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父母生病都要找女兒管?卻任由兒子不過問也不管?

辣媽育兒小寶典


首先,兒子好,女兒好,也不能一概而論,主要看個人,我爸媽生病都是我們兒子媳婦照顧,女兒不出錢不出力!我岳父母生病又輪到我們女兒女婿照顧,兒子當外人不照顧,我只覺得孝順雙方父母都是應該的,沒什麼吃虧不吃虧,是人都會老,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

其次,看看大家對此事的看法:

1 一位醫院工作者:在醫院工作了幾十年,早就看慣了。我們一個病人女兒天天來照顧,兒子不怎麼來,但是每次兒子一來媽媽就把女兒買來的營養品都叫兒子拿回去,更奇葩的是老太太的媳婦不讓她回家,房產都給兒子了,就這樣還說兒子好;

2 這樣的父母多了去了。好處是兒子、孫子的,跟本沒女兒的份,女兒是外人。有困難時,女兒拿錢、生病時要女兒服伺,這時女兒就是她最親的人,嘴上還說我虧好養了女兒,這輩只當沒兒子。作為女兒知道是假話。那又能怎樣呢?誰能狠心不管自己的父母呢?照樣付出。

3: 自從父親去世我才明白,原來我只是父親手中的寶。母親也是夫死從子。儘管她兒子百般不孝,但在她的心裡只有兒子,女兒是潑出去的水。事不臨到自己頭上,外人是無法體會到這種寒心。

4 深有同感,父母生病照顧的都是女兒,兒子不拿錢老爸說他沒錢,他一個人吃飯全家不餓,我們還要供養上大學藝校的孩子,錢拿了是小事,照顧也是小事,得不到認可是最可氣的!


遊戲大咖王


之前老公住院,小手術,我去照顧了一個星期。同病房有兩位估摸60+的阿姨,均是女兒在照顧,其中一個病情較為嚴重(簡稱A),床前始終離不了人,她女兒就白天夜裡都在醫院守著。期間,兒子兒媳露面兩次,都帶有看病人常備的水果和牛奶,在病床前陪著母親說了會兒話,待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走了。接下來才是亮點,另一位阿姨(簡稱B)閒聊道,剛來的那是你兒子吧?A笑眯眯地說,是啊,兒子兒媳孝順,聽說我住院了,非要來看我,我都說了他們忙,不讓他們來。B接話,一看這兒子就是能幹的。A驕傲地說,我兒媳也能幹,比兒子還強一些。我住院兒子還拿錢了的。不像我女兒,嫁了個男的,沒本事。她脾氣還大,我分家產的時候還埋怨沒給她。她自己活該,自己男的沒本事,還指望孃家的財產,我們家兩套房子,我都說了,都給兒子。她還一臉不高興。B很贊同,說,我也是,家產都給兒子了,給女兒幹嘛,他們以後有男方的家產,她男方多她就多,少她就少,反正我是要留給兒子的。話音剛落,A女兒打飯回來了,A和B互相對視一眼,就打住了話題。

B的兒子,我從始至終沒有看到過,但是B在言語之中也有維護之意。

這兩位阿姨,年齡相仿,均是女兒在床前照顧,話裡話外沒有聽出一丁點兒對女兒的感激,連起碼的認可都沒有。我想,如果這兩個女兒知道母親的想法會不會摔了盆就走,還是會心疼自己母親,繼續忍氣吞聲照顧毫不感激的母親。這兩個女兒年齡已是中年,我想她們肯定也已為人母,也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照顧,可是她們沒有推卸責任,盡心盡力。

這事兒其實給我很大的震撼,我是獨生女,從沒有想過子女成年以後還有這樣的重男輕女區別對待。在我感覺,他們好像只對金錢的付出有感覺,對生活上的付出直接忽視。比如,兒子繼承家業,就是繼承財產,女兒就該繼承男方財產。但照顧生病老人,就該女兒照顧(不拿錢)。就是說,出錢不出力,出力不出錢,兩個選擇。當然,有些女兒在父母住院後也拿了錢,但是老人家可能直接就忽略不計了。估計是覺得這是女婿拿的錢,是外人給的,相當於白撿的,而兒子拿錢,那就是自家人拿的,就感激不盡。

說到底,就是覺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兒子,那是真真兒自家人。


原味磨嘰


大家認知有一個錯誤!

