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鬥爭中的湖南宜章人

□何小文

“農奴聚義起宜章,晃晃梭鏢刺大天。莫謂湘南側嶺海,騎田嶺上矚中原。”1928年年初,湘南起義,蕭克在轉戰宜章騎田嶺的征途中耳聞目睹著自己的隊伍裡紅旗迎風招展,戰士們唱著嘹亮國際歌的動人情景,不禁豪情勃發,吟誦了這首不朽詩篇。詩中不僅表明了一個共產黨人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而且還描繪了“鐮刀斧頭砸向黑暗、起義風暴席捲湘南”這一幅壯麗恢宏畫卷,同時,又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宜章作為湘南起義中心歷史地位的作用。

正如他後來評價宜章暴動時所說:“歷史已經證明,有了湘南起義,才有井岡山會師,才有鞏固的井岡山根據地,甚至可以說,才有光輝的井岡山時代。”因而,回顧井岡山的革命歷史,我們不能忽略了在井岡山浴血奮戰的湖南宜章革命先驅,他們不僅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甚至還以滿腔熱血續寫了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地處湘粵邊界的宜章,背倚三湘四水,面向粵港澳,與一市(湖南省郴州市)七縣(廣東的樂昌、乳源、陽山、連州以及湖南的汝城、臨武、資興)相鄰,故而古稱楚粵之孔道,又為湖南南大門。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時代,英勇無畏的宜章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續寫了一章章氣勢恢宏的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歷史畫卷,讓英雄宜章增添了動人心魄的紅色傳奇。同時,也因為歷史的機遇,成就了宜章與井岡山的豐功偉績。

據黨史資料所載:“宜章全縣有3780人跟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解放後被民政部認定的革命烈士有1670人。在血與火的戰場上,錘鍊出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傑出領袖鄧中夏,以及黨政軍優秀人才毛科文、曾志、彭儒、吳仲廉、陳東日、張際春等20多名宜章籍的優秀紅軍將領。”他們的不朽英名永遠刻在了井岡山和中國革命的歷史豐碑上;他們的無私奉獻與戰鬥精神,已成為中國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中,宜章這麼多熱血兒女能夠隨一支起義失利的部隊奔上井岡山,絕不是偶然的。從地理位置來看,宜章毗鄰的湘東、湘南地區與贛西、贛南可謂山相連、水相通;從人文歷史來看,湘東南人的一些遠祖,大多是明清時期從贛西南地區遷陟而來的。其中有很多還是當年控制了湘贛邊境數百里的廣大地區,並堅持了七十多年,規模將近十萬人的棚民起義的參與者及其後代。這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情緣,使得兩個地區的民眾保持著唇齒相依、休慼與共的“天然關係”。如著名的宜章準軍事建築——慄源堡、笆籬堡、黃沙堡三堡,其中就有一些是從贛西南調撥此地的政府官兵屯兵所建。當硝煙漸息後,這些軍人逐漸“集體轉業”,在當地屯守。

當革命的浪潮在井岡山區以及在湘南地區強勁地掀動時,深受鼓舞的宜章人紛紛揭竿而起,發動武裝暴動,推翻反動政權,從而掀起了湘南起義的高潮。以慄源堡所在的復源村為例,一個村竟然有103人上了井岡山,其中有46人被認定為革命烈士。這裡走出了開國名將陳光,以及井岡山時期紅軍學校校長陳東日等高級將領。這一大批革命者在湘南大地點燃聖火後,又追隨朱德、陳毅等工農紅軍領導人,從宜章起步上了井岡山,實現了朱毛會師,給井岡山根據地注入了強大的革命力量,土地革命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而這時的井岡山就像一座紅色大熔爐,熔鍊每一個紅軍戰士。宜章的肖新槐、歐陽毅、張際春、吳仲廉、曾志上了將軍榜;胡少海、毛科文、陳東日、李燦等上了烈士榜;不僅如此,為更好的紀念他們,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還增添了毛科文、胡少海、陳東日、李燦等革命先輩的銅像。曾志、彭儒、楊義等在解放後還成了黨的高級幹部。他們在上井岡山之前,好幾位是農會骨幹,許多人還是中學生、師範生,有較高的政治和文化素質。如井岡山會師時,參加過北伐戰爭、為湘南起義創建首功的胡少海隨即擔任了紅四軍軍委委員、紅二十九團團長,在井岡山歷次戰鬥以及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作戰中,多次率部重創國民黨軍,深受毛澤東、朱德的讚賞,是大家熟悉的紅軍初期名將。陳東日擔任井岡山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裝組建的紅三十二團黨代表,挑起了沉重的擔子,在井岡山斗爭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毛科文,不僅曾與毛澤東在中共五大上一同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還被中央指定為井岡山前委委員,繼而為井岡山農運工作及後勤保障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還有一位較晚上井岡山的李燦,他參加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後,轉戰到井岡山,還成長為井岡山斗爭後期的重要領導人。此外,在井岡山斗爭中還造就了多名著名的宜章英烈——

