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征日本: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爲何兩次栽了跟頭?(上)

1271年,蒙古國大汗忽必烈自稱大元皇帝,此時蒙古大軍正在圍攻襄陽,南宋已經到了滅亡前夕。忽必烈認為,滅宋之後,蒙古軍應繼續其所向無敵的征討步伐,征服整個東亞東南亞。在此前後,蒙元先後向安南,占城,緬甸、爪哇、日本等國派出使者,要求其臣服。然而,蒙古的要求都遭到拒絕,於是蒙元便向這些國家發動了征服戰爭,結果全部慘敗,其中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

元朝徵日本: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為何兩次栽了跟頭?(上)

從1266年開始,蒙元多次派出使者要求日本臣服,都為日本鎌倉幕府所拒。忽必烈大怒,於是命令臣服於蒙古的高麗建造戰船,預備征討日本。而日本鎌倉幕府也下令九州武士備戰。1274年三月,忽必烈令蒙古將領忻都為總帥,高麗將領洪茶丘為右副帥,漢軍將領劉復亨為左副帥,率領蒙、漢、高麗兵馬三萬人東征日本。

三月五日,元軍抵達對馬島,日本對馬守護宗資國部下只有武士八十餘騎,仍選擇迎戰,結果宗資國本人及其兒子、家臣都戰死,元軍攻陷對馬島。十四日,元軍進攻壹岐島,該島守護平景隆率家臣武士100餘人迎敵,全員戰死,平景隆自殺。在連續攻克多個小島後,二十日,元軍在博多灣開始登陸,進攻九州本島。日本九州武士、神官、僧人等也集結於此地阻擊,雙方在海岸地區展開激戰。

元朝徵日本: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為何兩次栽了跟頭?(上)

作戰中,元軍在戰法,武器上佔據壓倒優勢。日本方面記載,元軍進攻之時採取集團作戰,以戰陣推進,進退之間紀律嚴明,善於分割合圍,並以鑼鼓驚嚇日方戰馬;日本武士崇尚個人武勇,從未見過此種戰法,在元軍的攻擊下損失慘重。並且,元軍弓箭的射程遠高於日本弓箭,元軍長矛也能輕易刺破日本武士的鎧甲。

元朝徵日本: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為何兩次栽了跟頭?(上)

經過一整天的激戰,元軍成功登陸,奪取博多灣,日軍退入水城固守。出乎日方意料,元軍次日忽然選擇了撤退。日本取得了首次抗擊蒙古戰役的勝利。

元軍為何忽然撤了?原來,在之前的連續激戰中,雖然元軍不斷取勝,但自身也傷亡慘重,左副帥劉復亨受傷。日軍雖在戰法及兵器上處於全面下風,但是作戰極為頑強,日軍的頑強對元軍心理造成了極大衝擊。二十日一整天的作戰,日軍始終是退而不潰,反覆衝擊元軍,元軍消耗掉了幾乎所有的箭矢才取勝,而這些箭矢無法補充。此外,元軍將領對日軍的數量也出現了誤判,其實此時日軍雖然是本土作戰,但是武士的數量並不多,人數上還少於元軍,但元總帥忻都誤判日軍數量數倍於元軍。

元朝徵日本: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為何兩次栽了跟頭?(上)

二十日夜晚,博多灣海域突發大風雨,元軍戰船大量破損,於是決定撤退,戰後統計三萬兵馬損失了一萬三千餘人。(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