不是要找女兒,是找能使喚的動的女人!

如果兒媳婦能指揮的動,可以貼心,自然不用找女兒了!

為什麼兒媳婦很少伺候患病的老人,想過沒有?

人,特別是年老和患病時的老人,其實就是一個孩子。她的反應是直觀的和簡單的線性反應,誰對她好,就找誰!

至於為什麼,沒有為什麼

女兒之所以被常常要求照顧,是因為,在老人心裡相信,能不拋棄和滿足她的要求的是曾經付出過,並且聽話的女兒。

還有一個就是女兒心細,可以照顧的周全些。

即使是不常照顧的兒媳婦,回到自己爸媽哪裡,也是女兒,照樣一樣的伺候。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都沒有壞的,只是看重的不同罷了!

如果有兒有女,都是😊女兒照顧,每一家都不虧,吃虧的是沒有女兒的那家,所以古話的兒女雙全是有很深的道理。

為什麼是女兒?

因為父母在你身上付出過感情,很深的感情,而且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困難是第一個找的人當然是你了!

至於兒子,在情感的範圍內,其實是沒有女兒來的貼心,所以才有小棉襖之說。

文化要求兒子要幹大事,主外,這是從小培養的結果,長大了想要求,就要看兒子自己的覺悟了!

兒媳婦只是因為兒子這一層關係,才間接的和老人有了親屬的關係。沒有養,沒有恩情,自然承受的程度不同,同樣的事情,放到女兒和兒媳婦身上,結果大不同,老人的感受也不一樣。

容易起矛盾。因為沒有很深的感情做後盾,所以很多事情就是交換了!價值的交換。

婆婆沒給帶孩子,就不管生病伺候,因為沒有交換。

女兒本身就是情感的產物,給看不看孩子,不影響對於父母的恩情,所以要求起來好像理所應當。

唯一引起矛盾和心裡不平衡的是,因為兒子得了財產,女兒沒有,卻付出更多。。

但如果兒女雙全的話,兒媳婦沒伺候,但你女兒回來伺候,其實是一樣的,財產也是這樣的。

傳統的社會規則如此,但現在的法律又賦予了女兒繼承財產的地位,就出現了傳統風俗和現代制度的矛盾。

現在給予女兒財產的同時也要求了扶養的義務,這在過去的傳統是沒有的。

別在抱怨了!有能力就多多的照顧老人,他是你在孃家的根,沒了爹媽,你就沒有家了,回去就是親戚了!

珍惜吧!為了自己能名正言順的回家,也要照顧老人。


生活對我說


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我們一起來探討探討哦。首先父母年事已高之後,容易疾病多發,還往往需要住院治療。像我們這一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時還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他們更多的是以多生育、爭當光榮媽媽(爸爸)為榮!所以我們的父輩們,往往是兄弟姐妹都齊全,等父輩的父輩們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衰老生病了,確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安排。然而,事實上在照顧父母方面確實也是女兒出力、出時間多於做兒子的,這或許是有下述幾個原因導致的。

1.父母更看重自己女兒照顧人的能力,這和他們那個時代傳統的家庭成員分工有關。在那個各方面資源相當匱乏的時代,生下來的兒子和女兒,是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的。往往兒子是被需求去外面發展,比如去讀書、去工作、早點賺錢養家;而女兒往往是被需求在家裡多照應,比如承擔各種家務、照顧好兄弟的生活起居,早點嫁人,可以騰出房子給自己兄弟結婚……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正是從小有這種培養,所以自然臥病在床的老人更期待女兒來照顧他們。

2.在傳統家庭中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生出來的兒子是寶貝、是家族香火!女兒是潑出去的水、終究屬於別人家的!就是這種家教背景下,導致了很多女強男弱的局面,兒子有可能被嬌生慣養到一無是處,而女兒則是歷盡艱辛,待人處事值得信任,那麼自然父母老了病了之後,繼續寵護包庇著兒子一方,而什麼事都是麻煩女兒來做、來解決。

