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后妃系列·信妃

【简介】

仁宗信妃。原镶白旗汉军后抬镶白旗蒙古刘佳氏。原任三等轻车都尉江宁将军本智之女。生年不详。在嘉庆年间的选秀中被指定为信贵人而入宫。嘉庆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因仁宗得皇长孙诏晋信嫔,十一月十一日,以礼部尚书恭阿拉为正使,内阁学士博庆额为副使,册封信嫔。嘉庆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八月二十三日,尊为皇考信妃,十二月二十日,以礼部右侍郎吴烜为正使,内阁学士李宗昉为副使,册封信妃。道光二年十月十三日薨。道光三年二月十九日奉移西陵,二月二十六日奉安昌陵妃园寝。

【入宫背景】

信妃出身镶白旗蒙古,是八旗佐领下人,目前推定信妃应该是在嘉庆朝作为八旗秀女而选入宫中的。但是由于目前并不知晓信妃的生年,所以不清楚她是在哪一年参加选秀入宫的。

另外,由于嘉庆十三年信贵人晋封信嫔的举动比较奇怪,初步认为当时信贵人正在新宠期间,而之前的嘉庆十一年和嘉庆十二年似乎都进行过八旗选秀,所以推定信妃有可能是在这两年内以信贵人的身份入宫的。

【封号释义】

信妃的封号为“信”,根据内务府《鸿称通用》里的记载,“信”的满文为“akdacuka”。意为“可依靠的”、“可信赖的”。

【家族背景】

信妃家族的入旗始祖叫刘麟图,原为明朝山海关副将,顺治元年降清,被编入镶白旗汉军,任义州副将,以军功封爵三等男。后来刘麟图的后裔上书朝廷,说刘麟图本为蒙古人,只是因为在明朝境内做官,才改用汉姓,故而刘麟图的子孙也均以满蒙语言起名,未用刘姓。于是朝廷批准其加入改入镶白旗蒙古旗分,故而有了这个比较特殊的旗分和姓氏。

后来,刘麟图的爵位传给其第二子钩塞,在传递给钩塞之子金樑的时候降为三等轻车都尉,金樑将爵位传子保住,保住将爵位传子德昌,这位德昌即是信妃的祖父。

清后妃系列·信妃

图为信妃家族略图

【家庭情况】

信妃的祖父德昌生有三子,分别名为本智、本忠、本恕,其中第一子本智即是信妃的父亲。本智袭爵三等轻车都尉入仕,历任总兵等武职,在嘉庆十六年仁宗上谕中说,“本智虽年逾六旬”,可知本智最晚也是乾隆十六年生人。如此算来,信妃可能是他的小女儿。嘉庆年间,本智历任理藩院侍郎、江宁将军,宣宗即位之后,回京任都统,在道光元年病故,应该享年七十余岁。

另外,信妃至少有一位兄弟,名叫承惠,承袭了本智的三等轻车都尉爵位,仕至刑部员外郎。

【入宫后的生活】

信妃入宫之后的记录十分稀少,值得注意的即是其在嘉庆十三年以信贵人的身份得以晋封为信嫔。当时仁宗的上谕如下:谕内阁。朕仰蒙昊苍鸿祐,列圣慈恩,于本日得皇长孙,云礽兆庆,奕叶延厘。明岁正值朕五旬万寿,寿贶频仍,洵为吉祥喜事,允宜加惠宫闱,用昭福瑞。諴妃著加恩晋封为諴贵妃,吉嫔著加恩晋封为庄妃,信贵人著加恩晋封为信嫔。二阿哥之官女子那拉氏庆育皇孙,著加恩封为侧室福晋,所有册封典礼,著各该衙门照例办理。

因诞育皇孙,从而晋封了諴妃、吉嫔和信贵人。普遍查询仁宗后宫主位的信息,发现在嘉庆十三年时,确定在位的后宫主位至少有:皇后钮祜禄氏(孝和睿皇后)、諴妃刘佳氏(和裕皇贵妃)、淳嫔董佳氏、吉嫔王佳氏(庄妃)、如嫔钮祜禄氏(恭顺皇贵妃)、安常在瓜尔佳氏(安嫔)。其中皇后固然无可再晋,諴妃和吉嫔目前都被认为是在潜邸时已经入侍的妾室,而没有一起晋封的淳嫔董佳氏、如嫔钮祜禄氏和安常在,则目前都被认为是仁宗登基之后所选的后宫。这样一来,信妃为何与諴妃和吉嫔一起受封,就很成问题。

第一种解释,认为信妃也是潜邸之妾。嘉庆朝后宫主位,无论是否是潜邸出身,其册文内几乎都不带有“潜邸”或“青宫”字样,所以目前对嘉庆潜邸的情况尚不是百分百确定。但是信妃已经被确定出自镶白旗蒙古,是八旗佐领下人,若在潜邸,也应该是直接娶进的侧福晋,而不是没有身份的格格。

第二种解释,认为信妃在当时作为新晋后妃,正受到仁宗的隆崇,所以得以与諴妃和吉嫔一起受封,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本文支持此种说法。

总之,信妃本身的记载寥寥,也没有生育子女,最终在道光初年薨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