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各地在經營場所、商標保護、融資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出台政策——老字號保護 力促轉型升級

人民日报:各地在经营场所、商标保护、融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政策——老字号保护 力促转型升级

金光閃閃的金漆招牌,韻味十足的趟櫳門,古香古色的琉璃窗花……走進“陶陶居”,仿若穿越時空,置身廣州老西關。

這不是廣州街頭,而是白雲國際機場T2航站樓。南來北往的旅客驚喜地發現,一批著名的羊城老字號,如廣州酒家、陶陶居、王老吉、惠如樓、銀記腸粉店等,在這裡都能找到。

“登機前吃頓早茶,品嚐粵式美食,體驗地道的嶺南文化;順便帶些廣州手信,送給親朋好友。太讚了!”到廣州出差的北京市民王先生說。

政策多重保護

大部分老字號前景不容樂觀;保護老字號,就是保護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在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南站、南沙客運港等城市門戶開闢老字號經營專區,將‘千年商都’的城市記憶和‘食在廣州’的廣府文化原生態地呈現,塑造新的廣州印象和名片。”廣州老字號協會秘書長劉建生介紹說,廣州市出臺的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還提出,要加大老字號品牌在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荔枝灣等地集聚,建立保護名錄、保護知識產權等。

“我最關注的是老字號原址風貌保護和集聚區建設。”一位廣州老字號企業負責人說,“10多年前,由於地鐵興建、道路拓寬,李佔記鐘錶店、致美齋、一樂也、容根香等多家老字號曾從商業旺地上消失,有的甚至從此一蹶不振。”

“城市改造中,因區位優勢,老字號所在的傳統商業街區,容易成為開發商爭奪的黃金地段。”老字號專家、北京市商業企業管理協會顧問高以道分析說,被拆遷的老字號被迫搬到其他街區,失去了原有的營商環境,有的經營狀況大不如前,不少老字號也因此消亡。

“不能任由其消亡。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商業景觀,更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商務部中華老字號專家庫專家丁惠敏說,保護老字號,就是保護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和獨特風貌。瑞蚨祥、同仁堂、大觀樓影院……漫步北京大柵欄街區,鱗次櫛比的老字號招牌,似乎在訴說著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在這裡,感受老字號歷史、體驗文化,真是一種精神享受。”遊客小張說。

事實上,針對老字號原址風貌、品牌文化、傳統技藝等方面的保護,各地已紛紛出招:武漢吉慶民俗街三期“老通城文化風情街”奠基,將建設形成集聚武漢老字號餐飲、文化體驗的特色街區;南京出臺第三批老字號認定工作通知,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企業獲得老字號認證;各地政府還積極支持老字號核心技藝申請國家、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老字號發展提供有效幫扶……

保護老字號,政府一直在努力。2017年初,商務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尹虹日前表示,商務部正著手起草老字號認定和保護管理辦法,把中華老字號的動態管理,用法律手段固化下來,用法律形式對老字號進行保護。

依法提供保障

打擊仿冒侵權、解決融資難、推動文旅+、加強人才培養,增強老字號保護的系統性

不只經營場所,實際上,老字號還面臨假冒侵權、融資困難、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問題。

對於北京工美集團等老字號來說,最令人苦惱的就是“仿冒侵權”問題。“2014年,APEC會議上,花絲鑲嵌《繁花》手包套裝被作為國禮送給與會領導人配偶。”北京工美集團市場開發部部長李穎介紹說,“不到一週,電商平臺上有60多家店鋪賣仿製品。我們只好一家一家交涉……”

“對於品牌商標侵權,老字號可訴諸法律。”浙江省老字號企業協會副秘書長曾方榮說,“但對於包裝、特色產品或名稱的被仿冒,由於成本高、程序複雜,很難實現有效維權。”據瞭解,北京一得閣墨汁等企業,近年來投入大量精力財力打假;山東東阿阿膠被假冒“李鬼”佔據了3倍之多的市場份額,企業和消費者權益被嚴重損害。

“加強對老字號的商標、商譽的依法保護,既是企業行為又是國家行為。”北京市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介紹說,要為老字號撐起法律“保護傘”,讓老字號保護有法可依。目前,我國對老字號的認定、傳承有詳細的行政規章和地方性規定,形成了“中華老字號”和“地方老字號”的完整體系,但仍缺少針對老字號保護的專門法律法規。

2017年,北京市出臺《關於深入實施商標戰略推動首都品牌經濟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大“對中華老字號等重點品牌的保護力度”;廈門提出對老字號保護“由品牌商標擴展到企業名稱、商號,把更多的老字號納入到保護範圍”……

除了遭遇商標、產品侵權問題外,更有不少老字號企業因為融資困難,發展步履維艱。“杭羅2009年入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我們投資3000餘萬元建立了杭羅博物館。”浙江老字號福興杭羅第三代傳人邵官興介紹說,“之後資金幾乎斷鏈。”銀行貸款不夠,他只好向民間借貸,“每年產值2000萬元左右,還完利息和部分貸款,所剩利潤也就不多了。”

“資金短缺是束縛老字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廣州老字號協會會長石洪超說,“比如,廣東省老字號,多以小微企業為主,國有及控股僅佔24%左右,其他76%均為民營或私營工商企業,大部分屬於市場中的弱勢群體。”

針對老字號融資難問題,《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老字號積極對接資本市場”,鼓勵“設立老字號投資資金”。各地紛紛制定相應政策,為老字號融資出謀劃策。

此外,打造旅遊項目、做好宣傳推廣、建立“工匠創新工作室”培養傳承人才等種種保護措施也在各地推行,助推老字號保護。

創新激活動能

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競爭中存活下來的保護,才是真的保護

“自2006年啟動‘振興老字號工程’以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圍繞‘建立老字號保護體系、促進體系和挖掘老字號內涵’,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老字號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發展情況有了很大改善。”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不過,還有部分老字號,缺乏創新的內生動力、觀念陳舊、產品老化,在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困難重重,生存和發展面臨著考驗。”丁惠敏說。

保護老字號,是要讓優秀的品牌更優秀,決不是盲目支持。“老字號保護必須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不能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丁惠敏舉例說,2012年,隨著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始建於1912年、曾是亞洲最大火柴生產廠的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徹底淹沒在歷史中……這是完全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商業現象。

“要以良好營商環境、政策幫扶引導的‘外力’,激活老字號企業創新思維、與時俱進的‘內功’。把老字號‘推向市場’、讓它們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的保護,才是真正的保護。”曾方榮認為。

“除了政策幫扶,我們老字號更期盼的是,政府指導企業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引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北京盛錫福董事長曹文仲深有體會。

“保護老字號,要幫助提升老字號的文化特色、產品質量、品牌信譽和競爭能力。”廣州市商務委商貿處處長林鴻表示,廣州針對不同類型的老字號企業制定不同措施,指導其創新發展、活化重組。

“‘中華老字號’認定工作應該繼續開展,建立常態化認定機制;同時加強對已認定企業的監管,建立完善評價體系和退出機制。”丁惠敏說,“那些脫離時代需求的老字號,應該用數字、影像、文字等方式保存下來,放進博物館裡——這也是一種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