武雙全,能力和手段在努爾哈赤諸子之中最為出眾,且皇太極在宗室擁有強大號召力!老汗王努爾哈赤死後,沒有指定接班人,那麼只能按照後金國習俗,由諸王議政推舉制,共同推舉一位接班人。


大貝勒代善,起初是與皇太極爭奪皇位最激烈的勁敵,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醬酒、看看熱鬧,根無力與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這兩個強大對手競爭。


起初多爾袞(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覷的勢力,也有爭奪汗位之意,但最終發現只能被眾貝勒一起群毆....

大貝勒 代善(畫像)


大貝勒代善,因與老爹努爾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姦情睡到一起。(準確說是,還沒等努爾哈赤死,倆人上床了)。


努爾哈赤想,你要給你爹我戴綠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說過我死後把阿巴亥給你,但不是現在!加之代善毒殺自己後妻等很多事情,讓努爾哈赤很不滿意,這樣的人怎麼配當後金之主呢?隨後代善被剝奪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後來,代善放棄了爭奪汗位,通過利益交換,轉而倒向支持皇太極。



所以努爾哈赤屍骨未寒,皇太極就在眾貝勒的擁護下,坐上了後金大汗之位!隨即,皇太極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勢力的存在,始終擔心阿巴亥會立自己兒子多爾袞,從而威脅到自身地位。


畢竟,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爾哈赤寵愛,是一個有謀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於皇太極,且阿巴亥家族勢力也經營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極聯合眾貝勒,形成強大勢力,以“努爾哈赤遺命”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眾勢力群毆了。


阿巴亥兒子的那點兵力,根本無法與強大的皇太極軍事聯盟相抗衡,簡直小巫見大巫。多爾袞兄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母親被眾人逼著上吊而死。年幼的多爾袞及弟弟多鐸,除了哭什麼也做不了。



有人說這確實是“努爾哈赤遺命”,說努爾哈赤依戀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邊也要最愛的女人陪伴。我想說,是真是假並沒有那麼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眾人共同利益的強大驅使下,也會把它變成“真的”。


還有一種說法,說皇太極等眾貝勒勢力,在逼殺大妃阿巴亥時,阿巴亥的兒子們並不知情,待到知道後,阿巴亥已經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實,就算多爾袞兄弟在場又能怎麼樣?母親阿巴亥實際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們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極恐怕不只是殺阿巴亥了,就會斬草除根了。畢竟是阿巴亥的慘死,還是讓皇太極動了那麼一絲惻隱之心。



峰子奇觀


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以執行父親遺命為由,令大福晉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縊。

那年阿巴亥的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三兒子多鐸13歲。

要說阿巴亥死時,多爾袞與多鐸尚且年幼無能為力,那麼已經屢立戰功,掌管一旗的阿濟格為什麼會袖手旁觀呢?

滿人素來尊老,愛新覺羅家族更是重視父命。雖然沒有看到努爾哈赤留下遺詔,明確傳旨要阿巴亥殉葬。但是努爾哈赤生前的確有要阿巴亥殉葬的意思。

早年間阿巴亥與代善有私情,努爾哈赤知道後命她母子四人搬到別院住了一年,就是打入了冷宮,後來因為努爾哈赤十分想念阿巴亥,也就選擇原諒她,將她們母子接了回來。不知是內心真實慨嘆還是想給天下個交代,就說阿巴亥是他心尖上的人,今生今世要同生共死了,他比阿巴亥大30多歲,“共死”不就是指明阿巴亥得為他殉葬嘛!

所以,阿濟格知是父親遺願,不得不遵命。

當時的阿濟格雖已經是鑲白旗旗主,擁有一定軍權,但是與位高權重的四大貝勒相比,簡直不提一提,四大貝勒身後還有眾兄弟扶持,而多爾袞與多鐸尚且年幼沒有話語權,阿濟格獨木難支,就算他想救母親,也是有心無力。

