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身为一个哈尔滨人,让我自豪的是我的家乡有一条横穿市区的母亲河。它便是中国七大河之一,松花江。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春天来了,冰封的江雪,在春风的吹拂下,开始解冻,冰层逐渐融化,形成波澜壮阔的冰棱。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夏季到了,江边瞬间热闹了起来,清晨的太阳投射在江面上,反射出层层波光,就像展开一卷斑斓的彩墨画,江面上,渔民正撒着网打鱼,江边上的人们也多了起来。孩子嬉笑、玩乐。大人们支着帐篷在野炊。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秋天的松花江畔,树叶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一片一片从树上掉落下来,掉进了江水里,仿佛是一艘艘小船,给松花江披上了金装。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冬天到了,冰城展现了它原有的面貌,整个城市都银装素裹,变成了冰雪的世界。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可是这么美的松花江,也有自己得脾气秉性。

1998年

还记得那时我五岁,朦胧的记忆中只记的九八年八月,松花江洪水上涨,满城的消防官兵,领导干部,以及普通市民,大家的凝聚力超强,全部冲在了抗洪的第一线。还记得当时我的姥爷是个人民教师。当时也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抗洪中去。虽然当时我不懂他们是在做什么,但是每一次看到姥爷满身泥泞的回到家里,不自觉的会心疼。

我敬爱的母亲河,你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

数据显示,在98年5月至6月的时候,松花江水位下降,哈尔滨的水位特别的枯,最低的水位只有111.62米,是100年以内,同期的最低水位。

洪水期间,洪峰一共爆发过三次,第一次是1998年7月22日,洪峰水位为117.89米,洪峰流量为4910立方米/秒

第二次是1998年8月9日洪峰水位为118.75米,超过警戒水位0.65米,洪峰流量为7390立方米/秒。

第三次是1998年8月22日洪峰水位为120.89米,实测流量为16600立方米/秒。在第二次洪峰没有回落的情况下又开始起涨。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短短的一个月内,水位涨了3米高。防洪纪念塔江堤出现了管涌,险情威胁着这座城市。

可是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防汛指挥机构健全,队伍精干,领导深入抗洪一线。现场办公,落实责任,会同解放军和消防官兵。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空前凝聚,众志成城。与洪水展开了一场搏斗。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为了使202国道江北漫水路段尽快恢复通车,哈尔滨市交通局抢险,把低洼处用沙袋叠起了30-50公分的挡水墙。第二水源地出现11处渗漏点,哈尔滨市供水三厂干部职工三天三夜抢修,恢复了停产的净水系统。哈尔滨市供水二厂组织1000人抢险队伍,保卫水源地。哈尔滨第三电厂与哈东之间220千伏线路浸泡在水中的12基杆塔基础比较薄弱,哈尔滨市电业局将铁塔装了拉线,以防倾倒;6500千伏哈大线,11基跨江铁塔浸泡在江水中,每天有大量的漂浮物挂在铁塔上。电业局每天出动5艘快艇50人巡逻、清除铁塔上的杂物近8吨。8月20日零时许,一名巡堤的战士发现江堤与火车道线交界处出现两处管涌,1500名官兵抢险下来还不到十分钟,马上从地上爬起来投入战斗,仅仅用1个小时,把两车皮的沙土装了3000多个沙袋,用40分钟垒成长4米宽5米高1.5米的围堰,排除了险情。省武警总队的32名共产党员突击队员跳进1.6米深的江水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然后用木桩和土袋加固,经过10个小时奋战终于堵住管涌。”这是出自一位解放军战士写下的著有“哈尔滨市1998年8月16日”的日记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直到1998年9月23日,哈尔滨抗洪取得了胜利。数据显示:“哈尔滨市累计上堤干部群众665.4万人次,官兵38.9万人次,出动机动车辆、船只121万次,木材3975立方米,土石方710万立方米,抗洪抢险投入经费大约10亿元,使376.3公里的松花江干堤防无一处溃堤,转移22万余人无一伤亡,沿江农田有效保护,社会治安稳定,生产生活正常,井然有序。”

大山铭记,大江作证。松花江这条母亲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带上哈尔滨市人民的英雄诗篇,日夜歌唱着奔向远方。

