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岁的袁世凯解决的朝鲜甲申政变

处理甲申政变,袁世凯功居首位。虽然李鸿章对他自作主张的行为有些不满,但对他办事能力还是非常认可的。

那时候袁世凯可说是英姿勃发,胸怀大志。韩王李熙盛情请他在王宫的偏殿里居住,代为管理一切军政要务。这年,袁世凯26岁,虽然精力旺盛,判断力准确,但毕竟年轻气盛,与他的上司李鸿章难免有些矛盾。

袁世凯成功地处理了两场政变,对于朝鲜的局势可说比李鸿章更清楚,但李鸿章对于国际大势了解得更清楚。袁世凯根据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向李鸿章提出一个“激进”的建议:他请求增派大量清军进入朝鲜,全面接管朝鲜的一切事务,以打消日俄的妄想。换句话说,袁世凯的意思是让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行省。

袁世凯还总结道:“示以必战,则和局可成;示以为和,则战事必开。”看到这句话,我们不得不说袁世凯对日本人颇为了解,跟日本人对着干,他们反而敬重你、怕你,但如果向他们摇尾乞怜,他们只会侵略得更快。

然而,当时中国是四面楚歌,和法国的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拒绝采纳袁世凯的建议也可以理解,李鸿章不想这么快和日本人翻脸。

袁世凯虽然做事相当果断,但是处理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却不是那么成熟。比如,袁世凯在平定甲申叛乱后,为了安抚被亲日派杀害的朝鲜大臣家属,居然挪用清军的军饷,还向李鸿章申请拨款填上这笔开销。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信,暴跳起来,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狠狠地把袁世凯批了一顿,让他自己填补漏洞。

刚刚出完风头,霉运接踵而至。惹恼了李鸿章不算,许多同僚,包括顶头上司吴兆有也看不惯他。袁世凯自恃功高,经常“自作主张”,而且把权力抓得很紧。吴兆有非常恼火,给李鸿章写信揭发袁世凯的“种种劣行”,比如蓄养军妓、贩卖烟土(鸦片)、贪污受贿。

这些罪行基本是诬告,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袁世凯并没有蓄养官妓、贩卖烟土的行为,至于自作主张倒可能是事实,但也是以维护清廷的利益为前提。

张謇对袁世凯也很不满。张謇是个非常有操守的儒家学者,曾经当过袁世凯的老师,在中国传统意识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这袁世凯呢,个性张扬,精干的时候非常精干,但有时候也很傻很天真。他最开始尊敬地称呼张謇为“老师”、“先生”,后来混熟之后居然称呼他为“张翁”,到最后自恃自己了不起竟然称呼昔日的老师为“老兄”。张謇比袁世凯大6岁,论年龄,称呼老兄是一点也不错的,但他们之间有师生关系啊!袁世凯不喜欢那些礼仪客套,但张謇在乎这个啊!

张謇联合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儒联名给袁世凯写了一封公开信,指责袁世凯不学无术,目无尊长,缺乏修养。袁世凯也是牛脾气,看到这份公开信,火冒三丈,当即宣布和张謇绝交。

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日本政府给清廷施压,认为袁世凯是挑起中日矛盾的祸端,要求对袁世凯进行严惩。那时,清政府办事还行,他们派人到朝鲜调查,袁世凯早已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调查团最后认定袁世凯无罪。由于证据确凿,日本方面也无可奈何,接受一些小额赔款了事。这一回合,日本人输得很彻底,袁世凯是赢家。

虽然度过难关,但袁世凯对朝廷和官场都极为失望,那一腔热血沸腾的报国理想现在变得疲软又纠结。就这这时,袁世凯的母亲牛氏听说儿子身在朝鲜处境危险,吓出了大病,要袁世凯赶快回家。此时,袁世凯处于矛盾的漩涡,感觉处处不能自由发挥,也决定回去休养一段时间。

袁世凯向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澄请假,吴大澄知道袁世凯的才干,对他颇为欣赏,送别之时感慨万千。同时丁汝昌临别时夸赞袁世凯:“功成退归,君舍得开,走得出,伟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