阿巴亥是個美麗聰慧、善用權謀的女人,且性子善妒。能把一代梟雄努爾哈赤哄得團團轉,大老婆死了馬上把她扶正,與兒子私通都能原諒她,早年間幫助努爾哈赤解決過許多棘手的問題,努爾哈赤對其又敬又愛。可是這樣優秀的女人偏偏善妒,努爾哈赤膝下十餘子,阿巴亥就有三子,皇太極定會疑慮阿巴亥以後要扶植自己兒子勢力,威脅他的皇位,所以他斷不能留她性命,阿濟格深知即使母親沒有禍心,也難逃一死。

可憐年幼的多爾袞與多鐸,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母親被哥哥們逼死,除了嚎啕大哭什麼都做不了。

長大後多爾袞、多鐸與阿濟格並不親近,多爾袞當上攝政王后,阿濟格曾多次向多爾袞請封為叔王都被拒絕了,也許多爾袞一直都怪哥哥沒有救母親吧,母親殉葬成了他心裡永遠的痛!


史論縱橫


努爾哈赤死了之後,除了四貝勒皇太極獨佔兩旗之外,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五貝勒阿濟格、六貝勒多爾袞、七貝勒多鐸各佔一旗。

其中五貝勒阿濟格、六貝勒多爾袞、七貝勒多鐸都是阿巴亥的孩子,按理說阿巴亥一脈擁有三旗,其實力也不弱,為什麼阿巴亥被逼死的時候,三個兒子不反抗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以執行父親遺命為由,令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縊。

且不說這遺命是真是假,反正死無對證,就從這“遺命”的字眼上,阿巴亥和她的三個兒子就無法反抗,怎麼反抗?起兵造反嗎?當時阿巴亥和三個兒子,也沒有這個心思。

其次,努爾哈赤死的那年,阿巴亥的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三兒子多鐸13歲。而那個時候皇太極已經44歲了,他們弟兄仨加起來,也不過只比皇太極多了幾歲而已。

論功績,論謀略,阿濟格三兄弟遠遠比不上皇太極,而且他們如果想要謀反,以三旗實力對抗皇太極的話,皇太極同樣也可以拉攏其他幾位貝勒。

從皇太極獨佔兩旗就能夠看出來,努爾哈赤還是想要把位置傳給皇太極的,因為除了阿濟格三兄弟外,其他三位貝勒都不適合繼位。

大貝勒代善曾經犯過錯誤,努爾哈赤早就不信任他了。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當年阿敏的父親是努爾哈赤親手處死的。三貝勒莽古爾泰是個人渣,親手殺掉了自己的母親。

所以實際上其他三旗也是支持皇太極繼位的,這樣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皇太極,最大的對手就是阿巴亥,只要把阿巴亥幹掉了,他的皇位就能穩固了。

阿濟格自然也清楚這一點,如果反抗的話,他們一家幾口人還是死,而且還會落了個逆反的罵名,所以皇太極要處死阿巴亥的時候,阿濟格壓根就不敢反抗啊。

而多爾袞和多鐸那時還小,更無反抗之力,不過長大後多爾袞、多鐸與阿濟格並不親近,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更是遠離阿濟格,也許他心裡一直都很痛恨哥哥為什麼沒有救母親吧!

只嘆歷史不能重來,如果努爾哈赤晚死幾年,等多爾袞和多鐸長大了,那時候阿巴亥或許就不會死了,而憑藉多爾袞的能力,可能會擠垮皇太極,從而改寫清朝的歷史了吧!


戲曲說


向敬之

準確地說,大妃阿巴亥是四大貝勒逼迫殉葬努爾哈赤的。

阿巴亥死時,其大兒子阿濟格22歲,二兒子多爾袞15歲,小兒子多鐸13歲。努爾哈赤死前,曾給阿濟格兄弟各分了15牛錄,命阿濟格為鑲黃旗旗主,多鐸為正黃旗旗主。

《孝莊秘史》中的斯琴高娃版阿巴亥

對於阿巴亥的死,皇太極修撰的《清太祖實錄》是這樣說的:“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後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於地下。吾二子多爾袞、多鐸,當恩養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無恩養,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之理!’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

