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李世民

01

眾所周知,李世民這個皇帝真是來之不易,他的帝業之路說是篳路藍縷、艱難坎坷一點也不為過。

首先,是造反起家,當時可是押上了身家性命的,一旦被官兵圍剿,必定身首異處。後來在唐國公李淵手下,屢立戰功。從那麼多反王當中脫穎而出,才取得大唐的天下。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起兵

但是取得天下後,李世民只是做了一個秦王,而且這個王位坐的也不消停,時時受到太子李建成的刁難和陷害。在萬般無奈之中,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冒著弒兄逼父的倫理風險當上大唐的皇帝。

就因為知道這些都來之不易,所以,他更加珍惜這個皇位,也更有心做一個好皇帝,以自己的輝煌業績洗刷掉壓在心靈深處的謀權篡位這個陰霾。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玄武門事變

02

當權後,為了平息各方各派的猜忌,開始籠絡人心。他使用人才的標準就是是唯才是舉。不管你過去是什麼立場,只要能為我所用,就可以既往不咎。比方說,原太子李建成、李元吉陣營中的魏徵、王圭、薛萬仞都得到重用。還有一些冤假錯案,也予以適當的糾正,比如給唐高祖時期的杜伏威冤案平反,給劉文靜平反昭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為大唐做出過貢獻的功臣後代能時刻惦念朝廷的好處,更好的為朝廷出力賣命。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薛萬仞

要使自己的政權繁榮昌盛,就必須廣開言路、善言納諫才行。同時,還要能做到嚴格的自律,在這一點上,唐太宗比別的君王看得透,也比以往的皇帝做得好。他時常說:“古人說‘國君就像是容器,百姓就像是水,水或方或圓在於容器,而不在於水’。所以堯舜以仁義治天下,人們都跟隨他行善;桀紂以殘暴治天下,人們都跟隨他作惡。下邊所做的,都是跟隨上邊所喜歡的。李世民的這番話可謂是一語中的!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魏徵

03

著作佐郎鄧世隆上表請求蒐集太宗所寫文章,用以結集出版。這可是著書立說,名垂千古的大事。豈料唐太宗看了他的呈請,回覆說:“朕的言語命令,凡是有益於百姓的,史官都已記錄下來,足可以做為不朽的文字。如果毫無益處,收集它又有什麼用呢?梁武帝蕭衍父子、陳後主、隋煬帝都有文集傳世,為何卻沒能挽救他們的滅亡呢?作為君主憂慮的是不施德政,文章有什麼用?”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上表

所以,說到德政,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故事。在朝堂上,君臣之間曾共同商議如何能有效遏制犯罪,許多人強調要用“亂世用重典”的做法來進行治理。

李世民聽後,沒有立即表態,沉思良久說出這麼一番話來:“百姓之所以犯罪,根本原因有二:一是賦繁役重,二是官吏貪求,所以飢寒交迫,才顧不上禮義廉恥。以朕看來,對治之法有三:一是去奢省費,二是輕徭薄賦,三是選用廉吏;如此一來,百姓衣食無憂,自然不會犯罪,又何須用重法!”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唐朝長安城

正因為他知道如何準確分析當時的社會矛盾,才能更好地實施德政。說到德政,又不得不提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把唐太宗對社會治理的有效程度,淋漓盡致的給表現了出來。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環境確實出乎我們現代人的想象。真正做到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明君

04

據統計,公元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這是全國呀!歷史上任何朝代都不曾達到如此低的犯罪率。更令人叫絕的不是這個犯罪率,而是德政實施以後,老百姓對朝廷的信服。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囚犯

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對於自己實施德政以後的效果如何,李世民曾作出一個破天荒的決定,准許這些犯罪的人回家去辦理後事,來年秋天再回來接受死刑的處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按期回來接受處斬,沒有發生一例逃亡事件。這不得不承認是一個奇蹟。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認罪

05

結語:後來的歷史學家分析原因,達成共識的原因是:貞觀時期的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職,老百姓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極少,老百姓內心沒有多少怨氣。

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就是因各種原因犯了罪,判罰公正公平,犯人心服口服,心甘情願接受法律的判罰。

罪犯自動回來接受處斬,唐太宗時代達到了什麼樣的社會文明

海晏河清

現在回想起來,唐太宗年代,社會能達到這麼高的文明狀態,是一個高峰,更是一個奇蹟。再往後的封建社會里,就再也沒有出現這種高度的社會文明。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