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東平人呂溫是唐代詩人、政治家,備受柳宗元推崇,影響了一代大家范仲淹,是呂洞賓的伯父

呂溫:祖籍東平的唐代大家

東平人傑地靈,出現了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兒科醫家錢乙,畫家梁楷,書法家僧一行,作家高文秀、羅貫中等賢才俊傑。近期偶然翻閱《唐詩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1978年版),發現其中選編的呂溫作品有3篇,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一位不常被提及的東平人。

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呂溫是呂洞賓的伯父

柳宗元與呂洞賓都是唐代,又都是河東籍的名。一個是出名的文學家、政治活動家,一個是被神話了的道教祖師,二人在中國文明史上都據有一席之地。

呂溫的祖父呂延之,官做越州剌史、浙江東道節度使;父呂渭,舉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因祖父為官,本支移居洛陽,族人仍居河中,祖與父俱有盛名。呂溫的外祖父柳識,外祖叔柳渾皆為詩人,有令名。呂溫兄弟四人與父親都因文學並稱,為世人讚譽。

呂溫和呂讓的家族DNA高度一致。明代王樞詳《列仙全傳》及河南新安《呂氏家乘》等典籍記載,呂洞賓原名呂岩,又名呂煜,是呂讓的兒子。呂讓的祖父呂延之,曾任浙江東道節度使;父親呂渭曾任禮部侍郎、潭州刺史,生有子:溫、恭、儉、讓。這樣看來,呂溫是老大,呂讓排行老四《唐書·呂渭傳》歌詠“溫文體富豐,有丘明、班固之風”、“恭、儉皆至侍御史,讓至太子右庶子,皆有美才”。 呂讓有五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呂煜,即是呂洞賓,

呂溫是呂洞賓的伯父,呂洞賓是侄子,自然也是東平籍。呂煜落髮修道,初改名呂岩,後又改名為 純陽子、呂洞賓。呂渭的繼室、呂讓的母親柳氏夫為宗元之堂姑。故與呂洞賓為表叔侄。當然,呂洞賓後來成了傳說,被神化成了仙,應該與凡人分開來記述,不可同日而語,更不必深究了。

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呂溫是東平人

《唐詩選》中介紹,呂溫(772—811),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濟縣)人,一作東平(今山東省泰安)人。這種說法看似有爭議,不好定論,實則並不矛盾。據《呂溫文集》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娃纂》以及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等文獻考訂,他實居洛陽,祖籍東平(今山東東平縣),而且還是當時東平的名門大族,世代書香,歷朝仕宦。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子劉子自傳》記載有這樣一段話:當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稱是王猛的後代,具有遠祖的風度。只有東平呂溫、隴西李景儉、河東柳宗元,認為確實如此。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處,稱讚王叔文的才能。這是呂溫為東平人的又一佐證。

呂溫的生平

呂溫幼學從父,20歲師從著名學者陸贄學《春秋》,師從梁肅學文章。他為學刻苦,有志於世。公元794年應河南府試,為貢士之冠。798年進士及第,次年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803年擢左拾遺。804年以侍御史的名義與張薦一起出使吐蕃,至公元806年還朝。後歷任官戶部員外郎、司封員外郎。在提拔左拾遺後的數年,是呂溫在政治上的活躍時期。他當時只30多歲,作為少壯之士,鋒芒初露,和韋執誼最早參加王叔文進步政治集團,被王叔文所倚重,是革新派重要成員。史籍所載在王叔文黨中,呂溫名字排列很靠前。他行事不肯苟且從俗,有志氣,有抱負,談史論政,極富熱情。令人深感惋惜的是,著名的永貞改革,僅數月時間便夭折了,呂溫的政治主張當然也失去了付諸實踐的機會。

永貞革新失敗, "二王八司馬事件"後,劉禹錫、柳宗元等貶謫邊遠地區。此時呂溫因奉使吐蕃,未參與“永貞革新”而倖免遭貶。進戶部員外郎,遷刑部郎中。他和中丞竇群、羊士諤關係友善。竇群舉薦呂溫為御史,刑部郎中兼侍御史。但在808 秋,因為他與竇群奏劾宰相結李吉甫交術士,得罪了這位權臣,加之李吉甫嫉賢妒能,嫉妒和仇恨襲來,他被貶道州刺史, 810年改任衡州刺史。正當他想有所作為、為善一方的時候,不料染上重病。僅一年稍多一點時間,第二年八月,年僅40歲的呂溫便因病死於衡州刺史位上,世稱呂衡州(參見《兩唐書》中的《呂溫傳》)。在衡州任上,他恪盡職守,政績頗著。他的多病,恐怕與改革不成、宏圖難施而鬱結不無關係。

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呂溫備受柳宗元推崇

呂溫是柳宗元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生前彼此間詩文來往頗多。呂溫辭世時,柳宗元任永州司馬。呂溫死後四年即公元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

柳宗元包括與呂溫同時代的劉禹錫、元稹等人,都曾給他以極高的評價,因為他既是唐代中期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又是王叔文革新集團的重要人物。柳宗元是很佩服呂溫的政治才能。柳集中有《衡州刺史東平呂公誄》,又有《祭呂衡州溫文》,他的《哭呂衡州》詩有“衡嶽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之句,並在祭文中說“道大藝備,斯為全德”痛悼他:"志不得行,功不得施。……臨江大哭,萬事已矣!"這是對革新者壯志不行又英年早逝的痛惜與哀悼。

呂溫的詩文,是死後由好友劉禹錫為他編定的,共10卷,併為之作序。今傳《呂衡州集》,仍為10卷,但已非原帙,是又經後人輯編的,共210餘篇,與劉禹錫當時所編篇數,大體相符。

《送文暢上人東遊》一詩,就是出自呂溫之手。詩中寫道:隨緣聊振錫,高步出東城。水止無恆地,雲行不計程。 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今日臨岐別,吾徒自有情。

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呂溫影響了范仲淹

呂溫是一位頗具政治才能的詩人,他的文章和詩歌,都忠實地記錄了他在政治鬥爭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跡。《貞元十四年旱甚見權門移芍藥》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詩中譴責了貴族特權階級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不憂國家前途的醜惡行經,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呂溫是一位頗有仁人之心的詩人,他的詩意淺直,平白自然,憂民生、憫農事,紀遊記事,抒發情感,一直受後世推崇,被收入數種唐名家詩集、詩選。《舊唐書•呂溫傳》說他“天才俊拔,文采贍逸”。呂溫集中《凌煙閣功臣頌》、《張始興畫贊》、《移博士書》等篇,傳誦最廣。清人王漁洋《香祖筆記》說呂溫“詩非所長,讚頌時有奇逸之氣”。

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據《云溪友議》載,李紳著名的《憫農》詩,就是為呂溫所賞而盛傳於世的。在衡州時,有百姓五人繳輸公稅時死於洪水,呂溫作《衡州祭柘裡渡溺死百姓文》,自責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謹,致此淪逝,咎由使君。"還拿自己俸錢撫卹死者家屬,代其納稅。這在當時極為少見。

呂溫的《虢州三堂記》有“若知其身既安,而思所以安人,其性既適,而思所以適物,不以自樂而忽鰥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穡之勤,能推是心,以惠境內,則良二千石也”的句子,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可算得上《岳陽樓記》的一個藍本。

呂洞賓祖籍東平,他的伯父是唐代詩文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