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要「穩中求進」才能「落地生根」

近幾年,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社會資本的注入,加之人們休閒旅遊的需求高漲,催生了休閒農業領域井噴式發展。直至現在,林林總總,各念各的調,各信各的佛,中式的、西式的,借用眼下流行的說法就是“休閒農業是個筐,什麼元素都可以往裡裝“,園區主題也是遍地開花:花海、親子、養生、蘑菇等,可謂豐富。

然而,在琳琅滿目的背後,我們看多過多少“曇花一現”,看到過多少園區“勉強苟活”,為了面子,為了逃避我們的武斷造成結局,我們姑且定義為“創新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砍”,但事實是,周圍哀鴻遍野的時候,我們還在做英雄式無畏的犧牲。

休閒農業,要“穩中求進”才能“落地生根”

做農業,我們看以色列;做花卉,我們看荷蘭;做園林,我們看日本、看西歐;做休閒農業,我們看臺灣。我們有大把的機會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喜歡東拼西湊或者照搬照抄,但終歸是“照貓畫虎”,有很多做成了“四不像”,更有甚者會鬧出笑話來。有句話叫“實踐出真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為自己“量身定做”才是最“適合的”。

拿休閒園區的元素來說吧,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道法自然”,我們講究“中國風”意蘊,一般涉及到以下幾種:

流水

水,既可以潤物無聲,又可以水滴石穿;既可以靜水流深,又可以跌宕澎湃。在中國文化的觀念裡,流動的水動為陽,產生不斷更新的氣場,提高整個環境的運動信息,產生不斷變化的生氣,水是不可或缺的精靈。

休閒農業,要“穩中求進”才能“落地生根”

試想:山石上,水流從高處跌落,中間是一汪曲線形狀的池塘,泉水丁冬於耳。池中荷花、荷葉亭亭玉立,金魚嬉戲其間,豈不是一幅絕美的中國畫?

竹子

作為“歲寒三友”之一的竹,則以其纖細的外表和堅韌的品格,成為造景植物裡出現最多的植物之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竹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此外,假山、景石等庭院小品若配植適當竹子,則能增添山體的層次和色彩,呈現自然之勢、山林之美。還可將竹類植物與其他植物材料加以組合,將無限的詩情畫意帶入園林。

爬藤

藤,是立體綠化理想之物,可以實現完美空間構圖。

天地悠悠、上下交融,如果這時,一枝青藤橫穿白牆,披著一身葉片蜿蜒向上,或整面牆被濃密的藤葉覆蓋,那麼,庭院的靜態畫面裡便又多了生機勃勃的一筆。

休閒農業,要“穩中求進”才能“落地生根”

除了牆上的爬藤,放在小徑邊水池畔的藤桌椅也可為庭院增添古雅的風韻。其周身散發出的自然與質樸象徵著一種休閒與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另外,輕巧的藤製傢俱也便於挪動,藤桌或藤椅一隻手便可拎起,這也是最適合庭院的特點之一。

小路

《園冶》中“花環窄路偏宜石,堂回空庭須用磚”一句,說的便是鋪裝材料選擇要根據不同的環境而定。一般說來,園區小路以曲折形態為多,路面可做成小鵝卵石或花式路面等。如果是比較前衛的現代風格宅院,就要在點和線、色調和造型上做文章。

另外,在鋪地設計中有意識地利用色彩變化,也可以豐富和加強空間的氣氛。切忌大面積的路面鋪裝,這會使地表溫度升高,造成土壤排水、通風不良,對花草樹木的生長也不利,所以除採用嵌草鋪地外,還要注意多應用透水、透氣良好的環保鋪地材料。

總之,在“造園”時,要講究風水的“聚氣”,我們的休閒園區,是由建築、山水、花木共同組成的藝術品,建築以木質的亭、臺、廊、榭為主,月洞門、花格窗式的黛瓦粉牆起到或阻隔或引導或分割視線和遊徑和作用,要有山、水、路、藤等元素的完美組合,師從傳統經典,沉澱文化底蘊,方能長久。

有人說,思想和身體,要保證至少一個在路上,在新農人的路上,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好好走走,看看一路的風景,看看別人的經驗,所以有了遊學。我們也需要系統的知識更新,所以有了培訓。

而平時,更多的是我們自己隨時隨地的思考,別人經歷的,別人講的,終歸是別人的,我們只有咀嚼後,內化於心,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