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究竟是怎么回事

伟大的传奇往往都是从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开始诞生的,所以钱文忠先生开讲大唐西域记的时候先讲了一章西游记,把猴子的窝囊师傅的来历讲了一遍。我这个故事也同样要从那个猴子的师父说起,为了省字数,关于三藏的故事我这里只是简单一说,感兴趣的朋友有空的时候去可以看看钱先生的《玄奘西游记》。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究竟是怎么回事

玄奘大师得道之后,受到佛祖的感召--具体的手段应该是托梦(nnd,佛祖法力那么大,还用这种落后的通讯方式)--自费留学天竺,因为政府不让去还搞了一把偷渡。在印度大和尚参加了无数的辩论会,把印度老师们辩得纷纷吐血,还在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担任客座教授(寺素立法,通三藏者员置十人,由来阙一,以奘风问,便处其位)。由于在当地名气实在太大,当时的天竺国王戒日(尸罗阿迭多)王也知道了这位唐朝和尚,就诏来一见,问道:“和尚从哪疙瘩来干哈呀”?(自何国来,将何所欲?)”玄奘就借机吹嘘了一下强大的祖国是如何如何繁荣富强(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敛,省刑罚,而国用有余,氓俗无宄,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把戒日王听得神往无比,当即表示要东去面圣。随后戒日王就迫不及待地派了一个使团远赴大唐拜山头(玄奘见戒日王是在贞观十四年,贞观十五年阿三代表团就到了长安,真的是迫不及待)。唐太宗派云骑尉梁怀璥为首使团护送,并顺便回访(这应该是中国第一次向印度派出官方使节)。戒日王又派使节回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在长安看够了东洋景的阿三代表团回国,随同回访的使节团中,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副使,叫做王玄策。

当时王先生在国内的职务实在不能算高,名气也是低的不得了。之前做过什么官并没有记载,当时他的职务是“前融州黄水县令”,也就是说当时他老人家只是一个县处级干部,还没有实际职务,搁到现在也就是个调研员之类的角色,其实不管梁怀璥还是此次正使李义表的官职(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都是闲差,是看来当时出使阿三国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国内也没把什么戒日王放在眼里,只是出于礼貌才派这么几个闲散人员过去看看。这次的出使还算顺利,他们取道吐蕃(西藏)和泥婆罗(尼泊尔),于同年十二月到达摩揭陀曲女城,受到戒日王的热烈欢迎。一行人在印度好吃好住、游山玩水,过足了公费旅游的瘾(因巡省佛乡,观揽胜迹,留其国数年),还到处题字(玄策等建铭於耆阁崛山。同年二月十一日立碑于摩诃菩提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王玄策一行在圆满的完成了外交任务的同时,还与印度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印度各国的情况,为第二次出使奠定了基础。”

经过这次历练,王玄策也算是一个有经验的外交官了,所以,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朝廷又一次派使团出访天竺的时候就任命他当了正使,这次出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去学习制作“石蜜”之法。(也就是白糖,如果换另一个人写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写成“一包白糖引发的血案”了)这次王玄策升了官,以太子右率府长史之职担任正使。副使由蒋师仁担任,使团的翻译就是玄奘的弟子辩机和尚(也就是孙悟空的师兄弟,此人也是一个牛人,精通佛学,从下文看武艺也不错,长期担任太平公主的面首工作,估计还是个帅哥),根据史料记载,随行的还有王玄策的儿子和侄子,90年代在西藏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王玄策儿子的名字叫王令敏,随从刘仁楷、刘嘉宾、贺守一等。(碑文残字附后,这些人在此后的文献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让我们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大唐使节吧。)后人分析,从长安到天竺,远涉万里,路途艰险,又不是现在领导的出国考察,他既然敢带上自己的子侄,说明他们均已成年,那么王玄策此时的年龄,应该不会小于35岁。

这一次的出使就没有上次那么充满阳光了,关键原因就是戒日王死了,在王玄策还没有到达天竺的时候就死了,他这一死不要紧,关键是他没有继承人,他只有一个公主,也已经远嫁,王位无嗣,这就引起了大大小小野心家们的觊觎,就在大家面合心离互相观望的时候,中天竺一个叫帝那伏帝的诸侯国国王阿罗那顺毫不客气地宣布自己继位了,这么一来,别的大臣和诸候自然不服,纷纷拥兵自立,于是打成一团,整个中天竺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我们的王团长就是在此时抵达了天竺。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究竟是怎么回事