3.也和男女不同的退休年齡有關,女性有時候比男性早退休5年—10年,那段時間如果父母病倒,那自然已經退休在家的女兒則變得責無旁貸,而兒子則有各種藉口來逃避。


鵜鶘心理


?很多家庭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把兒子當做自己真正的傳後人,平時家裡有點好吃的,好用的東西,都緊著給兒子,就是在百年後,大部人都會把家業和財產,傳在兒子手上

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老人偏袒兒子的現象,比如我們小區,就有一位七十來歲,賣三輪,摩托,自行車的老人,他生意很好,每年都會有幾十萬收入,這位老人,有三女一子,都已成家,平時兒媳經常打電話問老人要錢,不是說要錢交統籌,就是說要買門市錢不夠,總之每次要錢,都有各種名目,而老人也是有求必應,要多少給多少,對於女兒,可就不這樣了,對她們的生活不聞不問,遇到緊急事,要錢從來也不會給她們,在老人眼裡,女兒是人家的人,有女婿掙錢養活,餓不死就行了,更為可笑的是,他認為女兒是外人,但孫女卻是自家人,從一出生撫養到十幾歲不說,現在還準備再開十年門市,給孫女掙嫁妝


前段時間,老人的老伴生病住院了,三個女兒輪流守在醫院,陪護老人,而兒子,媳婦只是拿點禮物,去醫院看了一眼,就走了,老人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兒子忙走不開,在家開個小賣部,而女兒,就是再忙,也得守在身邊,有病在身,這時候不用女兒,什麼時候用?她覺得,一來捨不得使喚兒子,二擔心兒子伺候,會影響生意,三是女兒比較細心,伺候起來比較方便,有時因病痛折磨,發起火來,就是罵自己女兒,也不會計較,這老人平時捨不得吃這喝那,就是女兒們給她買點,奶粉,餅乾,也都拿到兒子的小賣部賣錢,貼補兒子,其做法,真有點不可思議


這樣的事例,在當今社會,太普遍了,一般老人,都過於看重和心疼兒子,把自己好點的東西,都給了兒子不說,還特別捨不得讓兒子花錢,出力,遇點急事,或生病了,有時怕兒子擔心,能自己處理的,就隱瞞不說,即使告訴了兒子,在心理上,從來也沒指望過兒子,在身邊日夜陪護

雖然,很多老人都會多為兒子考慮,過於重視和袒護兒子,但老人畢竟是養育和培養了自己的長輩,我們做子女的,可能有時會心理不平衡,但也一般不會,過於去計較這些,因為,孝順和回報老人,是我們每個做子女的,應盡的本份,對於自己的父母,在生病需要我們照顧時,理當義不容辭,去精心伺奉






用戶63410117949


現在在農村,往往父母病了,即使再小的病,只要驚動了住在附近的兒子,那邊兒子立馬要給他姐姐或妹妹打電話,把爸爸,媽媽的病說的多麼多麼嚴重,當女兒的哪怕是路途再遙遠,天氣再惡劣異常,家裡活在忙,也要放下手中的一切,沒有錢也要借上幾千元風雨無阻地趕過去,如果是頭痛發燒,三天兩天還可以,要是住院,當女兒,女婿的盡孝的日子到了,忙裡忙外,兒子,兒媳一看來了外援反而輕鬆了許多,該幹啥就幹啥去了,一天到晚可以到醫院去上一兩趟,問候幾句,看看有多少瞧看病人的東西,順便捎帶回家,過個十天半月的,爸媽的病好了,結帳當然是兒子去,至於花多少錢,全憑兒子一張嘴,自己掏是多是少,甚至賺不賺,全憑良心說了算。當女兒的再有想法只能在心裡,千萬別表現在臉上。

平時爸,媽七老八十了,當女兒的一月或二十幾天要看上一趟,帶上吃的用的,給孃家哥哥和弟弟上些面子,委託他們替自己照顧老人,女兒走過以後,拿的東西,老人能吃到多少,全憑兒子,媳婦的良心,中間兒子多長時間去看望老人一次,也全憑良心,孃家嫂子或弟妹向婆家姐姐或妹妹要訴說照顧老人的艱難,有沒有影,信與不信,也全憑猜測,只有老天爺知道。

