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票都说上证指数,不说深证和创业指数?

易怒的河马


为什么股票都说上证指数,不说深证和创业板指数?上证指数的编制是有缺陷的,但它之所以能成为沪深股市最具关注度的指数,跟市场长期运作而逐步约定俗成有密切关系。

在90年代初沪深股市刚刚成立时,买卖沪市股票的股民一般就看上证指数,而买卖深市股票的股民都要看深圳综指,这两个指数都是综合指数,即沪市或深市所有的股票都包含在内参与指数的计算。

比如上证指数,其理论算法是:今日上证指数=今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股价×总股本)之和/基期(1990年12月19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之和×100(乘数100起着放大的作用)。但这个算法只适合于上交所成立之初,今日和基期股票一样多,才能互相比较。随着股票的陆续发行上市,这种比较就不对等了,因而目前上证指数的真实算法是把理论公式进行变形后形成的连环算法:今日上证指数=今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之和/昨日沪市每个股票总市值之和×昨日上证指数。这种算法,不是纯粹数学的变形,在新股上市前后和分红送股除权前后,股票的个数和股票的价格或数量就能巧妙地切换过来。深证综指的算法与上证指数基本一样,基期是1991年4月3日。

后来,深交所借鉴香港恒生指数和美国道琼斯指数这些成份股指数的做法,选取40个股票编制深证成指:今日深证成指=今日成份股流通市值(股价×流通股)之和/基期(1994年7月20日)成份股流通市值之和×1000,并在实际计算中采用了上述的连环算法。有了深证成指后,深交所一般都在行情软件最显眼的位置揭示深证成指,而深证综指还在编制,只不过在软件中要自己搜索找出来。但由于我国股市的特点就是股票轮炒,40个成份股能否代表深市的情况就存疑,股民对深圳成指还是不太适应,深圳综指找起来又麻烦,大家就逐渐把眼光转移到老牌的上证指数上来了。2015年初,深圳成指的成份股扩容到500个,部分股民也慢慢适应它了,但上证指数的独特地位还是无法撼动。

上证指数用总股本作为权重来计算指数是失真的。2005年之前,很多股票的流通股只占总股本的三四分之一,大量国有股、法人股(私企只有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这是市场成立之初的“稳妥”想法,发行公众股在市场中流通,但大量股份不能流通,防止被别人控股,也避免对市场形成太大的冲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方面发觉,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较小,而这么多非流通股如果能卖出,那就是一笔巨款呀。每当有“国有股减持”的传闻出现,股市就应声下跌,因为股民只买单公众流通股,非流通股想来抢钱,大家只能以脚投票了。但是,2005年到2007年,国有股减持摇身一变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给当时股民送股补偿的办法,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配合这场天翻地覆的改革,上证指数也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上升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后面,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效果的渐次显现,很多企业的非流通股经过一定限期后就可以流通了,上证指数在股改前后的对比就显得反差很强烈,2007年6124点时的沪深股市流通市值才8.5万亿,而到了2015年6月12日的高峰5178点,沪深股市流通市值已经到了57万亿,现在这个数字又回到43万亿。股改和新股上市的叠加作用,使得上证指数的分析意义让步于流通市值了。

2000年左右,深交所准备学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搞创业板,主板股票的发行就交给上交所了。后来由于纳斯达克股票在2001年见顶回落跌幅太大,创业板的想法就暂时没法施行,又搞了折中的方案:2004年中小板上市。直到2009年,创业板才成功实现。这样,中国最大的公司尤其是大型国企很多都集中在沪市主板上市了,这使得原本是综合指数的上证指数也具有一些成份指数的特点,因而尽管上证指数的算法存在不足,但大家还是最关注这个让股民又爱又恨的独一无二的股价指数。


JohnTim2019


在A股市场的各种表述中,有时候说大盘股指,其实指的就是上证股指,也有的人称为沪指。而绝大多数的股评分析家都会以上证股指为参照,进行市场的整体分析。


这里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方面原因,上证股指集中的都是A股市场的巨无霸,都是盘子比较大,市值比较高,各行各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它们占有市场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说它们的走势关乎着市场的整体局势,所以在分析市场整个盘面的时候,一定会首先关注上证股指的走势。