要说这个阿罗那顺确实不是君王之材,他竟然看上了王玄策使团中沿途各国进贡给大唐王朝的各种珍宝,于是这位仁兄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打劫。不能不说阿罗那顺的这次打劫还是非常成功的,王玄策带领的使团中士兵不过三十来人,阿罗那顺竟然派了大军前去抢劫,唐朝使团自然是无法抵挡数千阿三精锐山地师的猛烈进攻,于是在奋力抵抗后,终于全部被擒了,所有贵重物品均被洗劫一空。(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也许是打劫的太顺利,也许是发财发的太容易,总而言之兴奋的阿罗那顺放松了警惕,这就给了王玄策一个机会,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小风嗖嗖地吹着,王玄策带着副使蒋师仁,还有翻译辩机和尚,也不知道翻墙还是越栏——跑了。(玄策乃挺身宵遁)

惊魂未定的王玄策很郁闷,好端端的一趟公费旅游搞的差一点儿把命丢了,照理说,按照正常的逻辑,王玄策此刻应该返回长安,向皇上禀明实情,毕竟这是由阿罗那顺挑起的一场恶性外交事故,并没有他的责任,然后由朝廷采取外交手段或者干脆直接发兵搞一场天竺风暴之类的行动,给老阿点颜色看看。

问题是皇帝那里好交代,可是老婆那里怎么办?

想起当初自己把胸脯拍的红通通,给夫人百般保证才把儿子带出来见见世面,临行之际夫人还千叮咛万嘱咐,这下倒好,出来时候是爷俩,回去就只剩下爹了,把儿子留在天竺天天吃咖喱饭,无论如何也是交代不过去的。(唐朝大臣一般都怕老婆,房玄龄、程咬金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想想玄奘当年有老大佛祖保佑,取经途中尚且九死一生,现在三个人身无分文,能不能活着回去都是问题,即使回去了,见到老婆能不能活命又是问题,再想想天竺鬼子固然可怕,总不会比回家之后面对夫人更可怕,于是乎王玄策此起彼伏,跳出了一般人的思维,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

王玄策和蒋师仁由天竺一路狂奔,北上渡过冈氐斯河,穿越辛都斯坦平原,来到了尼婆罗(今尼泊尔)王国,连夜叩关求见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王玄策出使去天竺前就已经经过吐蕃和泥婆罗了,并且以大唐使臣的身份拜见过这两个国家的国王,否则以他三人劫后余生的狼狈模样,所有东西又被阿罗那顺抢了个一干二净,连个身份证都没有,辩机和尚估计头发都长老长了,泥婆罗国王除非脑子进水是万万不肯相信这三个逃犯一般的汉子就是大唐使者的,大怒之下只怕要关门放狗

现在估计大家都能猜到这位牛人要干什么了,没错,借兵!

王玄策开始了与泥婆罗国王的谈判,我们的王团长肯定是个非常有口才的人(估计忽悠能力和2000多年后的李X宏X志有的一比),一开始谈判他就以吐蕃它老丈人国家的名头唬住了泥婆罗国王,并且以王中之王的名义开出借兵条件,我们无法得知王玄策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阿姆修瓦尔曼的,总之这位泥婆罗国王很快就答应出兵了,而且一次就派了七千骑兵任由王玄策调遣。

在国际事务中,借兵和借钱可不一样,事关国家命运,一旦处置失当,对于泥婆罗这样的弹丸小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王玄策打赢了倒好说,或许还能跟着分一杯羹,可是一旦打输了,这位国王老兄只怕天天做梦都要听见阿罗那顺的磨刀声。他之所以敢借,肯定是看到了王玄策身后屹立的强盛的大唐王朝和吐蕃王国,有了借兵这层交情,今后万一被谁欺负,大唐纵然远水不解近渴,以吐蕃之强盛,碍于面子总是要来管一管的。唐太宗的好女婿松赞干布也得知了老丈人家的使节在天竺被人欺负的消息,这位唐朝女婿火冒三丈,打狗还得看主人,欺负到我老丈人头上那还得了?!当下就决定派出一千二百人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前来助阵,这在增加了王玄策兵力的同时,更是打消了泥婆罗国王阿姆修瓦尔曼的顾虑,根据唐史记载,此时还有一个叫做章求拔的小国也颠颠儿地跑来凑热闹,派出了多少兵不知道,但是几百人总是要有的吧。这样算下来,此时王玄策手头的队伍就快有一万人了,王团长也正式升级变成了王司令。(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队伍拉起来了,仗,怎么打?

