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的这项政策太好了,帮农民探路,发展现代农业

2018年一号文件这样规定: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


一号文件的这项政策太好了,帮农民探路,发展现代农业

细细分析,这项政策自认为利大弊小,适应现代中国农村现状。为“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开了一剂良药,现在分析一下。

一、农业现状: 1、年轻人打工,六七十岁的人在家种地,种地的人群没有创新意识。无法理解、接受、实践农业新思想观念和新发展理念。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完全依靠这类人群。2、农村的年轻人必须外出打工,他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现代农业投资长,见效慢,风险大,另外没有较为成熟的模板。如果打工的年轻人回家投资农业,如果赔了,全家就得喝西北风,一下子就又成了贫困户了。所以完全依靠打工人群也不行。

二、城市人群现状: 1、有许多机关事业单位的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对农民、对土地、对老家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爱和牵挂。2、现代食品安全形势、城市生活压力、城市生活环境,使他们向往农村田园生活。3、有干事创业的城市人想在家乡大显身手,干一番事业,破解农村发展难题。4、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是强大后盾。
一号文件的这项政策太好了,帮农民探路,发展现代农业

三、二者结合比较完美。城市人:1、从思想上说城市人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2、从销售上来说,他们了解城市消费群需求,销售理念、方法也较农村人丰富。城市消费群相信他们。3、从资金上说,城市人相对于农村人,贷款比较容易些。4、他们有知识,有技术,见多识广。

农村人:有土地,了解乡土人情,有实干精神。

现在具体的实施办法还在制订,希望能充分调动城市人农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开一个头,助一把力。
一号文件的这项政策太好了,帮农民探路,发展现代农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