第二个方面原因,A股市场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变化,其实在A股市场做评论员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你永远处于错与对的边缘,稍一不留心就会出现打脸的情况。而创业板或者深成指波动一般都比较大,情绪化交易比较严重,有的时候短期方向并不明确。而上证股指则相对平稳,大致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波动越小,相对结构越清晰,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说,分析上证股指的走势相对更客观些。

第三个方面原因,政策在A股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政策导向决定着股市的走向,而上证50的权重蓝筹公司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代表着市场政策的风向,也代表着未来的国家战略,所以说它的走势具有非常清晰的政策引导,所以也必须重点关注。

虽然上证股指比较重要,但由于盘子比较大,市值比较高,波动率过小。对于散户来说,更愿意关注创业板或者是深成指的票,有的时候会出现,看上证股指的脸色,做创业板的票,转A股市场的钱。


小散李大鹏


发表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该代表什么意思?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上证指数:上海证券综合指数简称“上证综指”,其样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深证指数:深证指数是指由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价指数,该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与上证指数相同,其样本为所有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权数为股票的总股本。由于以所有挂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代表性非常广泛,且它与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发布,它是股民和证券从业人员研判深圳股市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

创业板指数:创业板指数也称为“加权平均指数”,就是以起始日为一个基准点,按照创业板所有股票的流通市值,一个一个计算当天的股价,再加权平均,与开板之日的“基准点”比较。


所以在弄懂各个指数的所代表的的含义之后就不难发现,股票总是看上证指数而不说深证和创业指数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方面原因,上证股指集中的都是A股市场的巨无霸,都是盘子比较大,市值比较高,各行各业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它们占有市场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说它们的走势关乎着市场的整体局势,所以在分析市场整个盘面的时候,一定会首先关注上证股指的走势。

第二个方面原因,A股市场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变化,其实在A股市场做评论员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你永远处于错与对的边缘,稍一不留心就会出现打脸的情况。而创业板或者深成指波动一般都比较大,情绪化交易比较严重,有的时候短期方向并不明确。而上证股指则相对平稳,大致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波动越小,相对结构越清晰,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说,分析上证股指的走势相对更客观些。


第三个方面原因,政策在A股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政策导向决定着股市的走向,而上证50的权重蓝筹公司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代表着市场政策的风向,也代表着未来的国家战略,所以说它的走势具有非常清晰的政策引导,所以也必须重点关注。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守候Li


从各个板块的市值体量来讲,沪市的体量更大,能更好的代表股市:沪市主板361678.9亿、深市A股78961.1亿、中小板103821.4亿、创业板65341亿。沪市A股351468.8亿、深市股票248657.8亿,沪市的代表指数为上证指数,深市代表指数为深证成指,从体量的角度分析,上证指数所代表的股市市值更大,更具有权威性。

当然,不仅仅如此,沪市大市值的上市公司要远远多于深市。沪市总市值万亿级别的有7家,深市一家都没有。沪市总市值超5000亿的有10家,深市只有1家。沪市总市值超1000亿的有63家,深市总市值超1000亿的一共有33家。从上市公司分布来看,沪市1567家上市公司、深市2196家上市公司,沪市大市值的上市公司要远多于多深市,深市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则更多。

一个市值大、大型公司更多,而另外一个市值相对小一些且大型公司少一些,哪个市场更能体现整体股市的情况呢?显然是市值更大、大型公司更多的沪市,而代表指数则是上证指数。

不仅仅如此,还有着习惯与延续。在十几年前我入市的时候,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朋友、专业人士就都是以沪市上证指数为主要分析指数,这些年来均是如此,可能也是专业人士的习惯与认知如此,总是习惯性的先来讲上证指数,以上证指数作为代表股市的指数。再则是,十几年前我入市的时候专业人士就分析上证指数,带给我的影响就是,需要看上证指数,这么多年来也就有着一种延续,从股市有了上证指数以来到现在,一代传一代的影响,普遍的也就认知代表股市的为上证指数而不是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创业板指的体量就更小了,并且成立的时间要远远晚于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成分股数量也有限。

所以,不管是从体量、市值、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大型公司多少的角度,代表沪市的上证指数较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更具有衡量股市的水平。


