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和閩南人是閩越人還是漢人後裔?

圭海四記


客閩這兩大民系由於地緣上接觸的原因,歷史上經濟文化關係密切,特別是客閩交界地區,人們因通婚,通商的緣故,長期以來來往密切。但是客,閩的文化特徵差異較大,不易混淆,語言特徵各自分明,較好區別客話區同贛話區一樣,地緣上連成一片


閩南人



閩南人在廣東的分支,閩南人又稱河洛人,自漢唐以來,從陝甘豫首先進入蘇皖,過長江,沿章、貢二水到福建,宋朝時由莆田移民至潮汕,南宋末年,幾十萬閩南人避難來到海南,宋元明初泉州作為世界第一大港,閩南人開始著“地理大發現”,開闢新航路,南下廣東及沿海地區,明清時期從泉漳地區大量湧入廣東臺灣,進入海陸豐和四邑,近代隨著下南洋,開始移民國外東南亞客家話聽起來非常像南部晉語和晉西南的河東方言

客家人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中原地區的人民,因為戰爭和政治原因,曾經有過幾次大規模的南遷行動,尤其南宋因為金的軍事打擊,而退守到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大批中原世族和民眾,帶著對昔日榮耀的無比眷戀,紛紛離開家園,從中原向南大舉遷移,南遷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這些客居異鄉的人群,保持原來的方言,生活習慣與禮俗,還保留著中原地區的生活傳統,因此被稱為客家人。

客家人是一個跨省民系,除官話外省份最多,而且有客家話的省份幾乎都有官話。主要分佈在閩西、贛南、粵東北,皆是海拔500—1000米左右的丘陵山區,客家人就居住在丘陵間無數的狹小盆地中。

客家話和閩南語

客家話是中原官話與古贛分化,古贛主要來源就是唐關中一帶口音,而唐西北濁音清化也是從這個開始。客家話音變最多,客語入聲尾保存得好,介音多。無全濁聲母。書面整體性較好。

閩語原為閩越之語,閩越之語起源於古代江東語(即為古吳語,同樣現代吳語的前身與閩語沒有什麼不同,當然是古吳語),古吳語和現代的吳語和閩語差別非常大,不可同日而語。閩語入聲尾保存得好,韻母有些脫落。整體接近上古漢語,和北方官話,吳語一樣也有輕聲,福州話音變最為複雜

閩客語詞上的同異

同:①古非敷奉三母字,客閩一樣,有一部分古匣母字,閩語白讀今聲母是零聲母,客語"厚"讀如古群母同閩語

②有一部分古書審三母和心母字,個別古聲母審二字,閩語今白讀塞擦音,客亦有之。客話中古擦音聲母字今讀塞擦音,與閩同

異:①古全濁聲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客話絕大多數送氣,極少數不送氣;閩語多數字不送氣,少數字送氣,而哪些字在閩語中送氣哪些字不送氣,在閩語各方言大體一致

②客話部分古匣母合口字念v聲母,濁聲母失落,u聲化為v,閩語則無

③古知徹澄三母字,閩語今白讀t,而客話今聲母一般讀ts

④有一部分古云喻三母字,閩語今白讀陽調類的h聲母,客無。

⑤部分古次濁聲母上聲字,閩語今白讀次陽調,客無。相反,客話古次濁聲母念音平,閩無

⑥閩客語最重要的區別是常用口語詞彙不同 ,閩語有海洋生態詞而客無

山西話被稱作漢語的“古化石”,大體上保留了宋代中原和西北的方音,所以南部晉語比河南話更能反映出古代中原話的特徵,客家話顯然更像晉南話。

總結

閩語許多語音特徵超越《切韻》,而切韻正好反映的是晉唐時漢文化地區的語音系統,這些與《切韻》不合的語音特徵是閩地漢人與古越人即南島人長期融合的結果,如部分次濁字念擦音,幾個曉母字念k聲母,匣母字白讀有讀舌根塞音,有讀零聲母者,聲調方面不規則變化等。這種音韻特點是古閩語跟土著越語長期交互作用後形成的。

客家方言極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時中原地區的語言,基本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時,從中原漢祖語中分離出來,逐漸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他的許多音韻特徵與晚唐五代宋音韻要點相符,音韻格局介於唐末至《中原音韻》之間。語言學證據與史學家的結論及文獻族譜的記載大體一致。即:客家的形成應在晚唐五代至宋初以後,客家先民來自以中原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繼承著宋朝以前的中原文化傳統