四大貝勒是以阿巴亥年輕風騷、心懷嫉妒而為太祖遺命處死,讓人聯想到大貝勒代善與她的緋聞,而為太祖很不高興。

阿濟格作為少壯派的旗主,對於母親被逼自殺,無動於衷,是有原因的。

四大貝勒

一、四大貝勒打著太祖遺命,讓阿濟格不敢反抗。天命汗的子孫,似乎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為了取悅父汗,不惜拿親人開刀。三貝勒莽古爾泰的生母富察氏,因與代善有私情被發現,太祖以私藏財物之名將其休棄,莽古爾泰卻將生母殘忍地殺害。後來,豪格因父汗對岳母兼姑母莽古濟厭惡,於是將為莽古濟之女的嫡福晉殺死。

二、阿巴亥曾私藏財物,被努爾哈赤發現,派人將阿濟格進行抄家。努爾哈赤曾一度遠離阿巴亥,不與其同房。

三、阿濟格雖驍勇善戰,但自身存在軟弱性,身領最強勢的鑲黃旗,併兼管正黃旗,但相較於四大貝勒所率的六旗,並無勝算。

四、從《清太祖實錄》中記載的阿巴亥請諸貝勒“恩養”其子的遺言來看,她只提到“二子多爾袞、多鐸”,而不涉及阿濟格。雖然阿濟格已經二十多歲,但不論如何,對於四大貝勒來說,都是一個弱勢群體,作為母親不該厚此薄彼。當時的多爾袞和多鐸,都在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而且多爾袞已成婚兩年,算作成人。阿巴亥和阿濟格的感情究竟如何,也讓人不得不懷疑。


以禮觀書


首先了解基本的背景。

阿巴亥是後金汗努爾哈赤的大妃。用漢人的話說也就是後金汗王的王后。比努爾哈赤小31歲,生有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都是清初響噹噹的王爺。

1626年努爾哈赤在與明將袁崇煥的寧遠之戰中兵敗,染重疾而亡。諸貝勒擁立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以努爾哈赤遺命為由逼阿巴亥自盡殉葬,時年37歲。其時長子22歲,次子13歲,么子12歲。

母親被逼自盡,三個擁有兵權的兒子沒有反抗的原因大概有四個方面。

一,風俗使然。在北方遊牧民族生活是極艱難極不穩定的,女人被視為財產,如漢代的王昭君丈夫死了,嫁給兒子,這在胡俗中與倫理無關,只是財產的繼承,也說明女人太稀缺。既是財產如同珍寶殉葬在當時的風俗中,很正常,三個兒子找不到反抗的正當理由。

二,努爾哈赤的遺命。從努爾哈赤的為人看,他最擔心的是死後兄弟相殘,他親自處死長子禇英,廢次子代善嗣君之位就是因為這兩人胸襟不夠。所以他生前要諸貝勒立誓不得互相殘殺。而阿巴亥年紀輕,長得又豐美媚人,性格褊狹好嫉妒,身居王后之位,又有三個兒子,可以說後患無窮,所以他在重病之中,嚴令將阿巴亥召至身邊,殺心巳定,令其殉葬是最好的藉口。而努爾哈赤在兒子的心目中,不僅是王,簡直是神,他的遺命誰敢違抗。

三,代善的威攝。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大哥褚英處死後,曾被立為嗣君。這人是個典型的政治動物,目光敏銳,有自知之明,但近乎冷血,阿巴亥想以他為未來的靠山,濃妝豔抹的夜奔私會,被人告發,努爾哈赤大度的把這個家醜壓了下來。但這個代善為了後妻要殺前妻的兒子,努爾哈赤看不下去了,廢了他的繼承權,為了平息父親的憤怒他把後妻給殺了。以他的為人在還有許多部落特徵的後金王朝,很難成為服眾的汗王,因此,努爾哈赤一死,他和幾個兒子成為擁立皇太極最堅定的支持者,逼死阿巴亥以表忠心就是絕好的機會,他和皇太極聯手,阿已亥的三個兒子的兵力就不足掛齒了。唉,女人野心大,心胸小,又遇人不淑,禍不旋踵。

四,皇太極心狠手辣,處事絕斷。史書載,皇太極逼阿巴亥自盡時,用了支吾一詞,這詞透出一個女人的不甘,悽婉,哀求,都沒有用,不得己轉而求其善待自已的兒子,得到應允,不得已懸粱自盡。在王權面前,三個兒子能自保,都是母親拿生命換來的,沒被皇太極斬草除根己是萬幸,冒然反抗,豈不辜負了母親的一片苦心。


null108161361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皇太極繼承汗位。關於皇太極是如何繼位的問題,有不同的說法。

