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海軍為什麼戴頭罩?

耕耘者9834


如果大家注意關注英美海軍新聞,會發現演習時官兵腦袋上經常戴一個白布套子,當然,在F1比賽時也能看到,這其實是一種個人防護裝備,學名“防閃爆面罩和手套(Anti-flash gear)”,有一百多年曆史了。


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發現:戰艦上的爆炸和高溫火焰往往會把艦員暴露的頭部和手部燒傷,艦員更無法觸碰那些滾燙的艙門把手或金屬部件,造成自救和逃生困難。一些面部燒傷雖然僅僅是皮外傷,但會造成暫時失明,更會引起毀容等嚴重的殘疾。因此,皇家海軍研製裝備了這種用硼酸浸泡過的阻燃布製作頭套和手套。

二十世紀6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發明了NOMEX防火纖維(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NOMEX材料具有優良的耐熱性能,雖然是化纖製品,卻能在距離明火3釐米、攝氏300-400度時,保持10秒不被點著;260攝氏度下能持續使用100小時依然保持原強度的70%,並在人體和熱源之間形成隔熱層。不僅如此,還能耐強酸、鹼,對潮溼不敏感,絕緣性好,還很柔軟、耐用、透氣。艦艇受到攻擊時,爆炸衝擊波產生的瞬間熱量很大,那麼一瞬間而已,如果不帶,熱焰直接灼傷皮膚,基本毀容,帶上這個頭套,熱焰襲來時,頭套吸收大部分熱量,被焚燬成灰燼,皮膚只會受到很小的傷害,後期基本可以痊癒,對人員起到有效的保護!後來,這種頭套和手套成了英美海軍艦員在一級戰鬥準備部署的標配。


但這款風靡英美海軍的個人防護裝備,為何中國海軍沒有大規模普及呢?其實原因就是:批量國產化太晚。雖然杜邦公司的NOMEX材料在上世紀60年代實現全球工業化生產,但這種該型能耐高溫材料一直被視為戰略物資,對華管制。

國內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仿製,稱其為“芳綸1313”。但關鍵技術一直沒有突破,主要依賴進口。直到2000年前後,煙臺氨綸等企業才隨著改革開放以後的對外交流學習,自主鑽研,試驗成功。雖然2007年中國芳綸年產量可以達到4000噸,佔全球產能14%,但80%的國產芳綸1313都是用於高溫過濾的低端產品,真正能做防護服裝的高端長絲、可染纖維產量很少。所以,這就是防火面罩手套不能大規模批量裝備的主要原因。



希望有一天,解放軍海軍官兵的小挎包裡也能裝進這個防火面罩手套,畢竟這是英美海洋強國一百多年血的教訓換來的經驗。


牛錄談


防火,避免被大面積燒傷。

這些都是大規模海軍對抗中積累的經驗,可以說是用鮮血換來的。

所以不戴才比較奇怪。


怪蜀黍老囧曾


防火、防塵、防毒氣!


西楚飛鷹


這是防火裝備,跟賽車手和消防員穿那種功能差不多,美帝軍艦一進入緊急狀態就全員做好防火準備,常年實戰總結出來的經驗,看過個視頻講這個。


掰白百拜


這有什麼奇怪的?西方人不管幹啥都喜歡戴套子,習慣了,頭上當然要戴套子了。


玉兔ABC


不要走西方邪路,有防毒面具就行


木木62515630


防火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系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