高靜山,1920年考入衡陽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就讀,參加進步學生組織“心社”,併為骨幹成員,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三師發展的最早的黨員之一,也是宜章黨組織的創建者。此後,參加反帝愛國運動,成為學生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3年下半年,黨組織派他回宜章從事黨的工作。1925年上半年,組建宜章近城黨支部,任書記。還當選為第一、二屆縣委委員。1928年湘南起義後,隨軍上井岡山,任二十八團二營黨代表。後來與胡少海、張鼎丞等人一起開闢閩西根據地、創建閩西紅軍。1930年3月就擔任紅九軍政委和紅十二軍政治委員、新十二軍政治部主任、中共閩西特委常委、閩西總行動委員會書記等職。1933年在閩西被秘密殺害。中共七大時,經毛澤東提議,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陳光,1926年成為宜章縣農協會員。次年底,經當地地下黨員陳東日、陳俊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初,朱德、陳毅率八一南昌起義的餘部1000來人進至宜章,陳光異常興奮,當即將“馬日事變”後收藏的12支步槍獻出,組建了一支農民赤衛隊,然後配合紅軍參加了湘南暴動。湘南暴動成功後,陳光隨朱德、陳毅走上井岡山,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三師第二十九團一營任連長。1930年2月,蔣介石發動第一次圍剿。陳光這時已是紅四軍一縱隊一支隊副支隊長,後歷任紅軍師長、紅一軍團長、八路軍一一五師代師長,成為國人皆知的紅軍名將、抗日名將。

李賜凡,大革命時期任縣學生聯合會主席。1927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組建了村黨支部,任支部書記。1928年初參加湘南起義。上井岡山後,任紅四軍二十九團教導隊黨代表、少共團委書記、支隊政委、縱隊政委,成為優秀的紅軍政治工作幹部。之後與紅軍名將王良指揮紅四軍主力的一支隊、一縱隊、十師,一直任政委,後來擔任師長、江西省軍區司令員,文武善戰,長征後在戰鬥中犧牲,是江西蘇區的著名英烈。

曾日三,又名曾日山,1904年生於湖南宜章城關鎮曾家灣一個世代書香家庭。1928年作為正直青年,被吸收到縣蘇維埃政府參加革命工作。曾日三表示要擺脫封建家庭,跟共產黨幹革命,同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革命軍,任第3師秘書。4月隨湘南起義部隊到井岡山,任紅四軍第二十九團秘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起任紅四軍軍部秘書、紅一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保衛井岡山、開闢贛南閩西蘇區的鬥爭。其間與吳仲廉結為伉儷, 1931年起任紅三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福建軍區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屢建功勳。1937年4月27日在紅柳園子遭國民黨軍包圍,為掩護傷病員和婦女先撤,他率部擔負阻擊,最後落入敵手壯烈犧牲,時年33歲。

另外還有陳俊、吳漢傑、楊子達、楊紹良、吳樹隆、簡載文等等,都經歷過井岡山斗爭考驗,後來或開創一方根據地,或創建紅軍軍工事業,或領導三年遊擊鬥爭,都為中國革命建立不朽功勳。最感人的是,三千多宜章英雄兒女走上了光輝的井岡山道路時,許多家庭都是父子、兄弟、夫妻同上井岡山。如,曾當選為宜章農民協會委員長的著名烈士楊子達全家14口人上了井岡山,其中11人先後在湘贛閩粵的紅土地上為革命獻身。而由宜章兒女為主編成的紅四軍第二十九團,是一支以梭鏢為主的農軍武裝,在毛澤東、朱德教育、指揮下,在黃坳初戰就打頭陣,七溪嶺大戰中獨擋一面創下龍源口大捷,以後三打永新,攻蓮花,克炎陵,不到三個月時間經歷大小戰鬥60餘次,在戰鬥中愈戰愈強,很快成為紅四軍的主力之一。其戰鬥歷程和英雄事蹟,至今仍廣泛傳頌。

英勇的湖南宜章兒女在井岡山斗爭中的出色表現及其歷史功績,不僅已載入中國革命的輝煌史冊,而且也必將永遠地鐫刻在歷史豐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