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年金:退休後能幫你多拿退休金

企業年金:退休後能幫你多拿退休金

很多人都向往著在退休以後能過上美好生活,可現實卻有點“殘酷”,僅靠社保系統的退休金,生活還是挺“緊巴”的。此時,單位幫你繳納的企業年金,將會成為你退休生活的“第二經濟支柱”……

1光靠社保 退休養老恐“吃緊”

張女士有著15年的工齡。近日她用網上流行的“養老金計算器”幫自己算了一下退休後能得到多少退休金。張女士表示,目前自己每月到手工資、津貼等一共是5000元,但退休後僅能拿到2855元的退休金,“實在是太少了,以後的物價都不知道漲成什麼樣”。張女士表示,依靠社保,退休後的日子會比較“緊巴”。

很多市民有著張女士同樣的擔憂。

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養老金只要大於70%的在職工資,就可以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60-70%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低於50%,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而僅僅依靠第一支柱即社保基金將來發放的退休工資的話,替代率僅為40-50%,顯然很難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平。

隨著不時傳來的各地社保基金賬戶緊張的消息以及延遲退休的“風聲”,可見,這筆退休金,對於國家和各地政府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正是因為這一點,不少市民自己籌劃著去購買一些養老理財產品和養老保險,希望能夠解決未來養老的壓力。

但是自己花錢去購買養老產品,首先會擠壓現在的生活成本,買得少了,影響將來的退休生活,買得多了,又會降低現在的生活品質。以某保險公司的分紅型養老保險為例,35歲女性每年繳納5萬元,繳納5年,雖然從第五年就可以每年領取6900元錢,還可以參與分紅,但是幾十年後每年的幾千元錢,還是杯水車薪,況且還存在保險公司收益不確定的問題。

2企業年金 退休後的第二支柱

在一家央企工作的李先生對記者說,從前年開始,公司就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每個月在個人工資中扣除100多元,公司繳納400多元,由一家養老機構管理,退休後就可以領取了,雖然不太清楚是一次性領取還是每個月領取,但能夠多一筆收入,還是挺開心的。李先生給記者看了手機上單位統一安裝的APP,上面可以顯示賬戶餘額、每個月扣款的情況,託管機構的名稱也有顯示。

今年60多歲的國企退休職工李阿姨也是企業年金的受益者,她說原單位很久以前就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當時物價水平低,每個月只扣很少的錢,自己壓根沒有感覺,現在每個月工資卡上都能收到260元的企業年金,由廣州一家人壽保險公司準時打入。“當時只是聽說過,現在退休了拿到手,感覺很踏實”,加上這筆錢,李阿姨的退休收入一下子就從2850元升級到3110元,260元足夠繳納水電費了。

這裡提到的企業年金,就是養老金體系的“第二支柱”,在理想狀況下,它對於養老金的替代率應該達到40-50%,再加上個人養老理財的10-20%,退休後才能過上滋潤的日子。

不過,可能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企業年金還很“新鮮”。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根據今年2月份實施的《企業年金辦法》,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8%。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2%。企業年金制度已完成制度構建,並取得較快發展。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建立於2004年,當年僅有2.2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703萬人,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490億元。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近8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達到了2300多萬人,積累基金近1.3萬億元。

即便這樣,覆蓋率仍然很低,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此間發佈的數據稱,截至2017年9月底,全國實有企業總量共2907.23萬戶,企業年金的覆蓋率還不到百分之一。記者瞭解到,目前貴州省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為359家,而其他省份如遼寧省為2252戶,江蘇省為2516戶。

由此可見,能夠享受到企業年金待遇的市民,是很少的。根據工行貴州省分行提供的數據稱,目前服務養老金法人客戶近180戶,佔據企業年金客戶半數以上,個人客戶10餘萬人,是省內業務規模最大的養老金管理機構。企業年金的建立單位大多數是大型企業、國企和央企,中小企業少有涉及。資金實力不夠雄厚、非強制性或許是企業難以建立企業年金的重要原因,但機構選擇難、費用負擔重、基金規模過小難以管理也是因素之一。

3企業年金集合計劃 化零為整

工行貴州省分行日前舉辦了企業年金集合計劃推介暨客戶答謝會。記者瞭解到,企業自願建立企業年金,無論對於員工和單位,都是雙贏的局面。

工行專家解釋,企業年金不僅可以提高職工的幸福指數,還可以降低職工的離職率和提高工作積極性,而且還比較“實惠”,在不超過本人繳費公司計稅基數的4%標準內的部分,暫從個人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企業繳費部分按職工工資總額的5%在稅前列支。

目前,企業年金由企業自主選擇具備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金融機構受託管理,市場化投資運營。目前投資管理人包括基金、資管、券商、保險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也就是由以上機構負責“賺錢”、受託人(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的需求選擇投資管理人,承擔“管家”的角色,而賬戶管理人和託管人則負責擔當“會計”和“出納”,通常也由銀行等金融機構擔任。企業年金的資產投資範圍由白名單管理,不允許投資海外資產,對於權益資產的上限也比較嚴格,還是很安全的。

“其實有一種年金集合計劃很適合中小企業”,工行省分行的專業人士赫睿豐介紹,由於審計和管理成本的原因,單一的企業年金計劃可能不太適合他們,而年金集合計劃具有輕便、成本低的特性。簡單地說,也就是許多家企業的年金集合在一起進行投資管理,類似於基金公司的“一對多”,比較容易形成規模效益。

從數據上而言,年金集合計劃的收益率也很不錯。2017年企業年金集合計劃收益率,最高的工銀如意養老1號為6.04%,工銀如意養老3號為6.02%,即便是排名末位的幾家機構,收益率也將近4%。累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的累計收益率,如意養老1號收益率為35.86%,為第一位,其他金融機構的計劃中,5年累計收益率超過30%的也不在少數。

參加企業年金集合計劃,由於眾多企業共同承擔運營管理所需費用,降低了中小企業運營成本,而且能提供多種風格類型的投資組合,可以滿足企業的投資需求,由於是多元化投資,不僅提高了投資收益還降低了投資風險。這為難於建立單一計劃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