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退休后能帮你多拿退休金

企业年金:退休后能帮你多拿退休金

很多人都向往着在退休以后能过上美好生活,可现实却有点“残酷”,仅靠社保系统的退休金,生活还是挺“紧巴”的。此时,单位帮你缴纳的企业年金,将会成为你退休生活的“第二经济支柱”……

1光靠社保 退休养老恐“吃紧”

张女士有着15年的工龄。近日她用网上流行的“养老金计算器”帮自己算了一下退休后能得到多少退休金。张女士表示,目前自己每月到手工资、津贴等一共是5000元,但退休后仅能拿到2855元的退休金,“实在是太少了,以后的物价都不知道涨成什么样”。张女士表示,依靠社保,退休后的日子会比较“紧巴”。

很多市民有着张女士同样的担忧。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养老金只要大于70%的在职工资,就可以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60-70%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低于50%,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而仅仅依靠第一支柱即社保基金将来发放的退休工资的话,替代率仅为40-50%,显然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平。

随着不时传来的各地社保基金账户紧张的消息以及延迟退休的“风声”,可见,这笔退休金,对于国家和各地政府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正是因为这一点,不少市民自己筹划着去购买一些养老理财产品和养老保险,希望能够解决未来养老的压力。

但是自己花钱去购买养老产品,首先会挤压现在的生活成本,买得少了,影响将来的退休生活,买得多了,又会降低现在的生活品质。以某保险公司的分红型养老保险为例,35岁女性每年缴纳5万元,缴纳5年,虽然从第五年就可以每年领取6900元钱,还可以参与分红,但是几十年后每年的几千元钱,还是杯水车薪,况且还存在保险公司收益不确定的问题。

2企业年金 退休后的第二支柱

在一家央企工作的李先生对记者说,从前年开始,公司就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每个月在个人工资中扣除100多元,公司缴纳400多元,由一家养老机构管理,退休后就可以领取了,虽然不太清楚是一次性领取还是每个月领取,但能够多一笔收入,还是挺开心的。李先生给记者看了手机上单位统一安装的APP,上面可以显示账户余额、每个月扣款的情况,托管机构的名称也有显示。

今年60多岁的国企退休职工李阿姨也是企业年金的受益者,她说原单位很久以前就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当时物价水平低,每个月只扣很少的钱,自己压根没有感觉,现在每个月工资卡上都能收到260元的企业年金,由广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准时打入。“当时只是听说过,现在退休了拿到手,感觉很踏实”,加上这笔钱,李阿姨的退休收入一下子就从2850元升级到3110元,260元足够缴纳水电费了。

这里提到的企业年金,就是养老金体系的“第二支柱”,在理想状况下,它对于养老金的替代率应该达到40-50%,再加上个人养老理财的10-20%,退休后才能过上滋润的日子。

不过,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企业年金还很“新鲜”。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今年2月份实施的《企业年金办法》,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企业年金制度已完成制度构建,并取得较快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于2004年,当年仅有2.2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703万人,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490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近8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到了2300多万人,积累基金近1.3万亿元。

即便这样,覆盖率仍然很低,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此间发布的数据称,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实有企业总量共2907.23万户,企业年金的覆盖率还不到百分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贵州省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359家,而其他省份如辽宁省为2252户,江苏省为2516户。

由此可见,能够享受到企业年金待遇的市民,是很少的。根据工行贵州省分行提供的数据称,目前服务养老金法人客户近180户,占据企业年金客户半数以上,个人客户10余万人,是省内业务规模最大的养老金管理机构。企业年金的建立单位大多数是大型企业、国企和央企,中小企业少有涉及。资金实力不够雄厚、非强制性或许是企业难以建立企业年金的重要原因,但机构选择难、费用负担重、基金规模过小难以管理也是因素之一。

3企业年金集合计划 化零为整

工行贵州省分行日前举办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推介暨客户答谢会。记者了解到,企业自愿建立企业年金,无论对于员工和单位,都是双赢的局面。

工行专家解释,企业年金不仅可以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还可以降低职工的离职率和提高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比较“实惠”,在不超过本人缴费公司计税基数的4%标准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缴费部分按职工工资总额的5%在税前列支。

目前,企业年金由企业自主选择具备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金融机构受托管理,市场化投资运营。目前投资管理人包括基金、资管、券商、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也就是由以上机构负责“赚钱”、受托人(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投资管理人,承担“管家”的角色,而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则负责担当“会计”和“出纳”,通常也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任。企业年金的资产投资范围由白名单管理,不允许投资海外资产,对于权益资产的上限也比较严格,还是很安全的。

“其实有一种年金集合计划很适合中小企业”,工行省分行的专业人士赫睿丰介绍,由于审计和管理成本的原因,单一的企业年金计划可能不太适合他们,而年金集合计划具有轻便、成本低的特性。简单地说,也就是许多家企业的年金集合在一起进行投资管理,类似于基金公司的“一对多”,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

从数据上而言,年金集合计划的收益率也很不错。2017年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收益率,最高的工银如意养老1号为6.04%,工银如意养老3号为6.02%,即便是排名末位的几家机构,收益率也将近4%。累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的累计收益率,如意养老1号收益率为35.86%,为第一位,其他金融机构的计划中,5年累计收益率超过30%的也不在少数。

参加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由于众多企业共同承担运营管理所需费用,降低了中小企业运营成本,而且能提供多种风格类型的投资组合,可以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由于是多元化投资,不仅提高了投资收益还降低了投资风险。这为难于建立单一计划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