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暨出版《当代油画-小幅作品与油画语言研究专辑》重点关注和研究艺术家绘画语言的孕育过程与熟成的规律,进入当代油画语言研究的深水区。

专辑的出版将形成具有美术史意义的文献,填补我国该类选题的空白。同时,作为当代油画语言研究的一个系统性项目,将在8月举办学术主题相关联的配套展览:“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于敏

简历

1962年出生。现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福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1988年、2001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2003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获“’89杭州中国水彩画展”佳作奖; 1991年,参加“杭州西湖美术节水彩、粉画展”,作品被选送日本参展并被收藏;2002年,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及“中国水彩画写生精品大展”;2010年,参加“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2011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2014年,参加“丝路之情——福建省当代美术精品大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2016年,参加“化境——当代油画写生作品展”;2017年,参加“红——当代油画女性艺术家作品展”。

自述

画画我通常会选择写生的方式,而外出风景写生的画幅都不会很大,既便于携带,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颜料填满大部分的画面,不完善的部分,回头再稍加调整。

写生面对的风景常常带给我许多的启发,也许是形状、构图、色彩,有时是画法工具的尝试。写生时间的短促让每一次作画时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画笔挥洒间将自己此时此刻所有的学养、气质、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方式都倾注在作品上,一气呵成。完成的画作挂上樯面的时候,画所表达的意义,如果有的话,任由自己和观众解读。画面的即时性和鲜活感的表达又只有小画幅适合承载。

不同于宏大巨制,小幅作品的尺度也定义了它的亲切性,它可以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象是散放在枕边的美文与我们交谈。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40×50cm

2007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青枝

60×60cm

2009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菩提树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纸鹤

60×70cm

2008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末时

70×80cm

2017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东庠岛

50×70cm

2018

绵延到天尽头的辽阔的原野接纳着层层叠叠的飘浮的云。在异域的长途大巴上凭窗远眺,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风景画家希斯金的《莫斯科郊外的晌午》,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卡》《傍晚钟声》的经典画面在景致中闪现。沿着画家的足迹,我邂逅着悠然而过的东正教堂,又一次明见了画面强烈的地域感。这是一次跨国的写生之旅,东正教堂让画面有了异国情调,可同样的异域风景在不同的画家笔下各有不同,有的人甚至将其画出了中国江南水乡的味道。回想伫立在博物馆里的拉斐尔的作品前,画面的纯净、细腻让我仿佛看到了宛若唱诗班少年的画家。我终于明白,画面最终展现的是画家当时的综合状态,画如其人。

——于敏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彼岸

50×70cm

2016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视平线

“和-当代中国小幅油画展”:于敏

静守

50×60cm

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