宇文度鵬


客家人與閩南人,有中原漢人血統也有越人血統,文化上則保留了大量古中國傳統,至於有多少,則很難說清楚了。

咱先來說客家人,客家為什麼叫客家,就是因為他們相對嶺南本土而言,其實是中原而來的移民後裔,所以客家人說的話,尤其是較早期的客家人,其實說的就是真正的中原雅言(古代官話,非元明清以後的國語、普通話)。

漢人第一波進入廣東和閩南,是在秦代,秦的遠征軍抵達此處之後,與當地的越人混合,隨後便出現了所謂“南越國”,就是秦人(精確講其實是趙人做國王,但秦已滅趙,只好統統叫秦人)為上層,越(粵)人為基層的國家。而此時在福建和浙江南部,則有閩越國、甌越國,則基本上以越人為主,漢人相對較少。而在南越、閩越、甌越相繼滅亡之後,顯然漢人更多進入,混合已然發生。另有一種說法: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粵北伐木,後來因中原戰亂就留在了當地,便成為第一批客家人。

漢人第二波進入,是在漢末三國至晉末“五胡亂華”時期,因為要避亂,大批中原漢人從北方向南遷徙,其中最遠的一批,便進入今廣東的梅州,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便在梅州一帶。而這一時期,南遷的漢人便成為早期的“客家人”。

漢人第三波進入,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直到五代,當時全國一片大亂,尤其是稍後的黃巢起義,曾打到廣州,而當時的廣東東部與福建西南部是難得的安寧樂土,所以很多中原漢人南遷至此。

(因為戰亂,客家人的特色民居便是如圖樣式)

漢人第四波進入,是靖康之難後,當時金人南下,一大批中原漢人南遷,到南宋末年,文天祥在閩粵一帶抗元,更有大批漢人南遷,而此處的漢人開始有主客之分,客籍人便自稱為客家人。

漢人第五波進入,是滿清入主中原,大批反清人士,或隨鄭成功去臺灣,或去廣東各地,而客家人也人口大增。

最後一波,則是清朝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粵中的土客械鬥,造成客家人的進一步遷徙。

當然,客家人還向境外遷徙,譬如說走廈門、汕頭、台山這些地方,從海路去南洋;又譬如說從廣西、雲南去中南半島。也是從宋朝一直到清末,或主動移民,或被誘騙去做華工,乃至於遍及世界各地,至今客家後裔已遍佈五大洲,號稱:“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包括他信、英拉、李光耀以及巫啟賢、范文芳、何雯娜等,都是客家人。

那麼,客家人、閩南人究竟是中原人多還是古越人多?一般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漢人為主,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當然也有人認為是越人為主,中原人為輔)。

而閩南這邊,在晉代也有一批中原洛陽一帶的移民進入,他們把所定居的江命名為晉江,以紀念故國國名。原本為西晉都城洛陽一帶的方言也帶到此處,與閩越本地方言結合,演變成閩南和閩中、閩北話。此後又有大批中原漢人湧入,至於五代十國時期建立的閩國,其國君便是今河南人。而在此後明清交替,大批閩南人又移民到臺灣。

與此相對應的,是原本中原的洛陽一帶,由於反覆的更替,語言文化有很大更改,洛陽人反而不說古代的洛陽話(即原始閩南話)——當然,並不是說今天的洛陽人沒有當年的後裔,只是語言習俗有很大的變遷而已,這也很無奈,詩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古來,閩粵兩地分佈著諸多少數族群,如閩越、甌越、南越等百越支系,儘管當地保留有眾多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但是閩粵各民系(如閩東、莆仙、閩南等閩系,潮汕、廣府、雷州等粵系,以及閩粵贛交界的客家系)的漢越歸屬卻常常無法得到統一,因此產生過大規模的械鬥和口誅筆伐,而這種分歧古來有之。

閩南人與客家人,廣府人與客家人,潮汕人與客家人,歷來不甚和睦,直至今日,閩南、潮汕和廣府仍有大部分人認為客家人為閩越人後裔,而相反的,客家人亦常常論斷閩南人、潮州人和廣府人的百越基因,凡此種種,閩粵人與客家人之間矛盾除了二者文化上的差異之外,當然更多的是不同民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地盤和資源的爭奪造成的衝突。

