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名之义,我为什么这么孜孜不倦的去争这个名呢?

每次我说正名之时,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应该清静修行,争什么争,其实在这之前,我也纠结,我为什么要争,直到那一天,忽然像是有如神助一般,脑子里面冒出来孔圣的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我终于明白我为何要做道教正名这件事了。

道教信仰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信仰,在张天师立教之前,本身就是大儒,在陶弘景祖师做《真灵位业图》之时,孔圣也在其列,而孔圣也一直在做一件事:正名,正中华之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此而已,道教诸事,也是如此。

三教合一的论断,导致道教诸事不分,无以为名,到头来即便是以道为事的道士,都分不来一二三来,不知道其所宗,那么那些想要信仰道教的人,看到如此不分别的宗教,又如何信仰呢?

道教正名之义,我为什么这么孜孜不倦的去争这个名呢?

在这里,我必须说一下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学习,修行以后,做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一套理论基础,这其中必须有学习,研究(修行),最后证道的一个系统,这是形而上,形而上的道学,可以和其他哲学相比较,融合,最后达到符合个人、社会、宇宙的一套理论,器者,一切有形皆可称之为器,形而下之器则是有形,什么是有形呢?道家的子午拳,佛家双手合十,儒家天人合一的拱手礼,这些就是形而下的,而这些东西能够融合吗?能够融合,但是什么时候能够融合呢?大道之时可以融合,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是无我执,我他相的时候,才可以融合,而在大道废,仁义出的这个时候,则必须要有分别心,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说正道邪道,只有在无正邪之道的时候,我们说三教合一才有意义,不然的话,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永远不可能的,怎么说呢?

正邪是两仪,两仪上面是太极,我们的社会,是处于八卦的状态,就是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是正邪二道都有的,谁说自己的心里没有邪念,再渐渐的,生成四象之道,就是一些人通过修行,渐渐的在信仰上(自己的人生哲学),出现了正邪的区分,最终到了分辨阴阳,即正邪二道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自己的人生哲学上面,非常明确的知道,什么是邪,什么是正,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是圣还是魔,而到达太极态,已经不问正邪,怎么叫不问正邪呢?就是圣让他保持,魔亦要度成为圣,这是非常难得,而这也才是太极状态,至于到了无极大道状态,则只有一句话,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宇宙理论,只能给明了太极状的人才说,告诉其他的人,无非是徒增烦恼罢了。

而道教就在这社会之中,要通过道教信仰(道教三观哲学),让人从八卦状态,至少回归于两仪状态,一阴一阳之谓道,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再说太极,无极大道,所以,即使皈依到道教里面,很多人一辈子,也只是在八卦状,并未到两仪状,人都说皈依无极大道,但是却不知道无极大道是什么样子,这不就可悲么。

也就是说,道教最终的信仰,是和八卦状的人接触,那么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由器这个表象,而入道这个本质,所以器就必须正名,明白,必须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只有透过了表象的人,然后才能够告诉他道的本质,如果不能看到器用的人,那何以谈道?

道教正名之义,我为什么这么孜孜不倦的去争这个名呢?只在下士转悠罢了,而太上老君,对这些事情,早已经洞若观火,老君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称之为道,后人常以此话说道教只度上士,其实不然,只是次第功夫没有做好,不知道该如何做罢了,下士闻无极大道,会大笑而走,处于愚的状态,这个状态,其实应该让他从器上入手,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便罢了,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其实是一个怀疑阶段,就是这件事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这就开始叫悟道了,最后证明通达,便会勤而行之,还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意义已经不一样了,多了一个东西叫坦然,或者叫清静自然,这个时候,已经是透过器的表面,看到质的本身,比如说,这件事没有规定怎么做,这给下士犯难了,这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上士则会根据道的原则,推断出来,这件事该做,或者不该做,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静自然了,内心不会因此纠结,便是清静,还怎么会有执的存在呢?

道教正名之义,我为什么这么孜孜不倦的去争这个名呢?

所以这中间次第,必须要严格来做,由下士而升之于上士,所以就必须样样件件,明明白白,鬼神之祭祀,道门之礼仪,大道之信仰,如此罢了,等到了上士,则可以说之于三教合一的道理,可以说之于何为无极大道的道理。

道教正名之义,我为什么这么孜孜不倦的去争这个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