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本質是一種底層開源技術

合同,交易以及它們的記錄都是我們經濟,法律和政治制度中的決定性結構。

然而,這些關鍵工具和管理它們的官僚機構並沒有跟上經濟的數字化轉型。

因此,從技術層面來看,區塊鏈本質是一種底層開源技術,也往往被定義為包括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集合。

區塊鏈本質是一種底層開源技術

以太坊則是在區塊鏈上實現智能合約的一種技術手段,支持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為開發者在其設置的“操作系統”之上開發任意應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

0時代,能滿足複雜的商業應用,區塊鏈3.0則進一步超越了經濟領域,可用於實現全球範圍內日趨自動化的物理資源和人力資產的分配,促進科學、健康、教育等領域的大規模協作。

區塊鏈2.0對數字身份、智能合約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構建,在此基礎上,隱藏了底層技術的複雜性,應用開發者可以更多地專注在應用邏輯及商業邏輯層面。

雖然目前“區塊鏈+”熱情高漲,但真正適用於做“區塊鏈+”的場景還是很侷限的,我們認為至少要符合三點:場景中需要一個賬本存在(不侷限於記錄價值);有真實性訴求;需要形成大規模共識。

最後,從安全保護上看,區塊鏈對隱私保護的可靠性高,由於節點之間無需互相信任、無需公開身份;區塊鏈數據防篡改的安全性高,由於節點間的活動均受全網監督,且數據庫採用分佈式存儲,除非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黑客對單個或部分節點對數據庫的修改和攻克都是無效的。

互聯網把眾多原本獨立、割裂的計算機通過TCP/IP協議連接在一起,使其得以相互交流;而區塊鏈則通過無數區塊組成的鏈條,以更加透明安全的連接方式,組成了性能遠超個體簡單加總的“超級有機體”,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實現了“1+1>2”的聚合效用。

最後,從邏輯思維上看,區塊鏈去中心化、去信任、透明化、開放化、分佈式機制,通過全網記賬,P2P協同建立“信用”,在不確定環境下建立共享平等、協作互信、平等均衡的生態體系,深化了互聯網思維和“公民社會”理念。

最相關的例子之一是分佈式計算機網絡技術,這在採用TCP/ 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方面看得很清楚,它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