厚金说


股市行情的好坏都是说上证指数,上证指数的涨跌就是代表着A股市场的涨跌,而不会去刻意去分析深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大家都是围绕上证指数来为参照,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数都会选定一个指数为整个股票市场的代表,这是股市的定律;类似美国股市,主要指数是道琼斯指数,其次就是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还有香港主要指数恒生指数,其次就是国企指数,红筹指数,标普香港创业板指数等;所以A股也不例外,A股的主要指数是上证指数,而深证指数和创业板指数,中小板指数等都是成为辅指数。

原因二:因为上证指数在A股市场权重非常高,很多巨无霸的公司都是登入上证指数,而且这些巨无霸的涨跌是最能影响整个股市的涨跌,类似那些国有企业都是在上海主板上市,而不会选择深圳主板上市;正因为上证指数占比权重高,涨跌影响整个股市行情,所以大家说股票都是选定上证指数为参照,而不会选择深证和创业板指数分析。

原因三: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领头羊,有一个突出者;像A股市场关于政策指导的都是上证指数为主,只要政策指导利好上证指数的整个股市都是能彪起来;反之假如政策只是利好创业板指数的消息或者深证的消息,股市会出现分化,并不会带动整个股市上涨。从这里就可以充分说明,上证指数才是A股的具有说话权,具有领导能力,具有影响力,这就是股票都说上证指数的原因之一。

原因四:因为大家的习惯问题,不管是各大官方网、媒体、财经评论员,分析师或者股民投资者每天都是关注上证指数的涨跌,只是分析上证指数的行情,从而不会去主动分析深证指数,创业板指数,中小板指数;已经让大家养成了这种思维,看股票行情的好坏,就看上涨指数的涨跌,从而让所有人都养成一种只分析上证指数为主参照,而不会去选择深证和创业板指数为参照。

A股市场就这样,以上四大原因就是为什么股票都说上证指数,不说深证和创业指数的真正原因。整个A行情都是看上证指数脸色吃饭,只有上证指数好大家才好,不分析上证指数难道分析其他没有领导性的指数没有意义,这就是大家看上证指数的真正原因。


老金财经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A股市场刚建的时候是上海证交所先建立的。并且很多证券业部都是先有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只能进行上海市场股票交易。然后隔了几年以后才能看到深交所股票,才能进行深圳市场股票交易。

股市建立之初,当时大多数城市看股票都是只能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很多老股民由于先接触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所以都对上海股市的股票比较熟悉和了解,他们在分析股票时,经常会分析上海股票和上证指数。很多证券分析师在当时也只提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因为不少证券营业部股民看不到深交所上市股票,没有深交所上市的股票的行情板。

我所在的营业部是在只能开户炒上证股票三五年后才放开深交所股票的开户。

所以很多老股民都没有炒深圳股票的习惯。我也是近些年才开始略炒了些深圳市场的股票。

所以是历史上的因素造成的。再加上当时上海市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地位远不及上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大多都是一些科技股和小盘股较多。而一些行业龙头和国家重要支柱企业大多很早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总体来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行业种类更全面。大型国企、巨型企业偏多。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小公司和科技型公司偏多。

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圳市场的小公司股票被爆炒的非常严重。使得深圳市场的股票无法代表市场的真正行情走势。

所以在当时人们习惯于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行情指数为行情的代表。这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习惯。

当今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所的上市股票的各自特点已经越来越模胡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股票类型差别那么明显。

但是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上证指数来代表市场行情。而且一般情况下,上证指数和深成指是同涨同跌的。所以用上证指数来代表股票走势,就一直延续了这种习惯。


孟可的思想空间


在中国的股市,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数不仅仅上证指数,深圳和创业板指,还有中小板,中证500,沪深300等等指数。

大家经常都用上证指数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01,原因

首先是习惯。上证指数是最早的指数之一,所以从90年代开始,所有跟股市有关的新闻,都会提到上证指数。

慢慢的,不管是媒体还是普通股民,都已经习惯了用上证指数的涨跌来评判股市的涨跌。

其次是地位。沪深两市对比起来,沪市的上市公司中蓝筹权重股更多,央企国企更多。他们往往代表着政策的变动,代表着经济层面的变化。

这些上市公司,体量大,市值高。所以更经常的使用上证指数来代表股市。

02,代表性

但实际上,上证指数对整个股市的代表性,并不是太充分。

比如10年前的上证指数是在2900多点,今天的上证指数依然是2900多点,但是10年过去了,难道股市真的没涨吗?