本文僅從各民系所在區域的姓氏分佈,試著說明客家人與閩南人,誰的閩越成份更大。

一、閩東與廣府人

歷史上,百越民族似乎與遠古華夏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否為蚩尤兵敗後舉族南遷,或者吳越滅國後殘餘支脈,此處姑且不論,但其確實為中國南方土生土長的原始人類,與中原炎黃兩個部落具有同等地位。

秦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命屠睢率50萬大軍分五路,“一軍塞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餘干縣一帶)”,此後趙佗繼任並自立南越國,直到公元前112年為漢武帝所滅,相當長的獨立和融合之後,中原勢力範圍達江西南部,廣東東部(東至揭陽)。

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發四路大軍入閩,橫海將軍韓說的水軍首先進佔東冶,被餘善“劫守”到閩北前線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謀殺死餘善,降於漢軍。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終為後世患”為由,下令將閩越民眾全部遷往江淮間安置。

經秦漢恩威並加之後,廣東和福建成規模的閩越人不復存在,特別是廣東腹地、閩北和閩東基本不再有閩越人,而處於二者之間的福建南部、廣東東部、江西南部地區則處於真空地帶,仍有大量越人活動,該區域即今閩南、客家、潮汕人聚居地。

二、蠻獠嘯亂

“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兵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經陳元光勵精圖治,在泉潮之間的越人動亂逐步得到平息,當地真空地帶因此設置兩個地級行政區,為漳州和汀州,此後百年,閩南的支系:漳州閩南人及閩南語形成,而汀州的客家民系亦在不斷播遷壯大,直到明清時代瞬間爆發,並開始“攻佔”廣東中東北部,開始與廣府人爭奪珠江流域地盤。

顯然,經陳元光的開發後,閩越人集體性的活動基本消失殆盡,而陳元光實行的漢化政策也得到顯著效果,因此本文欲尋找的閩越人成份,當在漳汀兩地。

三、姓氏與民系的關係

閩越人發展至今,仍有保留部分原生族群,畲族,其主要分佈在閩粵贛浙四省山區。


畲族手工服飾

各地畲族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裡,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畲族中,廣泛流傳著屬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裡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

至今,畲族居民仍以盤、藍、雷、鍾為主要姓氏(盤姓相對較少)。

1、閩粵贛臺姓氏分佈

閩越人曾經的聚居地後來主要為客家人所有,其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和江西交界,當然在後世客家人遷移過程中,臺灣與三省的作用相當,故簡略以上四省十大姓進行比較。


東南四省姓氏分佈圖

臺灣和福建相近,主要為陳林黃張等中國傳統姓氏,其十大姓與永嘉年間“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半數相同。江西的姓氏與南方姓氏稍有差別,如林姓缺席,劉姓最大,顯然與其漢化歷史最早有關係。廣東大體上與福建差不多,除了部分單姓的差異。

由中可知,陳、黃、張、李為四省共姓,特徵姓氏福建為林,江西為劉,廣東為梁。

2、民系姓氏分佈

以閩粵民系區分,福建主要為閩東(福州和寧德)、莆仙、閩南(廈漳泉),廣東為廣府(珠三角+粵西粵北部分市縣)、潮汕(潮汕揭三市),客家為閩客(古汀州)、粵客(梅州、河源、惠州三市)和贛客(贛州客家方言)。


東南六大民系姓氏分佈比較圖

福建部分,閩東、莆仙和閩南,姓氏分佈呈自然演變趨勢,莆仙剛好介於閩東和閩南之間,三者相似度極高,特徵姓氏閩東為鄭,閩南為蔡;廣東部分,潮州與莆田、閩南較為接近,基本可重合,這與歷史上莆田人大舉遷入潮汕有關,另潮汕話屬於閩南語分支亦可側面證明。廣府地區則與以上各地區有著明顯差異,或許與其地域不相連有關係。

三省客家人相似程度不如福建三地,但仍有較大的聯繫性,如張、黃、陳、劉、李仍是主要姓氏,以特徵姓氏看,閩客為賴,贛客為鍾,粵客為曾(或鍾),客家彙總之後特徵姓氏為鍾姓(與畲族四大姓同)。

而林、梁、鄭、蔡、何等其他民系特徵姓氏在客家民系中卻未見普及,顯然閩人與客家人在源流上確實存在較大差異(漢人大姓除外)。

3、漳州姓氏與閩客姓氏比較


漳州下屬縣市姓氏分佈比較圖

漳州與福建客家人比鄰而居,又屬同期蠻獠平定後設立的地區,具可比性。

漳州及其下屬各縣,歷來屬於閩南民系,從各縣姓氏分佈看,其統一性較好,特別是陳林黃等主要姓氏仍佔較大比例。但沿海縣市與山區縣市卻存在較大差異,如龍海和漳浦分別代表漳州府城和南部兩個漳州次文化,相似度極高,與閩南姓氏也基本相近。

