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女特工:110歲傳奇湘女的地下黨生涯

紅色女特工:110歲傳奇湘女的地下黨生涯

晚年黃慕蘭

2月7日,著名紅色女“特工”黃慕蘭在浙江杭州辭世,享年110歲。這位出身書香名門、在革命戰爭年代屢立奇功的革命老人,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共產黨的百科全書”,一生傳奇。許多人知道她的一些事蹟,卻不知道這位巾幗英雄是一位湘女。

就讀於周南女校,逃離包辦婚姻,投身革命改名“慕蘭”

黃慕蘭於1907年7月18日(農曆六月初九)出生在瀏陽一個書香門第,原名黃彰定。她父親黃穎初是瀏陽著名文人,與譚嗣同、唐才常一同在名儒歐陽中鵠門下受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嶽麓書院教習,是黃興、蔡鍔等人的老師。他與譚嗣同一起辦過收養棄嬰的育嬰堂,與許多民國政壇人物有交往。黃穎初思想開明,對長女黃慕蘭十分寵愛,未讓她受纏足之苦。黃慕蘭有極強的記憶力和語言天賦,十分善於學各地的方言。

1919年,12歲的黃慕蘭被父母送進長沙周南女校讀書。該校校長朱劍凡與夫人毀家興學,創辦周南女子學校,立志教育出一代獨立女國民,培養了一批在中國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學生,如向警予、蔡暢、楊開慧、丁玲等,黃慕蘭深受校長夫婦“女子當自尊、自重、自立、自育”思想的薰陶,參與五四愛國運動。在周南所受啟蒙教育對她走上革命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她晚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我們這一代的女性能夠參與國民革命,跟女子教育的興起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她後來不得不退學在家自學,但心中一直不忘校長的教誨,在讀《列女傳》《木蘭辭》時十分欽佩智勇雙全的花木蘭,參加革命後毅然改名為慕蘭。

1923年至1925年,黃慕蘭在老家曾有過一段從小訂婚的包辦婚姻。丈夫是一位抽鴉片、打丫環的少爺。她實在忍不下去,便偷偷給父親寫紙條,要求以母病為由回孃家,從此再未回過婆家。父母讓她在家中自修,為上大學做準備,她讀了大量與革命有關的文章、傳單、簡報。多年後,黃慕蘭曾對人說:“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如此開通慈愛,或者我當時結婚遇上一個好男人,也許我的故事就此結束了。”

紅色女特工:110歲傳奇湘女的地下黨生涯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慕蘭

痛失兩位刻骨銘心的革命伴侶

1926年,黃慕蘭在北伐前夕毅然到漢口投奔宋慶齡、何香凝領導下的婦女運動,擔任漢口婦女部部長,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位19歲的婦女運動領袖,長得漂亮,有文化,交際廣,有魄力,活動能力強,在武漢三鎮很出名,成為很多優秀男士追求的對象。郭沫若將她化身為長篇小說《騎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茅盾寫長篇小說《蝕》也借鑑了她的經歷。

1927年三八節,黃慕蘭與由共產黨人主辦的漢口《民國日報》主編、中共中央軍委機要處主任秘書和警衛團政治指導員宛希儼結婚。宛希儼是大學畢業的大家族子弟,也是逃離包辦婚姻參加革命的。他們沒有婚禮儀式,結婚的消息由董必武在一次會議上宣佈,並在報上刊登簡單的結婚啟事,表示公開否定過去的包辦婚姻。這一年風雲多變,國共分裂之後,宛希儼、黃慕蘭夫婦轉入地下工作,用米湯在《聖經》中密寫文件、去小旅館對接頭暗號……黃慕蘭開始了不同凡響的“潛伏”人生。

1928年,兒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儼就被調往贛西南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4個月之後在戰場犧牲。7個月後,黃慕蘭才無意間獲悉丈夫犧牲的消息。同年黃慕蘭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共中央委員會機要秘書,成為中央特科成員。

在上海,黃慕蘭遇見了在武漢時就認識的賀昌,他在中共六大與關嚮應同時當選為中央委員。在賀昌勸慰、幫助下,黃慕蘭漸漸開朗起來,彼此產生感情,在徵求周恩來意見、得到組織同意後,黃慕蘭開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1929年,與賀昌結合不久,黃慕蘭深入工廠領導工人罷工爭取權益時被捕,囚於龍華監獄100天。身懷有孕的黃慕蘭拒不承認共產黨身份,卻在彭湃的領導下成立了一個黨支部組織獄中鬥爭。出獄後,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特殊使命,如喬裝成貴夫人,乘豪華遊輪從香港運送共產國際撥來的鉅額經費到上海交給黨中央。

1931年,賀昌前往江西蘇區工作,後壯烈犧牲。黃慕蘭曾為賀昌生下一個孩子,孩子出生不久就被賀昌送到戰友處撫養,解放後才母子相認。當時,黃慕蘭肩上也擔負著繁重的革命任務,因黨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受到很大破壞,許多地下黨員被捕,組織上看中了黃慕蘭的活動能力和社會關係,委命她擔任中國人民革命互濟總會的營救部長,與潘漢年單線聯繫,營救被捕同志。

