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自己


我們需要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自己

今天,一則新聞刷爆了朋友圈——來自河北棗強中學的貧困女孩王心儀,以707分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她在一封信中寫道:“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照片中的她,笑得陽光燦爛,但我相信,生活中的她,一定有過不少愁眉苦臉的心酸日子。

“寒門出貴子、底層開始逆襲、知識改變命運”這樣充滿正能量的勵志故事永遠不過時,當然得到了媒體的傳播和眾多網友的點贊。相反,如果女孩出身富貴,考上北大,人們會認為理所當然。

但是,她感謝的真是貧窮本身嗎?

其中一條網友的評論,直戳人心:我們不應該感謝貧困,我們應該感謝自己,是我們自己打敗了生活,而不是生活給予了我們。

是啊,無論貧窮與富有,最終結果,主要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如果不能挺過這些艱難日子,那麼,“大任”即使到來,你也無能為力。因此,我們更多的是看到:窮人家的孩子跟父輩一樣貧窮。貧窮,是會遺傳的。

2017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採訪言論道出了真相:“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BBC曾拍攝一部叫做《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它選擇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他們7歲開始,每隔7年拍攝一次,直到2012年,他們56歲,前後跨越49年。紀錄片反映出一個現象:人們的階級是很難跨越的。精英階層的孩子後來也成了精英,中產階級的孩子也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而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大都在為生計苦苦掙扎,只有農家子弟Nick通過努力,成功逆襲,進入精英階級。足見階級固化的嚴重性和跨越階級逆襲的難度之大。

有一個名詞,叫做“抗逆性”(resilient),簡而言之,就是指家庭社會經濟文化地位處於不利地位的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克服這種不利因素,最終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王心儀就是這類學生的典型代表。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像王心儀這樣的學生,在北大越來越罕見。

我們不需要感謝貧窮本身,因為貧窮會讓人失去很多東西。

貧窮,會限制人的眼界與見識。網絡流傳的一句話“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並不是玩笑話,而是事實。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時貧困潦倒,假如他沒有過早年錦衣玉食的生活,是無法寫出紅樓夢中上層社會生活情節的。你在課本中記住了一大堆地理知識,名勝古蹟,而富家子弟卻已經親眼跑到那裡看了一遍,你在紙上談兵,他卻已經在發表觀後感了。眼界寬了,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見識有時候比才幹更重要。

貧窮,會讓人自卑。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當年從江蘇農村考上北大英語系後,因為自己英語發音口音濃重,不敢說英語;看到同學在讀《第三帝國的崛起》的時候,他小心翼翼地問:你們還要讀這種書啊?隨即遭到同學的白眼;他不敢追班上的女同學,害怕被人瞧不起,被人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他的大學生活無疑是充滿自卑的。還好,他在大病一場後心裡豁然開朗:即使我十年,二十年趕不上你們,我也要保持樂觀心態,爭取活過你們。

王心儀在信中寫道: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處汲取養分。可見,由於長期過著貧窮生活,她的內心是敏感而自卑的,她會因為同學嘲笑自己的穿著而向母親哭訴。

貧窮,會限制人生的可能性。因為貧窮,我們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跌倒。 王心儀的父母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於是全力供孩子上學。因為在他們看來,教育是為數不多的改變孩子人生軌跡的捷徑之一。他們好比是參與一場賭博,籌碼是全家的未來與希望。將來等到孩子大學畢業,找一份好工作,來改善家庭境況。孩子從一開始就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負擔。

富貴人家的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可能並不需要上大學,上了大學,可能會選擇創業而不是工作,即使創業失敗,也有家庭支撐他們東山再起。阻礙他們實現夢想的不是貧窮,而是自身的實力和時代機遇。

別人在談論詩與遠方的時候,你卻在為柴米油鹽而發愁!

我們看到出身貧寒的成功人士,作為過來人,在向晚輩介紹自己早年經歷時,大都會提到自己當年的條件比現在艱苦多了,可是自己還是走過來了,現在混得還不錯。但是他們並沒有感謝貧窮,更多的是為自己能夠擺脫貧窮而自豪。

有些鳥兒你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豔麗。王心儀雖然生活貧困,卻從小培養了自己熱愛大自然和感悟詩歌魅力的能力,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我們感謝貧困,其實只不過是感謝不輕言放棄,奮勇拼搏的自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