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文 / 温英杰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是华夏神州炎黄子孙唯一的本土宗教,是在古代鬼神崇拜观念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白云观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的体现。道教主要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历史发展

道教,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隋唐时期,道教进入繁荣兴盛阶段。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发展道家义理,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回归道家。

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老子雕像

唐宋时期,道教形成了多种流派。宋元时代,道教不断分化合流。元代后期,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系统。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据史书记载,元朝前期,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万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丘处机

明朝时期,道教逐步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政策。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

神仙谱系

道教的神系纷繁复杂,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祇数量极多。“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教的四大主要神系有: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圣,“仙”指后天修炼得道之人。人们通常将神、仙二词合用或混用。正统道教之神称为“尊神”,民间信仰之神称为“俗神”,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范畴之内。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

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道德天尊象征“冲气为和,万物化生”的“冲和”状态。元始天尊造化天地,为龙汉祖劫玉清教主;灵宝天尊度化万物,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为开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称为“太上老君”,圣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个化身。

仙道文化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为信士、居士、道士、法师四类,民间道教人士还有方士、术士、隐士等。信士是指没有经历正式的宗教认定仪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并受持全真五戒而获得皈依证的正式弟子;道士是指经受全真冠巾和获得道士证的神职人员;法师是指修习科仪奥秘,并在斋醮法事中担当领导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拨过职的道士。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在宫观中,人们常常看到道士们身着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乐、吟唱道曲,在坛场翩翩起舞,这就是斋醮科仪,亦称为道场、法事、科教。“斋”指斋戒洁凈,“醮”指祭祀祈祷,斋醮即供斋醮神,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宫观道众每逢朔望之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道教,中华文化的根柢

道教不仅明文规定了各种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师、斋醮、参访、饮食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禁忌。“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种肉食即牛肉、乌鱼、鸿雁、狗肉,因为牛、乌鱼、鸿雁、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道不言寿”:道教重生恶死,忌讳询问年龄,所以问老道长高寿是不礼貌的行为。“戊不朝真”: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

社会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所倡导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以及“人生于世,有情有智”等观点,对规范人的行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

道教的信仰深深积淀于中国传统民俗之中,如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拜天公、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

道教的思想源远流长,许多主张符合人们的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义平和人们心态,指导人们正确融于社会,自强不息地建设美好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