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大變臉!嵐縣屯營村沙荒地蝶變生態園

茵茵綠地,嬉戲樂園,親水平臺……近日,嵐縣普明鎮屯營村新修建的生態文化苑成為當地村民的又一夏日好去處。“去年這裡還是一片荒地爛坑,到處雜草叢生,魚塘更是臭氣熏天,今年就來了個‘大變臉’,不僅環境改善了,還多了很多遊樂設施,這不,自從放了暑假,我家小孫女天天和朋友們來這玩耍。”正在屯營生態文化苑裡散步的史潤生大爺說起這兒的變化可謂感慨良多。

從池塘臭水到嬉水樂園,從沙灘荒地到茵茵綠地,從臭氣熏天到鳥語花香,屯營生態文化苑的喜人變化離不開該村幫扶工作隊縣教育科技局工作人員和鎮村幹部的不懈努力。“自從2016年我們幫扶屯營村以來,就希望能依託現有資源,為村民尋找到可以穩定脫貧致富的產業項目,最大限度解決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為此,該縣教育科技局幫扶工作隊隊員多方尋找,以開發回報率高的觀光旅遊項目為方向,將目光投向村裡的“老大難”——一座廢棄多年的採沙場,並對其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同時,為給這一項目增添更多亮色,該局還圍繞全域旅遊發展思路,充分挖掘屯營世代古村源遠流長的家族傳統文化,將屯營文化融入到項目建設中,打出了綠色生態和傳統文化兩張富民牌。

據瞭解,屯營生態文化苑總設計達173680平方米,計劃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以生態養殖、田園觀光、懷舊娛樂及生態採摘為主要發展方向,二期工程在一期的基礎上,建設高標準的水上休閒娛樂項目,改善魚塘環境,組建觀光休閒棲息地,三期工程結合深厚的史氏家族文化,重建史氏祠堂建築群,建設大型沙文化遊樂養生項目,進一步完善項目配套設施,延長生態文化旅遊產業鏈。目前該景區已完成了標誌性景點“復興號”挖沙船的改裝,四個特色文化蒙古包也建設完畢,一些雞魚鵝及觀賞珍禽投入了一期試驗養殖,懷舊遊樂項目及景區餐飲建設已經完成,道路文化建設的初期配套工程也已完成。除此之外,以屯營村深厚的家族文化傳承為原型的情景劇《史氏春秋》正在排練階段,成形後將是生態文化苑旅遊的又一特色看點。

項目建設過程中,本著勤儉節約、能省則省的原則,施工人員還將場地堆放了八年的爛挖沙船廢物利用,遊樂設施也基本用的廢棄電線油杆和麻繩,變廢為寶,把有限的資金用到了極致。“目前項目所有用工都在本村貧困戶或困難戶中挑選,增加他們的務工收入。項目建成後,還將採用集體打框架,貧困戶合作社經營的模式,在增加村集體收入的同時為村民提供一個穩定脫貧的產業項目。”正在建設現場監督施工進度的村支書史俊旺向筆者介紹道。

北臨209國道,南依清清嵐河水,西望莽莽大萬山,立足生態修復治理,挖掘傳承特色文化,屯營生態文化苑這個位於白龍山景區“一路一日遊”旅遊鏈上的景點正如蒙塵珍珠般被該村幫扶工作隊隊員一點一滴擦拭乾淨,在助農增收的道路上煥發出動人色彩。

梁海珍 梁瑞霞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