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下屬意見導致戰爭失敗,歷史上也未能留名

天下未定之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曾有過一場激烈的大戰。陳友諒兵力雄厚,其所使用的戰艦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先進的一種,共計三層,有數丈之高,並且每一層還設有馬道供士兵騎馬出入,最多可容納三千人。

在軍事力量比較佔優勢的情況下,陳友諒卻是敗在了一次又一次的戰術失誤上。也或許是強盛的兵力讓陳友諒衝昏了頭腦,陳友諒在出徵時看著他麾下的數萬兵馬以及戰艦,心生豪氣以至於向著軍士們大聲呼喊:"此次出征乃是破釜沉舟的一戰!!希望將士們與我共同奮勇殺敵,攻下洪都摘得功勳!"

將士們則紛紛回應:"殺敵!殺敵!殺敵!"

不聽下屬意見導致戰爭失敗,歷史上也未能留名

士氣如此之高昂的情況下,陳友諒身邊的第一謀士張定邊卻是十分不贊同攻打洪都的決定,他認為此時應當兵分兩路,一路去攻打朱元璋的老巢應天,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一路則去攻打南昌,這樣可以讓朱元璋分身乏術首尾難顧!

然而陳友諒沒有聽從張定邊的意見,執意攻打了洪都,結果是陳友諒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開始了接連潰敗的道路。

其實在此事之前,陳友諒就做出過許多次錯誤的決定,一是接受了康茂才的詐降,盲目的相信賊人導致軍隊中了埋伏,導致龍灣一戰以大敗告終,在這件事情上,張定邊同樣勸過一意孤行的陳友諒,但陳友諒並沒有聽從他的想法,二是張定邊曾經使盡渾身解數,妄圖改變陳友諒在五通廟稱帝的想法,但陳友諒不顧大局執意稱帝,導致失去了民心,為日後他的慘敗埋下了隱患,三就是洪都之戰了,張定邊曾經試圖讓陳友諒不要急於出兵,給大軍一些休整的時間以恢復元氣,但陳友諒執意率領60萬大軍,載著文武百官同行,與朱元璋決一死戰。

不聽下屬意見導致戰爭失敗,歷史上也未能留名

陳友諒也稱得上是一代亂世梟雄,但是由於他的生性多疑和一意孤行,導致他在瞬息萬變的戰術對峙中失去了很多機會,一次次的錯誤決定將他自己推向了失敗的結局。張定邊是陳友諒手下的第一猛將,如果他好好聽從此人的意見也不會最終以慘敗收場,可惜人心難測世事難料,陳友諒選擇了一條註定失敗的道路,而張定邊這個忠義之人在勸解失敗後仍是選擇了一路跟隨,也算是履行了此二人拜把子時許下的"同生共死"的誓言了。

不聽下屬意見導致戰爭失敗,歷史上也未能留名

人人皆知朱元璋,但陳友諒的名字已經漸漸的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個人的成與敗絕不取決於一朝一夕,回顧陳友諒徵逐天下的道路,足以說明他的失敗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