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三賢的選擇與結果

比干、箕子、微子是商朝末年,紂王時期的臣子,由於其品行和才能都十分出眾,被稱為“商末三賢”。紂王時期,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沉迷於酒池肉林,整日與妲己尋歡作樂,朝中雖有賢臣,也難以匡正社稷,重振朝綱,最後被周朝取代,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比干、箕子和微子雖然同為商朝重臣,也都對紂王忠心耿耿,但是他們最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商末三賢的選擇與結果

箕子

1. 箕子。

箕子是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曾官拜太師,輔佐紂王治理朝政。箕子佐政期間,看到紂王每天吃飯都必須要用象牙做的筷子,心中大為感傷:“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箕子擔心紂王日漸奢靡而使國家衰微,於是多次勸諫紂王,紂王始終都不予理睬,而驕奢日甚。心灰意冷的箕子便批發佯狂以為奴,信以為真的紂王將他囚禁了起來。

武王與紂王在牧野交戰期間,箕子趁亂逃了出來,隱居在了箕山。但他不願意做周朝的臣民,於是帶著一批殷商貴族和餘民向東遷移到了遼東和朝鮮北部,在那裡建立了箕子朝鮮政權。

商末三賢的選擇與結果

比干

2. 比干。

比干和箕子一樣都是商王文丁的兒子,紂王的叔叔。比干素有大才,二十歲的時候就官拜太師輔佐商王帝乙。帝乙去世後託孤於比干,要他竭力輔助紂王處理朝政。比干對於箕子裝瘋被貶為奴,明哲保身的做法十分憤怒,感慨道:“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於是比干以死勸諫紂王,希望他能改正錯誤,重振朝綱。但此時的紂王根本無心管理國家,對大臣們的屢次勸諫也十分反感,頓時大怒,對比干說:“我聽說聖人之心有七竅,真的是這樣嗎?”然後命人殺死了比干,將他的心挖了出來。

商末三賢的選擇與結果

微子

3. 微子。

微子是紂王的庶兄。紂王殺死了比干之後,朝中大臣已經沒有人敢進行勸諫了,何況紂王也根本就不會聽從大臣們的意見。微子知道商朝氣數已盡,於是逃走了。

武王攻滅殷商之後微子拿著祭祀的器具,肉袒面縛跪在武王的軍門前謝罪,希望武王不要滅絕殷商的祭祀和保存殷商的百姓。武王知道微子的才能和德行,於是釋放了他,並分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後來武庚叛亂,被周公打敗,於是微子被封在宋地,延續殷商的祭祀,治理殷商的遺民。

比干雖然以死勸諫,但並不能使紂王摒棄驕奢,徒死無益,不過是留下了賢名而已。箕子與微子雖不像比干那麼剛烈,但卻都用自己的方式延續了殷商的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