包含3401支成分股的中证全指,在这10年里,涨了29.45%,这个其实更具有代表性。

或者大家喜欢投资蓝筹股的,可以看一看,沪深300上涨了21%;喜欢中小市值公司的,代表性的中证500上涨36%;与上证指数对比,我们发现,深证综指上涨59%;

代表中小板表现的,中小板综指上涨96%;代表创业板的创业板指,上涨65%;不过,深圳成指,过去10年下跌19.7%。

所以,使用上证指数代表整个股市,显然是不全面的。

“财说得明白”,这里用简单的语言,把理财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已经发表的文章,包括房产,基金,银行理财,黄金等,有些热文已经收录在菜单里,请你关注,在后台查看菜单。


财说得明白


为什么大家研究股票都喜欢说上证指数,而较少说深证和创业指数。原因是几个方面的。一是上证指数是新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个成立的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是1990年成立并开始交易股票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是1991年成立并开始交易股票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晚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是大家习惯于用上证指数来说股市。

二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是大公司,流通盘大的上市公司都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流通盘较小的上市公司都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后来有了中小板和创业板,于是就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主板规模较大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当这种格局形成后,上证指数的涨跌就更能代表整个证券市场,因为,上证指数里面权重股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而中小板和创业板所占权重较小,不能代表整个证券市场。

三是,后来国际上先用股指期货也是用的上证50指数做为参与,例如,新加坡的富时A50股指期货,当国际和国内的股指期货都选上海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参数时,上证指数的代表性就更进一步加强了。

四是专业的机构研究股市都习惯用上证指数来判断,专业的证券研究机构对股市的研发报告用上证指数较多,久而久之,投资者也习惯了用上证指数来说股市。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创业的难题,生活的难题,企业发展难题,产业升级的难题,资本运作的难题,理财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上证指数现在走的比较差,一直在横盘,深证指数一直是牛市行情。

分析创业板的月K线图,2017年与今年2019年比较呈现量价底背离。指数下跌,成交量较2017年多了很多,短期内上攻1792点的观点不变,现在修正为上攻整数点1800点;所以短暂的回调就是上车机会。

明年的预测更是疯狂,可能就是一个大级别牛市,那么年底就是进仓良机了,期待明年验证我的观点。机会就在深证板块,从月线分析看,上证则没有吸引力,比较2017年没有出现量价底背离,所以尽量不要买600开头的,从个股的基本面分析来看同样如此,大部分上海的股票没有吸引力,基本面很一般,重要的事情我总是重复说:机会在深证板块。


天锋论股


相较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上证指数更具代表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上证指数是综合指数,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是成分股指数;二是上交所上市公司的门类、市值体量、净利润均高于深交所,所以更具代表性。

三大指数成分股差异

上证指数是综合性指数,它的成分股包括在上交所所有A股和B股,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其成分股达到1537只,覆盖所有大的行业;

深圳成指是成分股指数,包括深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在内的500家上市公司;

创业板指也是成分股指数,包括在创业板上市的100家企业。

从成分股来说,上证指数覆盖范围更广,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选取的是有代表性的企业,打个比方来说,上证指数相当于人口普查,而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相当于人口抽查,取的样本数不一样,这是大家常拿上证指数作为市场风向标的重要因素。


两大市场的体量

在主板上市的公司,条件更加苛刻,对公司股本、营业收入、净利润要求更高,大的上市公司一般选择在主板上市,蓝筹股占总市值比例大。

而中小板、创业板对上市条件相对宽松,主要是为中小型上市提供融资渠道,成长股占总市值比例较大。

年报来看,2018年上海所有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3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占同期GDP比重约30%,共实现净利润2.8万亿元,同比增长4%。

2018年深圳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95亿,同比增长13.33%,深市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5834.83亿元,同比下降22.88%。

对比两大交易市场的营业总收入、净利润,上交所营业总收入是深交所的3倍,净利润是深市的5倍,上海市场看更能反映实体经济。

总结

综上所述,上证指数本身的综合性,成分股的门类、规模、以及在GDP中的占比,都比深圳成指和创业板指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大家常用上证指数的走势来反映市场的总体情况。

当然,各大市场的优劣势各不相同,上交所央企和国企总市值占比更大,深交所民营企业家数更多,反映的是经济中不同的参与主体,深交所总的体量虽比不上上交所,但在结构上的参考意义同等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