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學會代表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

7月18日,“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在武漢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武漢大學共同舉辦。

察哈爾學會代表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

中宣部人權事務局副局長吳雷芬主持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徐顯明,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李龍,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人權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付子堂,察哈爾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前駐斯特拉斯堡總領事張國斌,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張永和,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黎爾平等來自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相關實務部門代表100餘人出席此次以“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為主題的學術盛會。

察哈爾學會代表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

本次大會分為主題發言、評議與互動討論三個部分,共設四個分議題,包括“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實踐成就”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發展”。與會專家學者根據大會主題、分議題進行了主題發言,圍繞中國人權發展路徑、人權保障的立法進展、新時代人權話語建設、人權各領域實踐成就、全球人權治理改革、國際人權合作、把握新時代人權發展特徵和趨勢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豐碩成果,體現了學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全面關注。

察哈爾學會代表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

徐顯明副會長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中國人權在過去的發展和當今的現狀,列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權建設成就在人權理論、制度、人權實踐和國際貢獻這四個方面的主要表現。他表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舉辦這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權建設的經驗及所走過的道路。他認為,我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人權事業所取得的成就為世界矚目。

李君如副會長從深層次上分析了中國人權發展的全方位表現和深刻意義。他提到,《人權宣言》的制定吸取了二戰的經驗,使得人權從某一些國家的價值觀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則。他表示,人權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潮流,它滾滾向前,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人權是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權利,包括我們中國人權入憲、入黨章,這些都表明這個進步潮流滾滾向前,勢不可擋。

武漢大學黨組書記韓進作為主辦方之一,代表武漢大學向各位嘉賓參加此次論壇表示感謝,同時期待通過論壇能夠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付子堂校長做了題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人權研究中平等問題的變與常”的主題發言,他表示,平等問題一直是人權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始終將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首要人權,注重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保障中國人民各項權益,重點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長足進展。

察哈爾學會代表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

張永和院長就“第四代人權”發表看法,他表示,我們有必要精準地把握“人權”這一概念的由來,人權關懷著“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方方面面,但人權不是有關“人”的全部,人權只是對“人”的一方面權利的具體表達,是“人”的一個部分。他認為,如果 “人”的概念是一階的,那麼人權概念就只能處於二階,而人權概念還需要進一步地表述為各項具體權利,民主、自由、發展權、生存權、人格權、尊嚴、環境權等三階概念。

黎爾平教授分析了中國人權發展的路徑,並總結了中國人權發展以來的成就。他表示,中國人權發展碩果斐然,中國政府向世界倡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全球人權治理,發展中國家國際友人以及歐美國家的友好學者不斷來中國學習和交流,這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權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張國斌秘書長圍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發展與國際貢獻做了主題發言。他提到,關於人權的許多問題長期處於爭論之中,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權發展情況,正視中國為人權發展所做出的國際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還表示,我國通過實際行動扭轉了我國在國際人權話語權中的不利局面,我國已逐步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國際人權事業發展的積極倡導者和重要參與者,為國內乃至世界的人權發展做出了不可小覷的貢獻。

察哈爾學會代表出席“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

“人權”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不僅關乎人類福利的優化,也關乎人類未來的命運。今年是《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週年,也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值此之際,舉辦“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研討會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作為專業的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察哈爾學會在人權研究領域也積極開展公共外交,產出智慧成果,為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供了學術平臺,今後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合作,努力為人權發展做出更大的國際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