據朝鮮史籍《魯庵文集》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因而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之命的。

長期以來,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去除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妃納喇氏死殉。此說受到一些人懷疑,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總之,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幹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有的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鬥爭白熱化,最後皇太極擊敗對手自立為汗。其間,皇太極與代善的爭鬥尤為激烈,代善有勳績,有聲望,也有勢力,長期以來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抓住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的曖昧關係,推波助瀾,藉助輿論,促使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損害。努爾哈赤死後,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勢力,最後壓服代善,奪取汗位。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當時諸貝勒中,數皇太極實力最強,努爾哈赤死去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表示同意。次日,在諸貝勒大臣聚於朝時,代善提議舉皇太極為汗,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

《魯庵文集》所記更富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遺願,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推辭,主張代善當立,並“相讓走避”。國不可一日無一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於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後還是代善使人“群擁”皇太極即位。這裡不見刀光劍影、不擇手段的權力爭鬥,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謙讓。

這與貫串清朝特別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權力之爭,形成強烈反差,令人難以置信。其中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終清一朝都是首重軍功,當時的滿洲人更是如此。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表,與最為年長軍功卓著的代善相比也不差絲毫。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諸貝勒一籌,由於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展完善,遇大事須協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也是不足為怪的。

努爾哈赤死後,大妃烏拉那拉氏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託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洲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徹底擊敗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蒙古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被漠南蒙古部落上尊號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進行打擊作戰,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國力,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由此可見無論各種原因手段皇太極繼位,事實證明都是滿洲最好的選擇。

阿巴亥被殉葬,與她性格有很大關係,其人囂張跋扈,依仗努爾哈赤歡心,為非作歹,極為不得人心。

但舔犢之恩何人能忘?不是多爾袞兄弟不想反抗,是沒有那個能力,是根本就不敢反抗。稍有異動,死的就不止阿巴亥一人。

縱觀天下,無論手腕謀略,明末種種人傑,無論崇禎還是林丹汗,何人能比的上皇太極?更是無論多說此時還遠遠羽翼未豐的多爾袞三兄弟。

大妃阿巴亥育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老汗王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三子佔擁大汗親領最精銳的兩黃旗,但三子中二子具都年幼,不能成事。唯有阿濟格成年,但孤掌難鳴,並且阿濟格其人勇猛有餘而智慧不足,政治手腕更是與幾位哥哥有天壤之別。

而皇太極年幼即以文武雙全,聰慧幹練,謙和威嚴聞名於滿洲。在滿洲威望極高,代善皆不能比。各方史籍多記載其“八子賢能。”

但皇太極死後大妃阿巴亥三子獲取了滿洲最大的權勢,並且為大清入關立下了滔天大功。多爾袞自皇太極死後勢力最大,雖滿洲內部各方勢力牽扯不能稱帝,但也大權獨攬。後又抓住機遇帶領滿洲人從龍入關,實際建立了這將近三百年的大清帝國。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諡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之胞兄,母為大妃阿巴亥。

皇太極時期參加過攻打明朝邊境以及朝鮮的作戰;清軍入關時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順治元年(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又以靖遠大將軍沿長城入陝西,又自陝西出河南、湖廣、江西,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順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順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阿濟格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但他卻是一個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一壺濁酒半盞茶


題幹中的皇太極,就是後金大汗、清朝開國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他是後金大汗、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他的生母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側福晉、清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

題幹中的阿巴亥,就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

很顯然,烏喇那拉·阿巴亥是愛新覺羅·皇太極的繼母,兩人的關係確實很尷尬。

愛新覺羅·皇太極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烏喇那拉·阿巴亥則出生於明朝萬曆十八年(1590年),兩人年齡僅相差兩歲。

烏喇那拉·阿巴亥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嫁給了當時還是建州女真部首領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兩人相差31歲。

但烏喇那拉·阿巴亥和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感情不錯,先後為他生下了第十二子愛新覺羅·阿濟格、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多爾袞、第十五子愛新覺羅·多鐸。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去世,35歲的愛新覺羅·皇太極立即率幾位貝勒,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有遺囑的名義,強迫37歲的烏喇那拉·阿巴亥殉葬。