在山區,特別是與客家聚居地相鄰的縣市,如詔安、平和、南靖則顯示出相當可觀的偏離性,如張、賴等客家姓氏優勢明顯,這可能是山區縣市在地理上受到客家人的影響,但也不排除其本身具有的特徵性。


汀州客家縣市姓氏分佈比較圖

另觀古汀州各客家縣市,則表現出混亂的局面,靠近廣東的武平、上杭與靠近江西的寧化、長汀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在內部也不統一。

閩客中,張、黃、陳相對佔有較大優勢,這是大環境影響使然。但個別縣中卻出現諸如藍、巫等較為罕見的姓氏,汀州各縣雖然均講客家話,但是彼此之間的交流障礙卻相當大,以至於無法正常溝通,這或許與當地多山地形有關,因此在民系融合上也存在地方特色,顯然無法達到閩南沿海一致性的效果。另據1980年普查結果,畲族人保留至今的語言與客家話最為接近,且不論其二次葬習俗,或許畲族人來源自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形成受到畲族人影響,亦不可知。

四、結論

從各省、縣市及民系姓氏分佈看,福建沿海三大民系與潮州民系屬於同一源頭,與漢人南渡走沿海路線關係密切,至少在父系姓氏上,保留著較大的漢人成份(母系上可能有不少越人基因)。而閩粵贛三省客家人內部分歧較大,彼此之間雖然統稱為客家人,但可能屬於多源性,但其整體依然以南遷漢人為主,只是在源頭上呈現多源性,如由贛南進入,由閩北進入,由潮汕、閩南溯江而上,也有部分由當地各洞原住民漢化而成。但經民族融合及漢化影響後,客家人和閩南人所反映出來的漢人氣質卻不遜於任何一支漢人民系,時至今日,客家人已完全成為漢民族的一員。


圭海四記


這問題得追根溯源:

先說閩南

閩南,就是指福建了,那麼,要既然題主問到了“閩越人”,那我首先是得搞清楚閩越人是什麼人,對不?

“閩越人”,其實就是“越人”,也就是百越族——春秋起泛指我國東南方的所有少數民族,而閩越人就是指生活在福建省的“越人”。

我們都知道,越人建立的國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這位仁兄的國家了:

沒錯了,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霸主之一,越王勾踐的越國。

勾踐時期的越國,是越族人的巔峰時期。然而,公元前306年,勾踐七世孫無疆率領越人精銳北上伐齊,因聽信田姓說客被誤導,居然變更目標調頭突襲楚國,結果中伏,無疆兵敗身亡,越國滅亡。隨後不久,無疆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區建立東越(即東甌國)國。長子玉在福建地區建立了閩越國。


大概一百年後,這兩個國家先後被大秦帝國所降服——公元前222年,即秦始皇二十五年,廢東、閩越國制,置會稽郡與閩中郡(但還是高度自治的)。

後陳涉吳廣起兵反秦,閩中郡的原閩越國王無諸率領閩越軍參加反秦隊伍,接受鄱陽令吳芮的領導。後又佐劉邦攻楚,劉邦帝業成後,對越人給予了很高的地位,他把閩中地分封給閩越王無諸(福州為中心的)、東甌王搖(溫州為中心)、南海王織(武平為中心,含潮汕),一個三股。

越人桀驁難受,這是世所公認的,漢文帝時期,南海越國就因叛亂而被漢廷滅國,隨後漢廷將南海越人易地而處(江西)。

一直到武帝時期,越人仍然時不時要來“兩下”,但劉徹這位牛逼哄哄的大帝,可不會那麼好相與了。

至建元三年,閩越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乃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浮海救東甌。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史記·東越列傳》

這是史上的第一次越人被徙族。

至元鼎五年,南越反,東越王餘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樓船將軍擊呂嘉等。兵至揭揚,以海風波為解,不行,持兩端……元鼎六年秋,餘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今漢兵至,眾強,計殺餘善,自歸諸將,儻幸得脫。”乃遂懼殺餘善,以其眾降橫海將軍,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史記·東越列傳》

