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汽車品牌,行將面臨退市危機?

中國汽車工業幾十年發展歷程至今,各路汽車品牌的競爭越發白熱化,特別是伴隨著BBA等老品牌的不斷創新發展,以及WEY、領克等新品牌的問世並廣受消費者青睞,一場市場生死戰正在上演。

哪些汽車品牌,行將面臨退市危機?

優勝劣汰,是萬物生存之法則,汽車品牌也不例外,縱觀中國汽車市場,有那麼幾大品牌可謂身處險境,前途岌岌可危。

6月中旬,北汽昌河官網發佈公告稱,經股東各方友好協商,日方股東將所持有的昌河鈴木全部股權轉讓給江西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時隔不久長安鈴木亦開始了"退出中國"程序,鈴木在中國市場的生存困境可見一斑。

除了鈴木品牌外,還有幾大品牌同樣前途渺茫,有的甚至現狀比鈴木還要慘。

如菲亞特品牌,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先是與南汽合資,而後2007年退出中國市場,2010年又與廣汽合資,本以為從此會順風順水,可誰知依然是一蹶不振,統計數據顯示,其2017年銷量僅為2276輛,而今年1~5月銷量僅為101輛。如此慘淡的銷量數據,也難怪其將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近半年來不絕入耳。

在中國汽車市場上,不僅鈴木、菲亞特這樣的老品牌處境岌岌可危,一些次新品牌同樣掙扎在生死線上。如長安PSA的DS品牌,2012年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以來,多年來仍嚴重“水土不服”,市場表現慘淡。2017年DS銷量僅6088輛,今年雖有DS7的風光上市,但也未能扭轉一直以來的頹勢,原有的DS6、DS5等車型銷量亦是大幅下滑。新車型救不了市,經銷商也開始大幅退網,DS品牌的前市如何,難免讓人為它捏上一把冷汗……

此外,那些曾一度高調亮相市場合資自主品牌也悄然泯滅於市場。如廣汽本田2008年發佈的理念,東風本田2011年推出的思銘,作為一款“雞肋”產品,在其慘淡的市場銷量後,是來自經銷商的抵制,接下來便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至於自主品牌,有幾個車企同樣瀕臨退市邊緣,比如,海馬,一汽夏利。

從海馬汽車業績預告來看,公司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為2.4億-3.2億元,導致海馬汽車業績大幅下降的原因就是銷量同比大幅下降。不過隨著海馬汽車推出了二代海馬S5,相信對海馬的產品銷量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除了二代海馬S5之外,海馬汽車下半年將沒有新產品投放市場,。

今年上半年,一汽夏利虧損6億-6.7億元。一汽夏利上半年共售出汽車1.25萬輛,相比去年上半年同比上漲11.61%。相比其他自主品牌車企,一汽夏利的銷量成績略實在微不足道。這兩家車企車企徘徊於"退市"邊緣,前途可謂"生死不明"!

綜合分析前述品牌的市場蕭條的原因,或是產品力不足、或是營銷力不行,歸根結底都是沒有順應中國市場發展,而記者所述的只是未來岌岌可危的品牌的一小部分。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持續加劇,我們或將聽到更多品牌退市的“噩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