2018

20年过去了。如今的你,已经没有了98年那样的汹涌。现在展现出的是一片祥和的模样。可是就在昨天,我来到你身边散步。发现了波涛前的宁静。水位又下降了87厘米。会不会上演98年的历史都是未知的。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清楚可见,从岸边已经可以走到江中心,此时的水位是我见到近几年里最低的了。其实我害怕你再一次发怒。再一次历史重演。

我们与你的关系是子民与母亲河的关系,同是也是一对相互厮守,相互依存的恋人的关系。著名女歌手叶倩文与林子祥演唱的歌曲中,有一支叫《选择》,其中有这样的词句:“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恰恰道出了哈尔滨的早期居民正是在万千顷江岸大地上,选择了松花江的此岸与彼岸,既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如叶与林后面合唱的歌词中所说的:“这是我们的选择……”如今有些人会说,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是背后由一个看不见的上帝的手安排的,与其这样说,不如说这是历史的选择,更符合辩证法。中东铁路的修筑,无疑加快了江与城的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和相互繁荣。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从运粮河口往下游,注入松花江右岸穿过城市的小河叫何家沟。河长32.59公里,下游河宽60~80米不等。何家沟源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南的张家店与平房火车站之间。小河流出后,上游经过平房区的南虹公园,河宽不到两米,小河很直,很静,水波微兴,光影浮云,映出南虹公园的秀娇之影。水色略显灰色,这是许多北国河流中掺杂黑土地沙土流失后的颜色。如果说,穿越平房地区的何家沟上游尚可一观的话,那么穿过平房公园,经过畜收场绿地之后,进入居民区的何家沟便越来越叫人苦面愁颜了。


何家沟成为垃圾沟河,也是经过了逐渐演变的过程的。60年前,何家沟下游还可以钓鱼、捞虾和行船。可是到了20年前,何家沟便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龙须沟了。2010年10月初,我来到运粮河,稍带也来看看何家沟时,在离何家沟桥还有一两百米时,微吹的小风便将河臭送来,令人作呕的臭气薰天,让过路的人无不掩鼻而加快脚步。问臭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我们哈尔滨人自己造成的?在125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中,除了上游集水中较少有排放的工农业废水与生活废水外,其他地方的河段就是排水沟。许多大中小企业的废水,全都不经过污水处理这一关而径自向沟中排放,因此沟中几乎什么物质都有。唯一缺少的是干净的谁,如果说20世纪40年代末,哈尔滨人口约有100万的话,如今哈尔滨常住人口在不断增长,增长到5-10倍,故而排放出来的污生活废水也会增长5-10倍,工厂、企业排放出来的污水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这些污水的排放点、排放源,从自建厂建企业之初就从没有考虑过治污,你说——何家沟要不承载这么多的污水由谁来承载呢?何家沟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弃儿,如今真正到了挽救、救治、治理、重建何家沟的时候了。

如何治理何家沟?哈尔滨市各级政府及专业部门是有规划的,投资为19.7亿,有关工程也在实施中,遗憾的是效果缓慢,臭味依旧,治“何”远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把污水纳于管道中,沟道里或曰河床中放以清水是一种治理方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是臭味可能减少,甚至消失,可是排出的污水由管道进入松花江干流,岂不是把臭味儿整体搬迁到母亲河里了吗?

如果换一种思维,把投资用来治理污染源,在源上消除污染,然后集中几个地方分段处理居民的生活污水,可行不可行呢?群力开发区在作整体开发了,房地产商嫌了个盆盈钵满——在若干小区之间建立污水处理厂,让开发商们共同出资进行污水的净化,而不单单地修一些观光园、小憩园、广场中心花园之类的面子工程,否则,冒着风吹来的何家沟的隐隐臭味儿,谁会有心思赏心乐事,看人间的红尘美景呢……

越过何家沟入江口的垃圾拦截网,有些大一些的垃圾被拦住了,政府安排的垃圾车将截下来堆在岸上的垃圾拉走——现阶段看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下一步如何呢?再过若干年呢?永远呢?

我无法设想,也找不到答案。河流污染是流行世界的城市病,不治理是永远不会好的。只有将这些排放污水的支流治理了,流经哈尔滨的松花江干流,才会江洁水清,才会有波光丽影,才会实现城江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亦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或问,哈尔滨和松花江母亲河的关系,离这一天还有多远哦?

我知道我们做了太多的错事,对于河流污染,我们会努力做到最好,用我们的行动,来证明我们依旧爱着那条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也期望你不要动怒,上演历史性的洪流。

1998与2018,母亲河的悲喜交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