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近日,英国率先展示了其第六代战斗机的设计模型,引起了全世界军迷的广泛关注。且不说这种所谓的“六代机”能比F-22、歼-20先进多少,有哪些独步天下的“武功”加持,至少敢第一个吹出“六代机”。或许有网友疑问,在当今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制约战斗机机动性能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呢?

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英国展示的最新“六代机”模型

在战斗机机动性能不断快速进步的当下,如何同步提高飞行员的身体适应能力也成了工程师们必须持续关注和改进的难题,而这也成为了制约有人作战飞机今后继续提高机动性能的一大掣肘。

如今,最先进的战斗机最大机动能力普遍能达到9G左右的过载,对于飞行员来说,大概相当于9个自身的体重压在自己身上,这绝对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

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身着抗荷服的F-22飞行员

研究表明,当飞机作高过载机动时,如果正过载过大,飞行员头部的血液会大量涌向腿部,此时会引发飞行员“黑视”,即眼前一片黑;如果负过载过大,则全身血液大量涌向头部,飞行员又会引发“红视”,即眼前一片血红色。这两种情况轻则影响飞行员正常操纵飞机,重则引起昏厥或者脑血管爆裂,进而引发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身着抗荷服的我空军女飞行员们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抗荷服诞生并成了飞行员的好帮手,它通过挤压飞行员身体不同部位,让血液流到该去的地方,减轻飞行员身体的不适。最初使用的抗荷服是充气式的,有点类似于血压计中的气囊,通过根据飞机不同的过载,对相应部分的抗荷服充气来挤压肌肉和血管。但是使用过程中也发现,这样充气过程相对于瞬息万变的飞机动作反应过于迟缓,效果并不明显。随后,充液式抗荷服出现了,这种抗荷服内部就密封着液体,飞机作高过载飞行时,抗荷服内液体与飞行员血液同向运动并率先产生挤压效果。由于这是一种被动的调节方式,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反应速度,实际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F-16A的座舱模拟器

除了抗荷服,飞行员的坐姿也引起了工程师们的关注。熟悉飞机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从二战中的老飞机,到后来的超音速战机,大部分飞行控制杆都位于飞行员两腿之间,飞行员右手操控。但从F-16战斗机开始,到最新的第五代战斗机F-35,飞行控制杆都改到了飞行员身体右侧,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工程师们研究发现,飞行员在高过载情况下,“躺着”比“坐着”身体适应的更好,所以增加了飞行员座椅的后仰角度,好让飞行员们多“躺”一点。但这样一来,再去操作中置操纵杆就非常困难了。好在电传操作系统的进步,让飞行操纵杆是否位于飞机正中已经不太重要,右置的操纵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是为什么军事爱好者们发现歼-20采用右置杆后一片欢呼的重要原因。

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F-16座椅后仰角度比较大

此外,为了帮助飞行员更好的适应,飞机供氧系统也在跟着进步。传统的普通供氧在飞行员高过载飞行时可能由于肺部呼吸困难导致身体供氧不足。而新的高压供氧技术的应用又进一步改善了这一状况。

英国展示了“六代机”,但未来制约战机机动性的最大因素竟是……

可以看出歼-20也采用了“双侧杆”布局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只能改善飞行员身体对高过载的承受能力,并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在今天空空导弹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AIM-9X、霹雳-10等第四代近距格斗导弹已经能够达到50G的高机动性能,配合红外成像制导等“逆天”技术,被飞行员身体承受能力限制在9G以内的战斗机已经很难摆脱这些新导弹的攻击。因此,如果想大幅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要么继续研发新的飞行员辅助技术,要么彻底甩开飞行员这块“短板”。由此也不难判断,无人作战飞机的空战时代,也许真的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