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故事书的3个变化

2018,故事书的3个变化

出发,从不嫌晚!

✎ 编 者 按

这里有1个小愿望和3个小变化,与我有关,其实也与你有关。

2018年的第一个工作周在忙碌和不安中结束了,我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写些什么。很多朋友在催问为何还不更新,是心生倦怠之意还是又在憋什么大招。言语中既有关切也有责备,在此一一谢过。感谢的谢和谢罪的谢。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开心也有伤心、有顺境也有困境、有收获也有失落、有相信也有怀疑……幸运的是身边总有些人关心、支持着我,帮我认清现实、找回自我、用新的视角理解世界的全貌。

这当然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不过这些内容略显私密就不再公开谈论了。今天的重点是面向未来,谈谈今后的一些打算。

算上工作期间的职责安排,从事分析、写作工作已有近10年光景。10年岁月洗练,文笔虽未必十分老道,却也算有些心得。2012年起的自由写作开启了人生中很多可能性,故事书也应运而生与诸位相识。

1.

不久前读到吴晓波老师关于写作的一篇文章,他认为写作者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

你写作的公共价值是什么?

所谓公共价值是指你要创作的选题、对象和人物,究竟有没有公共阅读的价值。最简单的判断在于它在行业之外的影响力有多大。

读到这段话竟有些“开悟”了,心中很多谜团渐渐有了答案。为什么苦心创作的文章无人问津?为什么用心运营的故事书仅在行业内有人了解?为什么自己的视野总是停留在信息通信行业?为什么无法为更多行业外的人提供价值?

那个答案就是——公共价值

这是2018年的第一个变化:从固步自封到探索未知,我将投入更多精力到公共领域方面的研究与写作,尝试为更多人提供有用、有品的内容。

2.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的写作遇到过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困境——体系化输出。

尽管在选题时尽量做到了深度与广度的有机融合,在文字的可读性以及排版的友好性上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但却依然觉得价值有限,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零散的知识连点成线、形成体系。

想来在过去的几年间,自己写就的文字也有近百万,但真正能够形成体系的也只有几门公开课而已,实在有些可惜。

这是2018年的第二个变化:从散点写作到系统架构,让过去散落在各个小文章中的观点变成体系化的方法论指南。

说到这里可以悄悄地透露一下今年许下的一个小愿望,希望在2018年可以完成自己的新书写作,一本帮助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们给人生“开挂”的升级指南。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在讨论区跟我聊聊)

3.

无论传媒生态如何改变,技术驱动如何解构,视频如何兴盛,人类对于阅读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减。因为对于受众来说,文字是信息获取效率最高的方式,同时对于机构来说,文字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上面这段话来自于虎嗅一哥“伯通”的《写作还有什么用?》,对这个观点深以为然。

虽然不清楚科技最终会把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迭代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有类似“人脑传输”、“记忆备份”、“经验分享”的黑科技,但阅读是至今还广泛存在的信息获取方式,尽管媒介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你必须承认阅读本身是没有太多不同的。

于是,对作者来说认真做内容、努力写文章仍然是个不错的通路。需要关注的点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需要市场化的手段去验证的。经过了过去的这几年,我已经意识到内容的创作、分发和营销其实是不同的专业,不管你是否喜欢,罗振宇、吴晓波们的内容型产品确实做得有声有色、越来越精彩纷呈。

这是2018年的第三个变化:从内容创作到内容营销,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去寻找市场验证的载体与机会。

2017年最后一天与2018年第一天的新旧交替时刻,我做了一张图发在朋友圈——

2018,故事书的3个变化

图中有我今年的年度关键词——Nice,做一个Nice的人

文章最后,分享最近看到的3碗鸡汤,先干为敬,与君共勉:

  1.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说平凡可贵。

  2. 你今天必须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明天才可以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东西。

  3. 不要相信所谓的懒洋洋的自由,自由都是透过努力和勤奋换来的广阔人生。

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既知道如何努力追求很多东西,也知道如何正确地失败。

——《原则》

故事书入驻平台

百度百家 | 腾讯科技 | 新浪创事记 | 搜狐IT

钛媒体 | 虎嗅 | 品途网 | 界面 | 艾瑞网

一点资讯 | 第一观点 | 智能帮 | 砍柴网

移动Labs | C114 | 通信世界网

……

2016年度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2015年度腾讯科技新锐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作者

有态度 有深度 有温度

GFM1983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故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