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本文作者黄强

时常有朋友问:为什么你的书可以一本本出版,却不要提供经费?还拿版税?在大学做教授的朋友说:我们有科研经费,报销却很麻烦,出本书挺费周折。至于那些不在高校,没有经费的作者,出本书更困难。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1,阅读】

早就传闻2018年书号要减少,7月初得到的信息是一些出版社补贴书的书稿费用上涨了,涨幅约为30%,意味着经费出版的书费用增大了,这对原本科研项目少,经费低的年轻教师来说,又增加了难度。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2,黄强已经出版的15本著作】

2018年年初,一位朋友请我帮忙联系出版,为他制订了方案,他是又想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犹豫不决,本来计划是7月份出书,但是半年过去了,他书呢,现在还没见到。还有一位大学的年轻教师,也为他谋划了,几个月后他说学校开始操作了,与某出版社达成了协议,上周问他书出来了吗?回答没有。

还有一位朋友两年前就为他联系了出版社,责编也申报了选题,他没推进,结果选题黄了,书还在空中飘着。而我在二三年时间,新书一本又一本推出,不要补贴,拿着版税。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3,黄强在苏州慢书房签售】

他们盘算着美好计划时,我已经走在了路上;他们在优哉游哉的时候,我奋笔疾书。一年对我而言,是二年三年,我要当三年四年来用,不让时间空闲,不让自己无所作为。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4,昆山考察】

至于我的书稿出来,为什么出版社会选择,不要我经费补贴,并且支付版税。我有诀窍吗?有的。在书稿写作前的格局影响到书的出版。教授们考虑如何考核,申报项目,至于结项书稿是否有市场,是否可读,无需考虑。这样的书,只能是用经费补贴的方式出版。按照中华书局等名社的要求,书稿不达要求,有经费也不出,质量必须考虑。玩票的作者,考虑是自己感受,敝帚自珍。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5,黄强新著《金瓶梅风物志》】

我写书稿前,除了书稿的学术性,创新点之外,还要考虑市场性,书出来有读者购买,为出版社盈利。否则出版社凭什么投资?一本书要传递新知识,也要在传播中获得利益的回报,知识创造价值。编辑为书付出了劳动,出版社承担了风险,应该有名与利的回报,知识卖钱无上光荣。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6,黄强著《金瓶梅风物志》,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度好书奖】

你说我与那些拿补贴出版著作的作者,思考的一样吗?想法决定了我们的做法,以及结果。我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学术水平,不是社会地位,而是思考的方式,思考的格局?他们为自己考虑的多,为读者考虑的少。我想的不仅仅是自己,换位思考,我是作者我会买这本书吗?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如果我是出版社,我会出这样一本书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哪里?

为什么我出书可以拿版税 思考的格局是怎样的?

【图7,登高望远】

思考影响你的格局,想法决定你的办法,胸襟大的,格局也大,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

黄强,字不息。知名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金瓶梅文化、中国服饰史等研究,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15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