烏喇那拉·阿巴亥雖然抵死不從,但她一個弱女子,顯然不可能反抗得了,最終只能自盡。

這一年,烏喇那拉·阿巴亥的長子愛新覺羅·阿濟格22歲,次子愛新覺羅·多爾袞15歲,三子愛新覺羅·多鐸13歲。

烏喇那拉·阿巴亥有這麼3個兒子,自己卻只能在幾位大貝勒的威逼下自盡,悅史君認為,至少有以下3個原因:

第一,愛新覺羅·皇太極等幾位大貝勒師出有名,他們是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死前遺命的方式,要求烏喇那拉·阿巴亥殉葬,這個遺命顯然誰都無法反抗。

第二,當時後金國政主要由四大貝勒主導,即大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次子愛新覺羅·代善,二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侄子愛新覺羅·阿敏,三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五子愛新覺羅·莽古爾泰和四貝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愛新覺羅·皇太極。

其中,四貝勒愛新覺羅·皇太極不僅文武兼備,而且在宗室中的號召力很強。

相比之下,愛新覺羅·阿濟格22歲,烏喇那拉·阿巴亥的3個兒子愛新覺羅·阿濟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鐸,無論是官爵還是資歷,都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抗衡。

第三,愛新覺羅·皇太極等幾位大貝勒逼迫烏喇那拉·阿巴亥殉葬的行動,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愛新覺羅·阿濟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鐸等3兄弟根本就不知情,等烏喇那拉·阿巴亥自盡的消息傳出後,人們也只以為她是因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遺命而殉葬,自然就沒有反對的理由了。

不過,愛新覺羅·阿濟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愛新覺羅·多鐸等3兄弟還是在24年後,也就是南明永曆四年,清朝順治七年(1650年)逮到了機會,當時身為皇父攝政王的愛新覺羅·多爾袞,已經完全控制了局勢,將自己的母親烏喇那拉·阿巴亥追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當然,緊接著順治帝的報復,也就是後話了。


歷史這樣說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介紹一下阿巴亥這個人物生平再結合歷史環境給出解釋。

1、阿巴亥:烏拉部布佔泰的侄女,布佔泰為求活命,而討好努爾哈赤,於戰敗那年將妹妹嫁給舒爾哈親,侄女嫁給努爾哈赤。阿巴亥12歲進宮,為努爾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七子多鐸,隨後宮內發生一件事使阿巴亥邁入雷區。原來努爾哈赤長子去世後,次子代善呼聲最高,可以說被視為王位繼承人,而且少數民族有繼婚的隱私,那麼很自然就聯想到阿巴亥日後會和代善會成為一家人,會嫁給代善,自然討好代善,給代善和皇太極送吃的。結果引來努爾哈赤不快 ,治了阿巴亥和代善的罪,取消了阿巴亥大妃身份。可是一年之後努爾哈赤想念阿巴亥,又恢復了其身份。接下來努爾哈赤掛掉前據說要傳位多爾袞,讓代善輔政,誰知努爾哈赤一死便遭來了殺身之禍,先是阿巴亥被宣佈要被殉葬,這就大大削弱多爾袞實力,避免了母為其亂政的可能,於是這樣順理成章的被皇太極殺掉。介紹完阿巴亥,是不是覺得這大妃位置至關重要?這皇太極登位能不殺阿巴亥嗎?



2.阿巴亥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佔有代善支持,和三旗資源,這對皇太極而言是威脅,所以皇太極登位必除之而後快,於是殺了阿巴亥,堵住這張嘴成為必要,於是逼其殉葬,守衛自己皇位成為必須要做的事。所以阿巴亥成了皇太極政權的犧牲者,而此時阿濟格也才22歲,皇太極已經35歲,多爾袞才十幾歲,保命就不錯了,怎麼救母妃?多爾袞只得積蓄力量等待機會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母妃殉葬為父汗旨意,如何反抗,沒理由反饋,同時勢力薄弱,反抗也是以卵擊石,這種程度講多爾袞是恨皇太極的,但當時年幼只能忍氣吞聲保全性命,日後為母親報仇,所以只能選擇沉默才是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