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後 大將軍王允禵爲什麼敢隻身來到北京 不怕被雍正殺死嗎?

康熙死後 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敢隻身來到北京 不怕被雍正殺死嗎?

康熙皇帝死後,他的皇位由誰繼承是清朝一個非常大的謎團。官史野史說法不一,民間盛傳著雍正皇帝聯合隆科多篡改繼位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二月河的《康熙王朝》禍起蕭牆一卷更是將九龍奪嫡一事寫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以目前的研究來說,由於清朝詔書有滿漢蒙多族文字構成,雍正篡改詔書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康熙留有遺詔由雍正繼位應該是史實。但與此同時卻依然留有一個謎團,那就是九龍奪嫡另一個主人公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會拋下十萬大軍隻身來到北京城。難道他真的對清朝忠心耿耿,無心皇位,也不擔心到北京後被雍正殺害嗎?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雍正的心腹年羹堯擔任川陝總督一職,可以在軍中制約允禵,讓允禵翻不起波浪,大局已定的情況之下,允禵只好繳械認輸,乖乖到京城向新皇帝雍正稱臣。但自相矛盾的是,允禵乃是大將軍王,年羹堯不過是總督,要受允禵節制,怎麼可能反制上司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朝鮮使臣的記載中找到答案。

康熙死後 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敢隻身來到北京 不怕被雍正殺死嗎?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朝鮮派出了李混為正使的使團來清朝朝覲,該使團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達北京,雍正元年四月初二回國,正好經歷了康熙去世、雍正繼位。回國以後,他們記錄了在清朝的所見所聞。

上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始自南海子回駕暢春苑。初八日感冒風寒,而症非大殷,故七旬慶詔以十一、十二兩日連續發遣於各省。而十三日早朝,與內閣諸臣議國政,畢,氣忽昏迷不省。大學士王琰跪問病,仍請國事何如。請至再三,皇帝睜目不言。是日酉時崩逝。二更量移駕還宮。十五日,大學士馬齊、九門提督隆科多,及十二王等相與謀議,稱有遺詔,擁立新君後始為舉哀。二十日,頒登極詔書。以此多有人言,或稱秘不發喪,或稱矯詔襲位。內間事秘,莫測端倪。

在朝鮮使臣的眼中,康熙皇帝的死是很突然的,初八日感染風寒,十三日早期時突然昏了過去。此時大學士王琰問由誰繼位,但康熙皇帝卻只是睜眼不說,然後不久就去世了。到了十五日,突然傳出康熙有留下遺詔,由雍正繼位,二十日雍正皇帝頒佈登極詔書,正式登基,並且在當時市井中就已經盛傳著雍正矯詔襲位的消息。

康熙死後 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敢隻身來到北京 不怕被雍正殺死嗎?

然後朝鮮使臣也將自己的猜想寫了下來。

而至於矯詔,則似是實狀。所謂十四王者,與新君同腹兄弟,而康熙愛子,且有民譽,往年拜徵西大將軍往徵西賊矣。上年四月,自軍中入朝,則父子相對,親賜玉璽以送。及至十一月感疾之初,密詔召之,未及到而先崩。新君即位後,以其擁兵在外,慮或不受命,假稱康熙詔命,使之入朝,而責其違限十日,不即召見。

朝鮮這裡所說的矯詔,並不是說雍正偽造傳位詔書,而是擔心擁兵自重的允禵有異心起兵造反,於是便假借康熙的詔命召回遠在西北的允禵。

康熙死後 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敢隻身來到北京 不怕被雍正殺死嗎?

那雍正是怎麼令允禵相信是康熙的詔令的呢?雍正使了個小花招,用“諮”的方式發佈諭旨。所謂諮”,也就親王寄信的方式。這種寄信諭旨的方式,屬不經內閣明發的“密旨”,一是因為不經過內閣明發,保密性很強,只有發佈諭旨的皇帝、承旨者(或寄信者)、接旨者知曉,二是利用了這三者之間的特殊的關係。雍正是允禵的同胞兄弟,也是康熙得力的臣子,康熙讓雍正發密詔給允禵,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允禵因此不加懷疑。

雍正的諭旨也寫得極其含糊,並沒有直接說康熙駕崩,只是說“皇考大事”,令允禵誤以為康熙沒有死,把他急召回來,是因為想讓他繼位。看到皇位有望,允禵自然樂於進京。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棚,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於心不安。

康熙死後 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敢隻身來到北京 不怕被雍正殺死嗎?

這種說法同樣出現在耶酥會士巴多明神父寫給杜赫德神父的信上。這封信寫在雍正皇帝死後一週年,雖然出現的時間遲,但至於可以說明這個說法在當時是有很多人相信並廣為流傳的。

新皇帝(指示雍正帝)一即位,就冒用己故皇帝的名義,好像他還活著,派人接連送急件到韃靼,命十四親王把官印交給他指定的人,不必帶很多隨從,儘早回北京商討一件最重要的大事。十四親王立即遵命,他只是到了離朝廷還有三天路程的時候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這樣,從康熙駕崩到雍正繼位這段時間的事情我們大體就清楚。康熙去世以後,雍正先控制京城局面,確立下自己的皇位,隨後再用諮文的方式假傳康熙諭旨,召回大將軍王允禵。允禵信以為真,隻身趕回京城,並把軍務交給旁人。等走到京城附近的時候,才知道康熙已經駕崩,雍正即位的消息,但此時再想回到西北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另一邊他的軍隊已經被年羹堯接管,無奈之下他只得向雍正稱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