倒黴的閩越國,因為東越履叛而導致了自己也亡了國。

至此,閩越人的歷史去向大概理清:顯然,今天的福建人,從史籍上看,至少就沒有與當年的閩越人發生大聯繫的條件——因為都被武帝遷徙到江淮一帶了。

綜合史籍考據,閩越人被徙往的地方,目前可確認的有多安徽定遠、安徽合肥、浙江無錫、山東濟南、河南杞縣等地。

這些地方都已經遠離了原越人地盤,而且那些地方也漸次荒廢了,漢昭帝雖然在福建設置治縣和回浦縣兩縣(歸會稽郡管轄),但浙江、福建的再次開發,都得到王莽新朝時的事了。

至此以後,閩越人從史書中消失,按照傳統的解釋,我們必然是這樣說的“慢慢地融合到了中華民族裡面”……

幸好,今天有一門新的學科為我們解開了答案:
根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對現代福建(含廣東潮汕地區)各地區人群的Y染色體採樣分析,現代福建人中體現百越成分的O1頻率顯得特別的低,而且這少量的O1頻率應該不是閩越族留下的成分,而更可能是從廣東和浙江重新流入的成分。與此同時,O3e這種漢藏語系人群的高頻單倍群分佈,在現代福建人與現代華北人中頻率最高,而現代浙江人最低。更是揭示出現代福建人來自北方漢族的成分要遠高於浙江。結合史料記載,在原百越居住區(上海、浙江、江西)內,只有閩越有過大規模的移民過程,而在這一弧形地帶中,也恰恰在福建出現了O1單倍群的分佈斷層,這使我們不得不相信,漢武帝對閩越的強制移民政策是得到堅決貫徹執行的。(李輝)

根據這個數據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福建人與潮汕人大多數為中原漢人後代,這個已經沒有大的疑問了。反而江浙與廣東,成為了百越族最大的血緣繼承。

【語言遺存】

大家都知道,溫州話是公認的全國最難聽懂的方言,次之就是閩南語(潮汕話一併),這兩個方言恐怕當之無愧,因為它們與漢語其他方言幾乎沒有一點聯繫,這使得語言學家不得不懷疑,溫州話與閩南話都受到了古百越語的影響,今日的浙江溫州與其交界的福建寧德,是當年東越國的核心地帶,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部分未遷走的東越人與後來南下的北方漢人結合而互相影響產生的新語言。

這個解釋符合今日閩南話中頗多文言文——也就是上古漢語系統習慣遺存,但又相當多的口語不像傳統漢語的現象。

客家人

此前我已經解答過一次,就不另外作答,自行點下列鏈接: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93336062809604366/?iid=18706459317&app=wenda&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pic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


無風即風


如果論斷兩個民糸哪個漢人多?這已經無法精確統計。但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族譜》載,明末清初,閩西閩南改換族譜成風,紛紛攀龍卸鳳,大多是歷代帝王將相。初步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家有改換族譜之嫌。以清初閩西閩南人口九萬二千戶為例,改成漢人的有三萬戶十餘萬人。


嚴家慶


漢族是世界第一大族,客家民系和閩南民系都是漢族的分支,客家人和閩南人都是北方南下的漢族與南方百越諸族相融合而形成的。客家人和閩南人既有漢族血統又有南方百越族血統,但是漢族血統和文化占主導地位,所以說客家人和閩南人都是漢人的後裔。現在的身份證上客家人和閩南人的民族屬性也是在漢。

閩南人

閩南民系的形成歸功於唐朝對閩南地區的開發。閩南地區位於福建沿海,在以陸權為主的封建王朝屬於蠻荒之地,土著居民是南方古越人。唐朝初年原本生活在湖南地區的一支少數民族遷徙到了閩南地區與原本生活在閩南的土著居民發生了衝突。兩個族群為了爭奪在閩南地區的主導權爆發了戰亂,史稱蠻獠嘯亂。蠻獠嘯亂驚動了唐朝中央,唐高宗派左郎將陳政率領一萬中原士兵南下平亂。

陳政和繼任的兒子陳元光歷時近五十年平定了戰亂。為了加強對閩南地區的控制,陳元光上表朝廷在閩南地區增設一州,即現在的漳州。陳元光被閩南人稱為“開漳聖王”。陳氏家族世鎮閩南,歷經五代,一百五十餘年,開墾土地,興修水利,把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帶到了閩南,促進了閩南地區的發展。隨陳政一起來的中原士兵也在閩南定居,並與閩南土著居民通婚形成閩南民系。

