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打完這場仗,解放軍才越過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打完這場仗,解放軍才越過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電影《集結號》)

1948年7月6日,邱兵團突破阻援集團防線。

邱兵團擅長坦克衝擊,邱清泉本人即長於此道,在崑崙關大捷中,正是他親自駕駛坦克,率部迂迴奇襲,以閃電速度截斷了崑崙關日軍的後路。

見正面始終無法突破,邱清泉故技重施,實行大膽迂迴,繞過防守正面,從阻援集團的右側插入,由此不僅打開防線缺口,而且直接威脅到華野側背。

與此同時,胡璉兵團也已迫近,大炮可打到華野背後。

當晚,粟裕被迫下令撤出戰場。

豫東戰役有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開封戰役、睢杞戰役,粟裕都打得極其漂亮,唯獨到了最後一個階段,帝丘店戰役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打完這場仗,解放軍才越過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電影《集結號》)

按照粟裕後來的說明,發起帝丘店戰役的原因,是因為華野在戰鬥過程中已有大批傷員,轉移不易,他擔心黃邱兩兵團會乘勢從東西兩面夾攻過來,尤其是黃兵團,增援積極,且是生力軍,不會那麼容易讓華野抽身而走。

在粟裕的設想中,組織新突擊集團,對黃兵團發起進攻,可以起到既令黃兵團焦頭爛額,也使邱兵團不寒而粟的“一箭雙鵰”式效果。

可是實戰過程明顯偏離了這一意圖,為撤退而戰變成了要全殲黃兵團。

時值炎熱夏季,睢杞地區久旱無雨,飲水困難,加上連日苦戰,官兵體力下滑很厲害,已成強弩之末,華野突然擴大的胃口,實際已經超出他們當時所能承受的能力範圍,這是豫東戰役顯得有些虎頭蛇尾的主要原因。

見華野撤兵,黃、邱、胡兵團緊咬不放,粟裕曾計劃以一個縱隊的兵力進行伏擊,殺一個回馬槍,但部隊確實疲憊已極,無法再戰,只得臨時放棄這一計劃,原定的向北轉移,也改為分兵向南北兩個方向轉移。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打完這場仗,解放軍才越過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電影《集結號》)

由於撤得過於倉促,華野受到不小損失,連野司指揮部的兩名參謀都戰死在撤退途中。相比於野戰部隊,戰勤部門得到撤退通知的時間最晚,行動最困難,受到的損失也最大,華野衛生部的部長急得團團轉,但也無法把傷員全部帶走。

黃、邱、胡兵團一直追到黃河邊,華野被俘人員達35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行動不便的輕重傷員。在整個豫東戰役中,華野傷亡共計3萬3千,戰後華野的三大王牌縱隊——葉飛、陶勇、王必成縱隊都“殘廢”了,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投入主攻,而這三個縱隊都是在帝丘店戰役中負責圍攻和阻擊黃兵團的主力,葉飛坦言,當時打得“很艱苦,很吃力”。

對於軍事家而言,算無遺策,那只是一種“孔明式”的理想主義,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作為一次戰役性的決戰,豫東戰役在整體上又是成功的。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打完這場仗,解放軍才越過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電影《集結號》)

它是解放戰爭以來華野所打過的最大規模殲滅戰,無論是參戰人員數量、持續時間長度,還是戰鬥的劇烈程度,都超過華野以往的任何一次戰役。

這次戰役顯示出,解放軍不僅能在內線大量殲敵,而且可以到外線爭奪交通線上的中等城市,並連續殲滅國民黨軍的機動兵團。某種程度上,豫東戰役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後來淮海戰役的一次預演。

在豫東戰役中,華野總共殲敵總數已逾9萬。也就是說,粟裕僅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基本實現了“軍令狀”中的最高目標。

粟裕曾用“斗膽直陳”的執著,打動過毛澤東,而豫東戰役的戰績,更令毛澤東大為動容,他在西柏坡當著華野代表的面,興奮地說:“我們過山坳了!”

他隨後加以解釋:“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坳,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打完這場仗,解放軍才越過了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電影《集結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