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的故事

植樹節的故事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植樹,是一種功德。

“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種樹。”植樹,是一種投資。

“種柏怕春知(立春前),插杉怕雨來(雨水前)。”植樹,有一些常識。

大凡有遠見卓識的人,都喜歡種樹。我們可從詩文中感知到種樹的那份愜意:

“手栽兩松樹,聊以當嘉賓”;“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做過許多地方官,每到一處他都要栽花種樹。

“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蘇軾任杭州刺史時,修浚西湖,並在湖堤上種樹,因而留下了“蘇堤春曉”這一著名景觀。

“手植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柳宗元貶官柳州,但仍不忘種樹。大概,在柳宗元的心裡,種樹既可驅除被貶的憂鬱,還可以從中獲得一種政治上的期望。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是作為幕僚的楊昌俊,歌頌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種柳樹所寫的詩句。

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他駐軍北京,率領官兵廣植樹木,被譽為“植樹將軍”。曾寫一首護林詩告誡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

其實,就是尋常百姓,也大多喜歡種樹。房前屋後,村邊路旁,乃至山地菜園,能種的地方几乎種上了樹。當然,老百姓種樹,考慮更多的是實用,比如來日用來打傢俱,蓋房子。閒時備得急時用,這種樸素的理念,在我們這個年齡及以上的人大多受益過。

植樹節的故事

種樹雖多,但遠遠不夠,尤其是那些被沙化的地區。於是植樹節便應運而生。

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其實,這個日子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

早在1893年,孫中山先生就說過:“急興農學,講究樹藝”、“我們研究到防止水災和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他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中華民國頒佈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規定將每年“清明”定為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

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國民政府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新中國成立後,植樹節一度廢止。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我國植樹節的決議。

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並且要實現得更好。

植樹節的故事

歷史的3月12日,是一個既平凡又特殊的日子。在這個歷史上的今天裡,可以搜尋到以下這些信息:

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1894年3月12日,瓶裝可口可樂開始發售;

1898年3月12日,《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出生;

1960年3月12日,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成立;

1980年3月12日,鄧小平作題為《精簡軍隊,提高戰鬥力》的講話;

1990年3月12日,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

1996年3月12日,世界氣象組織指出缺水將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

2010年3月12日,第十屆冬季殘奧會在加拿大溫哥華開幕……

在我看來,這些信息也都具有植樹的意義:文化之樹,文明之樹。也正是由於這些樹木的蔥蔥郁郁,枝繁葉茂,我們的生活才越來越好。

植樹節的故事

關於3月12日,關注植樹節的故事自然太多太多。然而,2017年的植樹節在我心中印象尤為深刻。這不僅是因為相距時間較短,更是因為這一天,我們種下了一棵樹:讀寫大隊

一年來,365個日子,一天也沒停歇。真有點像央視段子手朱廣權所說的那樣:“地球不爆炸,我們不休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

這相當於一種“日報”:每天都推出了一兩篇原創文章。累積下來,共560餘篇,約160萬字。

平心而論,能持續不間斷地做下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為讀寫大隊感到驕傲,但更為大傢伙的付出和鼓勵表示真誠的感謝!

感謝百餘名作者的智慧和信任!

感謝無數讀者的關注、點評、轉發和打賞!

“一樹新栽益四鄰,野夫如到舊山春。”讀寫大隊,一週歲了。但願這棵小樹能茁壯成長,能讓更多的作者、讀者,從中得到快樂,有所獲益。(吳再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