紅色女特工:110歲傳奇湘女的地下黨生涯

少女黃慕蘭

營救被捕人士,保護黨中央、周恩來免遭毒手

地下黨組織交給黃慕蘭的第一個重要任務是營救關嚮應。黃慕蘭裝扮成上層婦女,出面找年輕進步律師陳志皋幫助。陳志皋父親陳其壽在上海法租界是響噹噹的人物,在陳氏父子的幫助下,關嚮應被釋放。營救關嚮應期間,陳志皋對美貌智慧的黃慕蘭展開追求。

1930年6月的一個下午,她和陳志皋在咖啡館閒談,偶遇陳在法租界巡捕房當翻譯的同學曹炳生,曹談起了巡捕房最近抓到的一個共產黨頭頭,說此人是湖北人,60歲左右,酒糟鼻子,鑲一口金牙,9個指頭,是懸賞10萬元才抓到的,這個人架子蠻大,但一點兒沒骨氣,還沒用刑就什麼都交代了。一個符合描述特點的人物闖進了黃慕蘭的腦海裡:這個人很可能是中央政治局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向忠發!黃慕蘭十分焦急,卻一直忍到曹炳生離開,之後她以頭痛為由請陳志皋送她回家。

短短兩小時之內,這個消息便由黃慕蘭傳給了潘漢年,再由潘漢年傳給康生、周恩來。周恩來迅速組織中央李富春、蔡暢等人轉移。當晚,向忠髮帶著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鑰匙開門闖進了周恩來轉移前的住所……向忠發是黨的主要領導人,又是特科領導成員,掌握的情報非比尋常,若不是黃慕蘭的這次機智敏銳傳遞情報,黨中共在上海的中樞機構完全有可能在瞬間垮掉。

1931年12月,國民黨散佈“伍豪(周恩來的筆名)等脫離共產黨啟事”,黃慕蘭奉命請陳志皋出面委託法國籍律師巴和出面辦理《周少山緊要啟事》,駁斥了敵人汙衊的內幕背景。

一生四度入獄,晚年寫作自傳

1933年,黃慕蘭聽取組織的意見,帶著“繼續支持營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後互不干涉個人行動、允許她將來與前夫遺孤相認”的三項約定,與陳志皋結婚,奉命脫黨以民主人士的面目活動,先後以銀行家、慈善家、國民黨特派員等特殊身份為中共工作,參與了“全國冤獄賠償運動”、營救“七君子”出獄、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線、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動,其間曾再次遭受國民黨的牢獄之災。

紅色女特工:110歲傳奇湘女的地下黨生涯

20世紀50年代,因受潘漢年案牽涉,黃慕蘭兩度入秦城監獄,被監禁17年。20世紀80年代,她在鄧穎超的幫助下平反,任上海市政府參事。1993年黃慕蘭移居杭州後下定決心寫自傳,每天口述一盒錄音帶,再請人對錄音帶進行整理,其間她多次住院,對錄音稿不滿意,又動手重新寫過。《黃慕蘭自傳:最美紅色女“特工”親述》2004年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2016年年初再版,回憶了她接受進步思想的少年時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青年時期以及錯案平反後安度晚年的情況。

始終保持心中的濃濃鄉情

這位十幾歲就離開家鄉瀏陽、投身革命的傳奇湘女,一直保持著心中的濃濃鄉情:她的客廳裡,擺放著家鄉盛產的菊花石;周南中學在她百歲壽辰時送的湘繡匾額一直懸掛在客廳正中間。

在瀏陽,黃慕蘭的侄女、年過七旬的黃彥如深情回憶起姑姑,說她一生都將家鄉瀏陽掛在心中。在黃彥如的眼中,姑姑黃慕蘭舉手投足之間仍不失名門閨秀、奇女子的風度,穿著雅緻,舉止高雅,皮膚白皙,沒有老年斑,說話有條有理,語調溫和,邏輯思維清晰且記憶力超強。儘管離開家鄉多年,可每當黃慕蘭開始說瀏陽話時,年過百歲的她顯得格外親切。她日常生活十分簡樸,但在支持家鄉發展方面特別大方,在交辦黃彥如的事中多涉及家鄉發展。1998年湖南遭受嚴重水患災害,黃慕蘭第一時間便與黃彥如聯繫:“瀏陽的情況怎麼樣了?”得知瀏陽也遭受暴雨襲擊,黃慕蘭特意交給侄女一個任務:請侄女把自己的幾千元工資交至瀏陽民政部門,作為一位遊子關注家鄉的一點心意。

長壽秘訣是保持樂觀

儘管她很討厭被人叫作“美女特工”之類的稱呼,但見過晚年黃慕蘭的人都回憶說,100多歲的她皮膚很好,非常有大家閨秀風範。她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若第二天有人上門,會早早起床洗漱收拾。每一次出門也會在出門時對裝束試了又試,精緻不輸年輕女性。即使住院,她也特別注意個人形象。散步看到好看的花,會要求阿姨幫她拍照。平時常看報,看到好消息會很高興。電視中的戲劇節目也是她之最愛。她一日三餐極規律,早上一碗白粥拌點營養粉加蛋白,中晚餐就是豆腐之類是蔬菜加粥,十分簡單。

黃慕蘭在自傳中總結自己的一生及長壽秘訣:“我生性好強,對中央的信賴從未動搖,一貫迎著困難上,從不消極頹喪,處逆境而能堅持革命樂觀主義的人生觀,所以這點個人情感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壓不垮我的。這是我一生的長處,也是我得以健康長壽的唯一保健妙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