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前段時間,適逢5·12,加之今年又是汶川大地震10年,各大媒體都大量的推文,整個紀念日的反響相較往年大了很多。從大勢所趨的戳人淚點的故事類海量推文中發現了幾篇“清流”,敘述了5·12紀念日的“罪惡”一面:紀念的過程可能也成了揭傷疤的過程。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十年前,地震“摧殘”了汶川民眾的人生,給他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那時,媒體的報道,把全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不幸的小城身上。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給滿布瘡痍的小城送去了關懷與溫暖。這十年間,心理援助反覆卻不持續,總在每年的5月這幾天,把他們拉回地震時。就像其中一篇文章開頭說的:“無論怎麼突破,生活總是會在固定的時間回到同一個原點。那是每年的5月,習慣的節奏一到這時就會被打亂。”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面對鏡頭,你以為的溫柔問候“汶川十年,你過得好嗎?”“跟我們說說你的故事吧”可能只是在揭他們的傷疤。媒體為這個紀念日攢足了勁,勢必挖出感動中國的故事,可當你越挖越深的時候,你不知道對面人的眼已溼潤,心在哭泣。你可能還覺得這是個好鏡頭。但好久好久,他們用了好久好久的時間去忘記這段痛苦,卻一次又一次的被你們從腦海深處刨出。原本生活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歸於平靜,卻常常有人在每年的5月懷著關懷的目光告訴他們:你們是汶川地震的倖存者、你們是地震孤兒、你們是需要同情的人……除去“汶川地震”這個標籤,他們其實只是像我們一樣的平凡人。而媒體,當初為他們贏得關注,使他們得到溫暖,如今卻是一年又一年的在揭他們的傷疤。有的或許是真的關心他們,有的則是為了平臺的閱讀量進行的炒作、蹭熱點,正所謂“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如此,身為媒體,確該摒棄浮躁的心,好好思考一下怎樣才能以一種不傷害倖存者的方式來紀念5·12。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此外,汶川大地震後,曾有一張名為《給妻子最後的尊嚴》的“背妻照”廣為流傳。照片中的男主角吳加芳由此被贊“中國最有情義的丈夫”。因為媒體稱讚,他“出了名”,有人從千里之外打來電話想與他結合。半年後他要再婚的消息卻在媒體上引發熱議,隨後媒體接踵而至,擾亂了他的正常生活。後來他又離婚,媒體把他從“情義男”貶成“薄情漢”。他曾說,你們這些媒體,把我讚美得那麼高,又把我貶低地那麼狠,其實我根本不是那樣的人,背妻子只是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災區喪偶,重新生活,本不衝突。而媒體間接的幫其重拾了生活,卻又嚴重的擾亂了他的生活。“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媒體的初心本該是呈現事實真相,它的整個運作過程都該以客觀真實的事件為基礎。一張圖片能說明什麼?對圖片的浮想聯翩,恐怕只是媒體人自己的欲加之辭,本質上尋找有價值的新聞事件變成了創造有價值的新聞事件。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媒體人站在那樣一個特殊的位置上,就該客觀公正、嚴於律己,謹慎至微。你報道過程的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都是一些人的真實人生,不要把別人的人生當做你工作的素材、你人生的踏板。媒體本就該有溫度、有思想、有態度,客觀公正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不要讓新聞報道產生“二次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