王司令手上这不足万人的部队实在是不成样子,还是个多国部队,下个命令都要经过好几道翻译,搞不好还要通过肢体语言。而且王玄策首先是个文官,当初做县令时候,也许曾经带着众衙役追匪缉盗,但是警事和军事毕竟是两码事,现在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大家相信他,兄弟们提着脑袋来毕竟不是来参加天竺X日游的。

但是,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这些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了,也许是大唐初期连年战事频仍,名将云集,各种战例就如王玄策诸等文官也是耳濡目染,纵没吃过猪肉,在朝廷上总是天天见猪跑的,总而言之,王玄策用他过人的能力和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打消了手下将士的疑虑,让这支多国部队紧紧地团结在了以王司令为首的领导核心的周围。

而此时抢劫犯阿罗那顺对于几百里之外发生的这一切一无所知,他还一直沉浸在发了横财的喜悦之中,从记载来看,他没有做任何的战争准备。

就这样,战争在王玄策的精心策划和阿罗那顺的懵然无知中开始了。

咱们的王司令自任统帅(总管),以蒋师仁为先锋,率领多国部队杀气腾腾地扑到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阿罗那顺看到这阵势,也不敢含糊,赶忙派出数万象兵列阵迎战,按照当时的技术手段,这就是装甲部队了。王玄策命令蒋师仁带领骑兵以速度的优势纵横穿插,很快就把老阿的大象部队搞得晕头转向,然后分块吃掉了(写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出现了电影《魔戒》里面洛翰人冲击巨象的场面,还有一种说法说王司令用了火牛阵对付大象,我觉得一是王司令报仇心切,一时征集不到那么多牛,二是藏地的牦牛毛多腿短,还没等跑到估计就变成了烤牛肉,只能用来改善伙食了,我们的王司令可不是来北天竺劳军的啊,所以还是第一种说法可信些。)。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斩杀天竺兵将3000,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玄策与副将师仁帅二国之兵,进至中天竺所居茶缚和罗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

王玄策救出了自己的使团成员和自己的儿子、侄子,本来这事儿也就算了,但是几个年轻人一合计,我们在这里吃了几个月的咖喱饭,又没地方去火,脸上的都长了老大的包,哪能就这么便宜了阿罗那顺这小子,一定要把他抓回去长安吃几年哨子面。于是大军向着阿罗那顺逃跑的方向一路追去,阿罗那顺自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收拾残兵败将,再纠集地方上的一些驻军,又跑去东天竺王鸠摩罗处游说一番借来援兵准备杀王玄策个回马枪,结果正遇上蒋师仁轻骑追击的先锋部队,二话不说,又打做一团,要说这个阿罗那顺的军事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在此战中又被斩杀和俘虏了一千多人,正在逃与不逃之间徘徊的时候,王玄策赶到了,在此前数战中王司令早就看出了老阿只知蛮斗不通兵法的弱点,于是巧设一计,分兵埋伏后陪他玩了最后一次,此战结束,篡位者、抢劫犯阿罗那顺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俘虏。

在阿罗那顺被俘后,他的老婆和儿子带领残兵,逃到了乾陀卫江边上的一座城中,准备凭险坚守,哪里想到王司令宜将剩勇追穷寇,也不知道架桥还是渡江,反正很快就打过江来,毫不费力就活捉了阿罗那顺的老婆孩子,王玄策赚大发了,据史料记载,仅此两战,就抓获了一万两千多名俘虏,这还不算,蒋师仁又缴获了牛马两万多头。至于老阿,则给自己全家人都赚来了半个唐朝户口(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仗打完了吗?没有。

在当初和阿罗那顺对阵的时候,东天竺国王曾派兵援助阿罗那顺,这自然让王玄策很不爽,于是在收拾完敌人残兵,整顿好自己兵马之后,下令部队向东进发,东天竺国王鸠摩罗得知此消息,吓得魂飞魄散,直接选择了投降,赶紧献上厚礼,并送表甘愿臣服大唐,远近各大小部落也纷纷望风而降,唐史记载:“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

在做完诸多的善后事宜工作后,王玄策将他所代表的唐王朝的大国风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犒赏了吐蕃、泥婆罗、章求拔联军之后,他望了望这片曾经被他征服过的土地,然后率领他的使团,还有自食其果的阿罗那顺,回国复命去了。时间过了一千年以后,有一个国家派兵踏上了这片土地,同样打败了当地的军队、俘虏的当地的国王,但是他们没有走,在这里大肆掠夺,并且将它完全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英国。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还说了一段气死人不赔命的祷词,尽显大国风范。(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王玄策回国时,还带了一名天竺和尚。他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那罗迩娑婆,这个洋和尚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潜伏”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接着,李世民就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天竺和尚把大唐天子当成了自己医学实验的小白鼠,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皇帝吃,李世民吃啊吃,很快就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把自己给吃死了。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