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徐大全:造车新势力半年超生了三四十家

刚刚参加完北京车展,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大全感慨:我个人算了一把,造车新势力企业一共一百多家,去年11月我统计是六七十家,看来这半年又冒出来三四十家造车企业。

造车行业泡沫化严重。

博世徐大全:造车新势力半年超生了三四十家

圈钱跑路者会占造车新势力相当一部分

徐大全分析目前新能源车市场怪现象有两类,一类是资本巨头哄抬起来的一批新造车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一辆成车都还未造出,没经历市场验证,但已经成为独角兽了,甚至提出要上市。另外一类更加严重,用造车新能源、智能车的概念,私募老百姓的糊口血汗钱,成就了"大妈"造车企业。

这两类企业的特点都是先圈钱,再谋划做事。这里面一定会出现相当一部分,圈钱跑路的出现。独立造车门槛很高。成熟车型的换代往往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市场应用检验。

博世徐大全:造车新势力半年超生了三四十家

新能源车只是替代了燃油发动机,其他车体架构、底盘技术等都是一脉传承传统燃油汽车。特斯拉在发展中,先后在技术上得到了奔驰和丰田的长期支持,这两家重要的汽车巨头都曾是特斯拉的重要股东。可以说,没有奔驰和丰田的技术支援,就没有今天的特斯拉。

徐大全认为:造车新势力企业核心技术空心化严重,资本很多也不懂新能源车制造,光看到一些光鲜的简历,来自XX车企,做过什么车型研发。但是具体做过什么核心研发吗?就没有了解了。徐大全说: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包研发人才,目前国际车企有一些,国家863项目车企有一些,但这些人才都是各自车企重点保护、看防的人才,据他所知,流失的很少。也就是说,造车新势力根本挖不到三电管理方面的人,根本不具备新能源车的研发能力,更不要说智能车研发了。

现在有的造车新势力融资已经达到了上亿资金,但做技术研发的是爱好者,靠拆卸特斯拉做反向研发。"这是造车笑柄,还以为是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买来几辆摩托车拆了就可以造自己的车吗?"电池你可以买到成品的,但能源管理系统你没法拆,靠反编译吗?不同控制设置都是根据不同车型特点,经验值总结而来的。有专家警告,现在很多民营资本介入新能源车制造,最终会血本无归。

现在没有业内人士披露这一情况,是因为大家不愿意破坏别人的融资,因为大家都再比着,因为他的价值说明我的价值。若有造车新势力失败、投资归零,会有人担心影响自己的估值和再融资。但最终泡沫会破裂。

十个锅只有两个盖子。只有那么一批懂行的人才,只能承接那样的规模。"市场在培养下会突然爆发式增长,但是技术和人才只能缓慢积累,技术和人才不会因为市场爆了也跟着暴增。"现在的新能源车投资只看市场风口,所以造就了一堆漂在空中的猪。但等风降下来,会摔死很多头。

奔驰和丰田历史上如何帮了特斯拉

特斯拉是全球最成功的电动汽车企业,它的成长过程,得到了奔驰和丰田鼎力支持。彼时奔驰和丰田也都在为新能源车发展积累经验,作为交换,两家燃油车巨头用传统企业技术换来了新能源车技术和市场积累,而特斯拉也得到了传统汽车制造业最大的支持。

2010年,Elon Musk邀请了他的一位粉丝到其加州的家中试驾特斯拉Roadster车型。这个粉丝不是别人,正是丰田章男。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公司掌门人,丰田章男当即发觉了电动车的潜质。

彼时,丰田是燃油和混合电动车HV领域王者,但在纯电动汽车开发方面很落后,丰田很希望改变纯电动车技术和市场格局。

丰田章男想投资特斯拉,他不惜将丰田和通用合资打造的加州工厂折价4200万美元送给了特斯拉,并另外加了800万美元,换取了3.15%的特斯拉股份。

加州工厂是目前特斯拉最主要的制造基地,而通用和丰田为了建设这个最先进的工厂,投资了13亿美金,工厂的制造工人都是通用和丰田在美的资深熟练工人。因此4200万折价1/30,可以说丰田章男送给了特斯拉。业内至今公认,加州先进的工厂和工人是特斯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最成功的电动车是基于汽车传统制造大氛围中发展起来的。

特斯拉的成功基石恰恰是立足于高端制造业得稳扎稳打。世界最大得车企丰田帮了这个忙。

其实不能不说,世界最早的车企奔驰也在特斯拉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08年戴姆勒花了5000万美元买了9.1%特斯拉股份,当时特斯拉差点断炊。戴姆勒是特斯拉成功生产Model S最关键的幕后帮手。当时戴姆勒向特斯拉提供了许多汽车零配件,帮助特斯拉省去许多麻烦。

奔驰未特斯拉做了底盘设计,并且车内很多设计都是外包给奔驰完成的。现在的特斯拉用户,还能很容易发现,特斯拉车厢内有奔驰留下的痕迹,例如一模一样的换挡拨杆,再例如整一个车窗开关控制总成。

而特斯拉提供电动方面技术帮助梅赛德斯奔驰生产出的多款电动汽车,在欧洲有着不错的销量。

奔驰当时在全球找寻电池方面的技术合作,和中国的比亚迪合作腾势也是这样的思路。随着奔驰掌握了特斯拉的一些经验,奔驰清退特斯拉股票。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公司似乎完全没有特斯拉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