廈門、漳州、泉州是閩南人的大本營,地處福建沿海。在宋朝和元朝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海外貿易發達,閩南人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閩南人隨著海外貿易又進一步遷徙到了世界各地,以東南亞居多,閩南成為眾多海外華人的僑鄉。由於閩南人的祖先來自唐朝的中原,他們自稱為唐人,海外華人的聚集地也被稱為“唐人街”。

客家人

客家人也是南遷的漢人,不過與閩南人遷徙的時間和路徑不同。客家民系的形成與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政權南渡密切相關。西晉五胡亂華、唐朝安史之亂、宋朝靖康之難、滿清入主中原,在這四個時期為躲避中原戰亂和民族仇殺大批北方漢人遷徙到了南方。南遷的漢人與南方百越諸族融合形成了現在的客家人。

“在海為閩,在山為客。”閩南人地處沿海,自小受開放進取的海洋精神的薰陶,使得自古閩南出商人。客家人由於是北方難民,南方肥沃的平原地區已經被百越諸族佔領,客家人來了只能選擇山區居住。在大陸,客家人主要分佈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由於先天條件不足,客家人更加艱苦奮鬥,勤於耕讀希望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客家多出官人,如唐朝宰相張九齡、宋朝宰相文天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今中外,歷史雜談。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點擊左上角的頭像關注歷史觀!

每個人對歷史都有不一樣的解讀,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在評論區展示,互相討論,互相交流!


歷史觀


首先回答第一問,客家人當然是漢人後裔啊,客家人最原始的記載可追溯到商朝,秦漢時已經有客家族群存在,當然那時是收復百越之地而來的,以百越王趙陀為首的領導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了廣府人也就是講粵語人的祖先,而客家人也是同一時候形成但客家人不願以土著融合於是出現了客家人的標誌性建築圍龍屋,客家土樓,這些抗拒外人的建築風格,再到五胡亂華時客家先人衣冠南渡帶來先進文化,安史之亂客家人再次遷移,大宋滅亡更是隻有客家人在躲避元朝滅漢,再到清朝入關,客家人開始遷往海外,再到客家人領導的天國起義導致客家人大量遷居海外,而反過來說閩南人他們與漢人區別很多,閩南語與吳語同系所以可以說他們是吳人是百越之地古老的民系。

而說哪個民系漢人成份多當屬客家人,客家人作為八大民系之首,人口最多,客家文化作為漢文化的瑰寶是研究漢人歷史最有證據的依據,客家人雖然客家話的語言並未完全統一但是客家文化的認同感使客家人凝聚在一起,客家人從不奢望載入史冊,因為它本就是從歷史走來,從來不炫耀自己的客家人已然成為一個傳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猶太人


捱嘿客家人


閩南人唐初陳元光開漳,唐末王審知(王潮王審邽都在泉州,王族家族都在閩南,王本人到福州當閩王)家族主居泉州,民間多有完整的族譜記載,其他地區很少見的。 還有西晉南渡,兩宋移民等。閩南民系重傳承重科學,一般不會隨便編撰家史。

另一個民系沒有確切的記載卻要爭個你死我活?確切是閩南人的漢族成份最多。像潮汕人,福州人,贛語系,吳越系,乃至一部分廣府系,漢人成份都比客家要高。


keisuku2


客家人大部分是因為北方戰亂從中原分幾次遷移到現在的安居地的。主要分佈在江西贛南,廣東梅州(韶關有一些),福建西北部一帶。與當地土著混居在一起,語言也因為生存交流的需要逐漸和當地語言交織在一起,客家話有明顯的中原雅音(過去的官話)和當地土話結合的因素,形成了大系贛南客家話,廣東梅州話,福建西北客家話。其中各地小地方都有不同的口音,因此客家話說來相當複雜,相距一里兩裡地都有聽不太懂的話,蠻有趣味喲!客家人幾乎是漢人後裔。至於閩南人當然有些漢人後裔,還有閩越人的後裔,他們更是雜七雜八的交織變遷。土著,漢人,閩越人慢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閩南話(包括臺灣大部也是講閩南話)。有了共同的語言就可以區分他們是什麼人。在今泉州、廈門、漳州稱之為閩南三角洲,本地都是說閩南話的人。他們三市的閩南話都有不同,外地人不長期跟他們打交道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反而我一個客家人驚奇地發現,閩南話中有不少客家話摻雜在其中,可見,閩南話中有客家漢語的影子。說閩南人中有過去漢人的融入應該是有證可言的,其語言最具說服力!


東方大狂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