兒媳婦與公婆生氣,有時候要把老人的女兒叫去勸架,女兒只能多批評爹孃,多好言勸慰孃家嫂或弟妹,否則,你意氣用事,會兩邊不落好,畢竟你是出罷嫁的閨女,撥出去的水,公婆向著兒媳婦的很普遍,外人干涉內部事務,是不明智的。

當女兒的要看清形勢,爹媽不是你自己的,你只要儘自己的孝心就行了,千萬不要因為孝敬老人與孃家人傷了和氣,把孃家爹媽好像寄養在別人家似的。


陽光雨露177713209


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也許只有到父母生病的時候,可能才會體現得最為貼切。

如同題中所描述那樣,明明兒子工作也不忙,父母就是捨不得使喚,十天半月不見人影,父母也不在意。反而整天讓女兒做這做那,關鍵是還沒有一句好話!

我以為,現實中會有這樣的情形,但不一定都是壞事,主要出於以下方面:

一是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女兒相對來說要貼心一些,也會照顧人一些。

這點是肯定的,而且一些生女兒的,就可能比生兒子的要幸福些,不是說兒子不孝順,而是因為女性考慮問題比較周到,比較細心,知道怎麼知熱知冷,知道怎麼心疼人。

在如今物質相對變好的時期,精神方面是最為寶貴的。 所以如果要兒子或女兒來照顧父母,父母們當然希望是女兒來照顧自己,這樣不僅放心,而且也很隨便。

二是有的父母仍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認為女人就是應該侍候人的,沒有那麼多的事業;男人應該去忙事業,即使沒有事業可以去忙,也不希望其來晃悠。

有的父母病床前往往會少一些兒子的身影,一方面是兒子太忙,另一方面也是覺得兒子不應該是侍候人的,是要去忙碌事業的。縱然兒子沒什麼事業,也希望不要總在床前晃悠,這樣父母還覺得自己沒甚面子。

所以從父母本身的希望來看,對於兒子,需要的是面子,對於女兒,需要的是裡子。

三是經常在一起,哪有不發生矛盾的,而不常在一起的,永遠也不會有矛盾,最多是心裡可能疙瘩,但出於面子又不會說。

沒有一句好話,只是因為在一起相處久了,總會有磕磕碰碰,親人之間又不會遮遮掩掩,話說的多了,事指使的多了,哪裡會沒有矛盾的。

而就兒子來說,可能父母覺得他們出了錢,又沒在面前晃悠,怎麼會有矛盾?

只是現在是兒子、女兒都會出錢,但是女兒除了出錢,更多的還得出力,大家想想有沒有這回事?


碧翰烽


題主所說的這種事情,還真的不是影視作品中的畫面,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之前有一次,陪老婆去醫院,發現病床邊上坐著的基本都是女兒或者是媳婦,很少看到有男的。這裡,農夫也認真的思考過,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女兒比兒子更懂得照顧人。不管是父母中的哪一方生病了,來醫院照顧的基本都是女兒,或者是兒媳婦。因為女人的心思比較的細膩吧,而男人都五大三粗,也不懂得照顧老人啊。有他們在還可能只會添堵。

其次,父母認為男人應該以事業為重。這是大多數父母的想法,他們還都以為是以前的社會,男人在外面搞事業,而女人在家是照顧老人小孩的。所以,生病了讓女兒過來方便一點,而兒子過來的話,不但幫不上忙,而且還會耽誤他們的事業。

再次,重男輕女思想。這種思想現在依然還是很普遍吧,老人認為女兒是嫁出去了,就是潑出去的水的。一年也難得回來幾次,這生病了她們照顧幾天也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女兒和父母的感情更深。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這話一點不假的,即便是父母給女兒沒有好臉色,那是因為她們這樣習慣了,認為女兒的這點付出算不得什麼。之所以對兒子當做寶貝,那是因為他們還需要依靠兒子來養老,不敢做得太過分。


