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廉潔方面。歷史學家多責其虛偽,說他似廉實貪。《張居正大傳》的作者朱東潤先生分析:“居正可以潔身自好,但居正有僕役,有同族,有兒子,有弟弟,還有父親。腐化勢力,在北京找不到對象,便會找到江陵。” 我們不要忙於先給他下是廉是貪的結論,先分析一下他的做法。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在廉潔自律方面,他有時也做得極為苛刻。萬曆三年,朝廷整頓驛遞。兒子要回江陵應試,他告誡兒子,須得自己僱車;父親生日,他吩咐僕人帶著壽禮,騎驢回鄉祝壽;弟弟居敬病重,需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滷破例發給通行證,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不以身作則;家僕遊七因與外面官員勾結,曾遭痛打。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在與大臣來往的書信中,有很多張居正拒絕禮物的記載,像“厚惠概不敢當,謹用納璧”、“厚儀概不敢當,謹以璧諸使者”等字眼,數不勝數。此外,他還多次說過自己門前冷落,“士大夫公見之外,不延一客;公談之外,不交一語”。在明末腐化風氣早已瀰漫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時候,張居正能保持拒腐防變的覺悟,難能可貴。不能簡單地說他廉潔就是虛偽。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再說其貪。當時空氣中瀰漫著腐化氣息,連戚繼光、李成梁這樣功業卓著的名將,也在四處送禮。薊遼總督梁夢龍為了謀得吏部尚書一職,給掌印太監馮保一次就送了3萬兩銀子。更早些時,首輔高拱提名貪名很大的殷正茂任廣西巡撫,進攻廣西古田平定叛亂。高拱說:“給他一百萬,正茂也許吞沒一半,但是,只有正茂會把事情辦好。”後來,果然是殷正茂平定了叛亂。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在這樣一種時代氛圍中,作為腐化勢力主要進攻對象的張居正,很難做到出汙泥而不染。在江陵,當地官員歷時三年,耗資20萬兩銀子,為張居正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太師府第,他自己拿出的錢,還不到總開支的十分之一。在北京,他建了一座同樣豪華的官邸,壯麗不遜王府。他的門生劉臺在萬曆四年上疏彈劾,說他“起大第於江陵,費到十萬,遣錦衣官校監治,鄉郡之膏盡矣”。“蓋居正之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內地而在邊鄙。不然,輔政未幾,即富甲全楚,又何由致之?宮室、輿馬、姬妾、奉御,同於王者,又何由致之?”這些話中可能有誇大成分,但張居正有鉅額財產來源不明,則是事實。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另一種解釋是,在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前期,他廉潔自律還是比較好的,到了後期,隨著權勢炙手可熱,貪慾也跟著膨脹起來。據說嚴嵩收藏中十分之二的精品,都歸張居正佔有。他奉旨返鄉時,坐著32人抬的豪華大轎,吃飯時菜餚過百品,還覺得沒有下筷子的菜。歷史學家王春瑜計算過:做官前,張居正家中不過有田數十畝,當了內閣首輔後,按一品官月俸87石米計算,他一輩子官俸加在一起,至多不過折銀兩萬餘兩。可是,光他送掌印太監馮保的禮物就有名琴7張、夜明珠9顆、珍珠簾5副,金3萬兩,銀10萬兩。從張居正家中抄出的財產,摺合成金銀約19.58萬兩,另有良田8萬頃。如果不是誇大的數字,這倒的確是“鉅額財產來源不明”。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這些由張居正政敵提供的數字,不可盡信。總體來說,他不能算貪官,當然也不能算清官,只能說是一個不徹底的改革家。對有些歷史人物,我們很難作出簡單的道德評判。像古代改革家商鞅、桑弘羊都有腐敗行徑。由體制產生的腐敗,比因個人道德品質產生的腐敗,要可怕一百倍。

從不收禮,卻有良田8萬頃,張居正到底是清官還是貪官

從這個角度看,在考量某些歷史人物的時候,的確難以貪廉論英雄,所以,中國老百姓才會有他們獨特的評價標準。當然,這裡說的是“難以”不是“不以”,在任何時候,貪汙腐敗都是劣跡,而不是有本事的證明。歷史上老百姓長期口頭塑造出來的理想的人物包拯、海瑞、狄仁傑等只能是人們嚮往的“完人”而已。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把官員大致分成了四種:第一等,廉而能幹事;第二等,貪而能幹事;第三等,廉而不能幹事;第四等,貪而不能幹事。有些官員,雖有清廉之名,可是在任期間,無所作為,在老百姓口碑中,反不如那些貪而能幹成點事的人。這不是誨貪誨腐,而是老百姓非常無奈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