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區12年推進教師無校籍改革:深度演繹改革傳承破冰雙重角色

迎江區12年推進教師無校籍改革:深度演繹改革傳承破冰雙重角色

記者在7月15日召開的迎江區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工作推進會獲悉,隨著該區以政府名義出臺《關於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實施方案》及四個配套文件,將進一步構建科學、規範、有序、常態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更好促進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

相對以往迎江區在探索教師無校籍管理中推出的骨幹教師走教制、新城學校教師聘用制等做法,今年迎江區將按照教師編制(崗位)“總量控制、按需設崗、競聘上崗、合同管理”的原則,全面實行教師全員聘用制、骨幹教師走教制和崗位職稱局管制,使全區教師由“單位人”轉變成“系統人”,真正實現無校籍管理。

該區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的核心內容是“三統籌、兩交流、兩統一、一不變”,即:統籌教師編制數,統籌教師崗位數、統籌教師職稱評聘;校長和教師常態化在全區學校交流,統一教師考核標準,統一全區工作量;學校管理教師的責任不變。其中,每年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人數應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每年參與交流輪崗骨幹名優等,應不低於當年交流教師人數的20%。

“全面推進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積極貫徹,是區委政府重視教育工作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有力體現,是破解迎江師資建設瓶頸和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務實之舉”,迎江區教育局主要負責人認為,這項改革將能夠讓教師的自身權益得到最大保障,讓學校的辦學活力得到最大激發,讓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成效得到最大體現,下一步將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和充分吃透文件精神,以上率下穩妥實施每個環節,扮演好改革傳承者和破冰者的雙重角色,確保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據瞭解,迎江區自2006年開始探索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迎江特色的“三先三後”(先易後難、先試點後推廣、先造勢後推進)和“一深一細”(深謀劃細安排)的交流改革模式,相關經驗一度在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進行交流介紹。2018年該區將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納入政府工作要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同時作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列入全區深化改革任務清單,從政府層面聯合教育、財政、人社、編辦等部門統籌協調推進,先後赴黃山市徽州區進行考察學習,通過召開座談會、隨機訪談、調研督導等方式,對無效籍管理改革及配套文件進行充分討論和反覆修改,並對改革進程實行一週一調度,一月一上會,確保改革每個節點扎實有序推進。(方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