農夫也瘋狂


按照血緣關係,兒子和女兒對父母的關係是對等的。但是當父母生病時,老人總喜歡給女兒說,而不喜歡告訴兒子。這說明婆子時代已經過去,也顯示出兒媳時代的到來。


我們知道中國社會長期以來,都是婆子主宰家庭關係的社會。作為兒媳在家庭的地位都受制於婆婆的態度。不管是一言一語,還是一舉一動毫不例外。這就是“多年媳婦”為什麼非要“熬成婆”的理由。按照這個規律“媳婦要熬成婆”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但是生產方式突飛猛進的轉化,家庭經濟向社會經濟的過度,作為兒媳在家庭社會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婆子在家裡一統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再復反了!


社會的進步,思想的解放,女人在社會上上學求知,成家立業,和男子有了同樣的社會地位,特別是在家庭女性的耐心和細心更增加了他們主宰家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男人雖然在闖蕩江湖,斂財聚財方面有他們的特長,但是女人在勤儉持家方面更有他們的特長。因此,在脫離了大家庭之後,兒媳在這方面的長處更是彰顯無遺。


因此,社會就形成了一個“男人是個撈錢的耙耙子,女人是個存錢的匣匣子。”的局面。“撈錢的耙耙再有刺刺,存錢的匣匣也怕沒底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財大氣粗”,可見兒媳在家的地位已不是婆婆所能左右的,連過去言聽計從的兒子在家裡也懼怕媳婦三分。所以,兒子再有孝心,沒有錢都是空的。


因此當父母生病說給兒子時,兒子也做不了主,只得和掌握經濟大權的媳婦商量,遇到開明的媳婦還可以,要是遇到個不開明的媳婦,不僅解決不了父母的疾患,而且會惹來一大堆麻煩。小則媳婦罵丈夫一頓,大則媳婦把家裡弄個雞飛狗跳。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告訴兒子。

為了不給兒子出難題,所以父母生病時多向女兒求助,而很少告訴告訴他寶貝兒子,作為女兒儘管是“嫁出的女,潑出去的水”,但是,看到父母的作難又不能不管。但又不能說出兄弟媳婦的不是,因為,自己再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終歸是嫁出去的人了。父母常年的一日三餐,偶然的頭痛腦熱還都要靠兄弟媳婦去照看。女兒自己也沒精力,也沒時間長期廝守在父母身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忍氣吞聲地去做,這也是沒法的法子,不是女兒掙著想去做。



“兒子是敵人,

媳婦是仇人。

女兒是親人,

女婿是外人。

老婆是恩人,

孫子是先人。”

農村老人編的這首打油詩,雖然有些片面,但也確實能印證這個眼前尷尬的事實。這是要花錢,父母往往想起女兒。但是要是給錢,父母往往又都將錢揹著女兒全部給兒子,老人這麼做又是一種什麼心態呢?希望大家一起來說說!



原上麈


因為找女兒管管用啊。找兒子有什麼用?根本就不管。其實也不是兒子和女兒的問題吧,關鍵就是兒子和女兒哪一個能夠使喚得動的問題。


人性有時候讓人很嘆息,不是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很多時候,人並不會因為你順從,所以就尊重你,體諒你。反而會覺得用起來很順手,一再加強使喚的力度。就像訓狗的時候,如果說小狗開始是聽話的,坐下起立,然後慢慢的他就會訓練你拿拖鞋叼飛盤。

相反,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擺出完全不合作,不聽從,以自己的事情為軸心的話,有可能他根本就不會來使喚你,或者在使喚一兩次看見沒有成效以後就會放棄了。


這樣說並不是要人不孝順,而是說要兒女孝順,也要一碗水端平,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要求,而不是買柿子專揀軟的捏。

無論兒子還是女兒,可以排出一個順序表,135誰來服侍246誰來服侍,或者說實在工作忙的,也可以以拿錢請護工的形式代替。

總之,有錢的捧個錢場,有人的捧人場,在孝順這個事情上,誰都不能缺席。作為父母不能厚此薄彼,作為兒女也要懂得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

關注頭條號,非正式生活不一樣的兩性視角,職場觀點,人生無模板,生活非正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